一堂“好玩”的文言文课

2020-01-07 08:11朱彤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廉颇蔺相如文言文

朱彤

文言文内容艰深,因此,文言文的教学,要千方百计点燃学习者的兴趣,使学生能饶有兴致地学习。无锡市江阴北大街小学郑军是一位专职科学教师,他人文底蕴深厚,对语文教学情有独钟,所以时常在课堂上客串语文教师的角色。前不久,郑老师节选了《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对六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文言文教学。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这节课的总体特点,我觉得“好玩”颇为合适。李振村先生在《把语文教得“好玩”一些》一文中说:“老师应该把语文教得‘好玩一些,少一些繁琐分析,多一些情感体验;少一些成人面孔,多一些童心童趣;少一些机械训练,多一些趣味活动。”如此“好玩”的语文课堂想必是令人向往的。在此,试着谈谈郑老师是如何营建“好玩”的文言文课堂的。

一、善于设置悬念

悬念,是人们对文艺作品中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想一探究竟又无从推知的关切和期待心理。高明的语文教师总是擅长于在课堂上设下一个又一个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使他们兴趣倍增,欲罢不能。

郑老师在领着学生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时,先后抛出了六大问题:1.贵为上卿的蔺相如最初是什么身

份?2.蔺相如的主人缪贤是在什么情况下向赵王举荐他的?3.蔺相如凭什么被主人缪贤举荐?4.蔺相如凭什么成为出使秦国的不二人选?5.蔺相如完璧归赵后,又凭什么一再被提拔?6.《廉颇蔺相如列传》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这六个问题,从部分到整体,抽丝剥茧,层层剥笋,经郑老师的精心编织,有效地推动着学生在“生疑—释疑”的多次循环往复之中感受到故事情节的扣人心弦。

二、巧于比喻类比

语言艺术超拔的教师总是会通过一些修辞方法把深奥、抽象的内容教得浅显、传神、妙趣横生。郑老师的课堂上,比喻、类比的方法俯拾皆是,且运用巧妙,增强了教学语言的魅力和价值。

运用熟知的事物作比。课始,郑老师即引导学生,阅读文章要读未经改写、保持了作者本色和风貌的版本。至于是何缘故,郑老师则以“酒”说事——“这就如同喝酒要喝原浆酒一样,不勾不兑的才会香气醇厚,回味悠长”。当讲到学文言文的好处时,郑老师又以“钥匙”作比,说“学好了文言文就像掌握了一把万能的钥匙。眼下,可以打开语文学习快速通道之门;日后,可以进入中华文明宝库”。

运用已有的储备作比。《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蔺相如的主人缪贤因负罪欲亡赵走燕。缪贤做此打算是因为曾随赵王一起在边境上与燕王会晤,燕王当时见到缪贤无比热情,主动示好。蔺相如闻听主人之言竭力制止,说当初燕王表示友好只不过是看在赵国强大且赵王赏识缪贤的份上,如今,时过境迁,燕王态度肯定会不一样。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郑老师调动了学生的旧有知识,这样启发:“缪贤曾经受到燕王的礼遇,那是沾了赵王的光。就好像‘狐假虎威的故事中,百兽见到一狐领着一虎走过,吓得仓皇逃跑,它们怕的是走在前面的狐狸吗?错啦!是老虎啊!如今,少了赵王的庇护,缪贤再去燕国走一趟试试!缪贤啊!别被表面现象蒙蔽了双眼!”

运用现实的学情作比。《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缪贤,系赵宦者令,门下食客三千,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却单单力荐蔺相如出山。这于学生而言,有几分费解。巧的是,讨论到此内容时,正好有一个叫黄曼茜的同学完美地回答了一个高难度的问题。为了化解学生内心的迷惑,长于现场驾驭的郑老师随即就地取材,如技法娴熟的演员一般“现挂”了一回:“郑老师教几个班的科学课,无法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可黄曼茜我却认识,为什么?因为她突出呀!”闻听此言,学生终于豁然开朗。

三、长于情感调控

有研究认为:认知过程是与情意过程相联系的。情感系统始终影响着认知系统,或促进或干扰。郑老师以自身的实践确认了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印证了“暖认知”的巨大作用。

激励饱含真情。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颇为独特。当学生齐声诵读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负荆请罪”时,郑老师说:“难得听到六年级的学生把古文读得这么好,建议你们的语文老师把你们读书的声音录下来做个纪念。在我的汽车上,就有我们班小朋友朗读《木兰诗》的音频,可好听呢!”很少会有老师觉得学生的读书声有如天籁,更鲜有人会将之录下来作为车载音乐播放欣赏。郑老师此时的提议对学生而言,确是无上的荣光与褒奖。

链接指向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养分是教师的高明之举。因为它比只埋首于故纸堆里的学习方式鲜活生动、顺应天性。郑老师在介绍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通篇内容时,告诉学生:“全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学了原文,可以到网上搜索由此内容拍摄而成的电影。看完电影再读原文,你会发现,文章写得真是太精彩了!学习原来就是这么‘好玩的事情!”郑老师一席话令学生茅塞顿开:只要足够有心,且善于彼此联系,看电影也是一种学习。

交流“师不缺位”。有人说,教学技艺炉火纯青的教师在课堂上的“占位”是“似乎抽身而去,却又无处不在”。对此,我高度认同。好教师总是时时置身于所教科目之中,善于在不经意间,无比巧妙而又不着痕迹地将自己与所教科目及学生紧紧联系在一起。实践证明,课堂上,教师一旦提及个人的体悟感受、生活阅历、精神积淀,往往最能令学生兴致盎然。郑老师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就常常将自己作为平等对话的首席,不失时机又恰到好处地“说说自己”。比如,开篇介绍《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时,郑老师说:“当年,经济条件所限,我只能买一套小号字的《史记》。尽管如此,仍然爱不释手,好好读了几遍,啊,真是太有意思了!”又比如,教到“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时,郑老师不由自主道:“我读到这里,忍不住拍案叫绝,这蔺相如牛啊,简直太牛了!不仅有自知之明,还有知人之智啊!”如此對话,既是以身示范,又是思维和情感的触动引发。

四、妙于学理点化

如果认为课堂教学的“好玩”仅仅是因为花样迭出,噱头连连,未免流于肤浅。在李振村先生眼里,“真正的‘好玩应是直抵心灵的,那是对语文发自内心的痴迷和激赏,是沉浸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流连忘返的一种沉醉状态。”我深以为然,并且执着地以为之所以痴迷、激赏与沉醉,是因为“理”与“情”兼具,是因为能够获得方法的传承、思维的顿悟、思想的滋养。郑老师是如何利用契机,巧妙点化学理,引导学生达成“好玩”境界,而自成高格的呢?

揭示“学法之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的点化在文言文教学中一样不可忽视。请看郑老师授予学生的几种学习门径:读书须知义——先通过俗语俚语“读书不知义,等于嚼树皮”来说明读书知其义的重要,而后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方能其义自见。读懂文言文“五步曲”——要粗知文言文大略,可按照五个步骤逐一解决:读(原文)、查(资料)、问(他人)、讲(意思)、演(情节)。善于无疑处生疑——学贵有疑,在看似没有疑问的地方设问、追问、深究,可有别样的收获。

启迪“哲思之理”。或许是专职科学教师的缘故,郑老师的教学之于普通的语文教师更多一些理性色彩。他所给予学生的思理情致有的已跳出了学科的范畴,显得更宏观、更思辨、更富有哲学的况味。一是凡事追溯本源。课始,由学过的课本剧《负荆请罪》导入其出处《史记》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时,郑老师即启发学生:“学科学,讲究顺藤摸瓜、追根溯源,学语文也不例外。我们要善于探寻本源,阅读并研究原汁原味的东西,获取本真与精髓。《廉颇蔺相如列传》即是《负荆请罪》的源头所在,值得细品其中滋味。”二是追求自我更新。理解文言文大意之前,郑老师告诉学生:“要想把握文意,不能受固有的认识的影响,因为现有的认知未必正确。古人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真能做到日新又新,那么受到的误导、不良影响就会少之又少。”三是读书“合参”法。课终,郑老师高人一筹,通过联系生活实例为学生传授了一个读书读活的高招:“读书,须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既读历史,又读经典,相互印证,叫经史合参;既读历史,又观现未,相互印证,叫古今合参;既读他人,又观自己,相互印证,叫人我合参。如此,贯通、融会,多视角、多层面地整体观照,才能高屋建瓴,举重若轻。”其实,读书是这样,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也是如此。

无论是语文学习之理,还是哲学思辨之理的揭示,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中都毫无僵硬死板、穿靴戴帽之感。它们在郑老师的演绎之下是庄亦是谐。

综上所述,郑老师《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传以情味,佐以理趣,真正达成了“好玩”的高妙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广陵区教体局教研室)

責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廉颇蔺相如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负荆请罪
忠诚老将廉颇晚年“背叛”赵国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将相和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
真实廉颇:胆小懦弱并非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