揆情度理,贴近诗心

2020-01-07 08:11陈德兵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将士辛弃疾王维

陈德兵

关于古诗词教学,北大著名教授吴小如先生在《古典诗词札丛》序言中说:“至于我本人,无论是在课堂上分析作品或写赏析文章,一直给自己立下几条规矩:一曰通训诂,二曰明典故,三曰察背景,四曰考身世。最后归结到揆情度理这一总的原则,由它来统摄以上四点。”我以为,吴老这四条“规矩”已经道尽了古典诗词鉴赏几乎所有的秘密。吴老在《学诗琐忆》一文中也强调:“作诗要从生活出发,我们读诗也要从生活出发,应该揆情度理。情理就是人之常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个生活常理、生活规律不能够乱来。”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我们尽管不需要像吴老所说的那般严格,但“揆情度理”应该成为我们引导学生阅读古诗词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在揆情度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破解诗词的意象,尽可能贴近诗人词人的心灵,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振,那么,古诗词教学将不再是什么难题。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别诗。古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写送别的环境,其中“柳”暗含“挽留”之意,理解起来难度不大。真正要走进诗歌的意境,着力处在后边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仅从字面上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王维劝元二喝下眼前这杯酒,然后又给元二斟满,继续劝道:“兄弟你再喝一杯吧,等你出了阳关,就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啦!”……诗中的“更尽”,便是“再尽”,就是喝了一杯又一杯,最后谁也无法知道他们喝了多少杯。每喝一杯,王维便劝一次,难道每次王维都是这么劝的吗?那得多无聊啊!那得多空洞啊!那得多苍白啊!而且我觉得“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只能是王维心里想的话,说出来就显得矫情了。

面对这两句诗,我们该如何揆情度理?我们需要揆什么情、度什么理?从生活常理出发,我们知道,好友送别,一些基本情况我们应该要知道吧?比如:朋友要去哪里、他为什么要去、他怎么去、他到了那里生活会怎么样、他去了何时再回……当我们知道这些基本情况后,我们的心情是不是会受到影响?我想这肯定是必然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查查资料,便能知晓这次送别是一次很特别的分离,元二奉朝廷之命,到安西都护府就职,安西距离唐朝首都有3000多千米,那时候只能骑马到安西,而且要穿过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茫茫沙漠,行走一趟就得半年之久……了解这些信息后,王维此刻送别元二是怎样复杂的情感,我们便不难想象了吧?

首先是对朋友的担心。此去路途遥远、路况艰险,好友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能否平安到达?如此漫漫征程,除了惆怅寂寞缠身,除了孤星冷月陪伴,好友怎样熬过?如果遇到狼虫虎豹、狂风暴雪怎么办?如果在路上患上疾病、无人照料怎么办?所以,朋友,你要好好珍重啊!

其次是对朋友的不舍。回忆彼此曾经在一起赏花吟诗、饮酒作赋的美好时光,想到在一起读书探讨、切磋琢磨的惬意岁月,如何舍得朋友远行?而且此地一别,何日再见,那可都是一个未知数啊!“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这样的分别,怎么不叫人伤感?所以,朋友,请你带着我的思念上路!

第三是对朋友的祝福与期盼。既然你是皇命在身,重任在肩,无论前途多么艰险,你都不能不去,那么,我深深地祝福你,祝你在新的职位上一展雄才,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我更期待你早日凯旋,回到长安!到那一日,我一定到郊外去迎接你!来吧,朋友,请你再干了这一杯!

第四是对朋友的叮咛。好友此去,王维必定时刻牵挂,更希望及时得知朋友的消息,而唯一的途径就是收到朋友的书信。只有接到朋友的书信,王维才会心里踏实,才能借以慰藉这颗同样孤独的心灵。朋友啊,你西出阳关再无我这样的故人,我何尝不是再无你这样的故人呢?所以,记得尽早写信给我报平安呀!

如此一番揆情度理,相信我们已经触摸到了诗人王维那颗跳动的诗心,理解并感受到了王维对好友元二的一片深情!

《出塞》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此诗被誉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古来诗评家们尤为激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这两句妙在何处?我认为,这寥寥14个字,道尽了我们几千字、几万字难以详述的内容,正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也!我们不妨也来“揆情度理”一番。

诗人王昌龄在一个月明之夜,登上了一座雄伟的关隘,周围一片静谧,只有守关将士们的铠甲在月亮下闪着银光,他们手持长戈,身挎宝剑,双目圆睁,注视前方……此时此刻,诗人会想到什么呢?

首先,他一定会想到,这样清冷的月、这样险要的关、这样驻守边关的人,不仅只是当下才有,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画面,一定在历史的长河里时时可见,因为,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歇过!抚今追昔,诗人由眼前的月、眼前的关,一下子就想到了历朝历代的月、历朝历代的关,所以“秦时明月汉时关”从胸中迸发出来!

接下来,诗人一定走进了守关将士们的内心世界。或者说,他仿佛也化身为一名守关士兵,真切地感受到了将士们的情怀。漫漫長夜,只有明月相伴,身体虽不自由,但思绪却异常活跃。此时此刻,将士们怎能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年迈的父母,你们身体可好?辛劳的妻子,你的模样是否依旧?亲爱的孩子,你们在家可乖?……“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都是对边关将士们思念家乡的生动描绘。这样的思念,不仅发生在当下,也一定发生在隋朝、汉朝、秦朝……

诗人的思绪没有止步于守关的将士,他比将士们想得更多、更远。就在将士们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诗人进一步想到,家乡的亲人们,对着这同一轮明月,又在想什么呢?毫无疑问,亲人们也在思念着远征的他们呀!在时时刻刻盼望着他们回家呀!“少妇不知归不得,朝朝应上望夫山。”“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诗人知道,这样的以泪洗面、这样的日夜牵挂,不仅发生在当下,也发生在历朝历代……

诗人一定想到了更多的人间悲剧,因为他知道“万里长征人未还”!“人未还”呀“人未还”,不是人没有还,而是根本就不可能还!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古来征战几人还”?战死、病死、冻死、饿死……总归都是一个结局:死!“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沈彬《吊边人》)这样的人间悲剧怎能不叫人心酸心痛!而这样的悲剧,又何止发生在今天呢!诗人将自己对所有守关将士、对所有离散家庭的深切同情、悲悯,融进了这14个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诗人进一步想到,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呢?他在内心里发出这样的呼唤:“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如果有李广这样能征善战、体恤战士的飞将军驻守边关该多好,那样,敌人就不敢南下侵扰我们了,将士们轮流值守边关要塞,有生之年回家与家人团聚也便有了可能了!

整首诗如此读下来,我们自忖:诗人的一番苦心我们懂了十之八九了吧!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代表作。对这首词,很多人存在着误读。很多读者,甚至一些学者都认为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家五口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词中的“白发谁家翁媪”是一对老夫妻,“大儿”是他们的大儿子,“中儿”是他们的二儿子,“小儿”是他们的小儿子。

其实,稍加揆度,便知以上理解谬矣。从年龄上看,如此白发苍苍的老人,怎么会有如此年幼的三个儿子(即便是大儿,也不过十五六岁),这显然说不过去。如果说这是三辈人或者四辈人,也就是说翁媪是这些孩子的祖辈、曾祖辈,似乎更合情理。从中国社会发展来看,我国古代一直都是农耕社会,大家都是聚居在一起的,因为生产力低下,所以人们多以氏族为单位,聚族而居,守望相助。荒郊野外的这样一家五口,单门独户,太可怕了。而且题目已经告诉我们,“村居”就是村落的意思,不可能只有一家人,一家一户是不可能形成村落的。从词的内容来看,我们没有根据能说这“五个人”是一家人。“白发谁家翁媪”,词人也不知翁是谁家翁,媪是谁家媪,我们凭什么断定这是“一对老夫妻”呢?再从词的表达来看,“翁媪”不能理解为一个老爷爷一个老奶奶,同样“大儿”“中儿”“小儿”也不能理解为三个小孩,“儿”更不能理解为“儿子”,在古代汉语中,“儿”泛指儿童、孩子。当然,“锄豆”“织鸡笼”“剥莲蓬”也不能僵化地理解为锄豆、织鸡笼、剥莲蓬,这只是三个意象,分别代表干农活、做家务、无忧无虑玩耍。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辛弃疾描绘的是这样一幅村居画卷:山脚下坐落着一个小村庄,小溪潺潺,绕村而过,村里的座座茅屋错落有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鸡犬相闻。老人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乐享晚年;田野里,大孩子们跟着父母在辛勤劳作;屋子里,半大的孩子们各自在家养鸡喂猪,操持家务;那些什么也做不了的小屁孩们,也不缠着大人,而是在村子里无忧无虑地尽情玩耍……这样的生活,不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不也就是中国文人千百年来的最高理想吗?

这首词,词人紧紧围绕“喜”这个词眼展开,无处不流露出词人发自内心的欣喜。大家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这是一喜,词人喜的是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一座座茅屋虽然低矮,但却可以为大家遮风挡雨,这叫“居有所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是二喜,喜的是这里的老人们过得悠闲自在,因为有后辈们的孝顺,他们得以安度晚年,这叫“老有所养”。“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这是三喜,喜的是这里的人们个个都勤劳朴实,没有一个人偷懒,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这叫“壮有所为”。“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是最喜,喜的是这里的孩子们天真顽皮、无忧无虑,这叫“少有所乐”。

我们知道,辛弃疾生于乱世,长于苦难,从小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他在青少年时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辛弃疾21岁参加抗金義军,不久归南宋。他一生力主抗金,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20多年。但是,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在这首词作中,辛弃疾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我们更能体会出辛弃疾更大的愿望,愿自己的父老乡亲、愿天下苍生都能过上这祥和安宁的日子!读一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我们尤其能感受到这一点。

我们学习的每一首诗词,其实都是诗人特定时空和历史条件下情感和智慧的结晶。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通训诂,明典故,察背景,考身世”等方法,引导学生揆情度理,贴近诗心,与诗人心灵产生共振,从而感受到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更好地传承我国这一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深圳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将士辛弃疾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将士出征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辛弃疾作词限酒
那些功勋卓著的动物“将士”们
给为国殉难将士的祭歌
成吉思汗指挥赛马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
辛弃疾:做不成英雄,只好当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