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故事:阅读思维品质提升的积极策略

2020-01-07 08:11许惠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奇遇气泡整本书

许惠芳

图解故事,是借助思维导图将阅读所得体系呈现的一种阅读方式。利用思维导图,将读物的内容、情节、主题等用图片、语词的形式,进行结构化、条理性的概括罗列,一张图就是一个紧扣某切入点展开的故事解读体系。

一、绘制情节流程图,清晰洞见条理之美

情节流程图能清晰地呈现整本书的结构、线索,将一本书浓缩成一张图,是“把书读薄”的有效方法之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条理性、概括性。《乌丢丢的奇遇》是一本温情而寓意深刻的童话小说。在共读过程中,我们绘制了如图1所示的“乌丢丢奇遇图”。

1.自由讲述,从印象情节到系列标题

情节结构图的绘制首先需要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我们可通过学生自主讲述印象深刻的情节,唤醒学生对书本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提取印象情节中的语词,概括成一系列小标题。

2.善用目录,从过量信息到结构流程

目录是整本书的微缩呈现,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结构。目录的表达是多样的,有提示情节故事的,有指出角色形象的,有表达主题观点的,读着目录,就能回忆出相关且丰富的内容情节。循着目录顺序,结合提炼的小标题,就能将整本书的故事有序再现,流程图就越来越清晰明了。

3.个性美化,从检视完善到反思记忆

一张好的思维导图,除了语词文字之外,需要配上适当的图画,图文结合更显生动、趣味,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存储记忆整本书、整个故事。在图1中,学生添加了角色形象,如蝴蝶、鸡蛋、“草上飞”、蘑菇人等,更形象地展现了故事情节。

二、填充内容气泡图,轻松体验理解之乐

内容气泡图体现的是紧扣某一内容的理解性发散,中间为核心内容,或可供发散解读的主题、关键信息等。课外阅读不必像课内阅读一样逐句逐段条分缕析,借助内容气泡图,能帮助学生在低压力阅读中,增强对书本内容的理解。

1.散点阅读中丰富,不要太“用力”的思考

在《乌丢丢的奇遇》共读过程中,我们紧扣“奇”这一中心,自主选择某一小故事,展开丰富的气泡图填充活动。学生无须太“用力”地思考,就能有鲜活多样的情节解读(如图2所示)。中间圈内的“奇”字,将学生零散的、片段化、碎片式的解读集中起来,形成了“类”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走向深度阅读。

2.呼应阅读中例推,不要太“像样”的联系

许多儿童读物内部的小故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如一学生讲到“逆风的蝶”中 “高贵的花”一词描写奇特,高贵是形容人的,这里却用来形容蔷薇花的品格高尚。這样的表达能引发学生丰富的例推迁移,有学生说“与蛇对话”中有一条自我优越感超强的蜥蜴;有学生说“种鸡蛋的小姑娘”中有一只像老祖母、又像哲学家一样的老母鸡;有学生说“蘑菇人”中的主人公只有一天的人生。这些例推解读虽不严谨,展现的却是正在发生的阅读思维。

3.类比阅读中提炼,不要太“精准”的概括

聚焦相似性较强的两个故事,借助双重内容气泡图展开类比阅读,还能发现一些表达的规律。如图3所示,将“种鸡蛋的小姑娘”和“蘑菇人”两个故事的内容气泡图整合成双重气泡图,中间共用泡泡中的提炼所得,指向表达的规律,虽然不是很精准,但代表着学生“类”的思考,便于学生形成阅读经验,推动阅读思维向深处发展。

三、构画对比桥形图,具象感知思辨之趣

思维导图中的桥形图多用于类比,在《乌丢丢的奇遇》阅读交流过程中,我们根据阅读理解的需要,对桥形图进行了重新设计(如图4所示),以“桥”两边的路基为轴,“桥洞”中呈现联系点,“桥上”“桥下”展开对比,产生思辨,将阅读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1.于同处设疑,直觉匠心细节

一个优秀的作者善于从细节处彰显其匠心用意,读《乌丢丢的奇遇》,有学生惊奇地发现,一开始乌丢丢来到珍儿家(第二章“小脚丫从哪里来”),一路奇遇之后回到珍儿家(第十四章“回归生命”),都是同样的“小脚丫”形象,抓住这一相同点,学生们很自然地产生疑问:还是同一只小脚丫吗?不变的是什么?改变的又是什么?这样的对比思辨对推进深度阅读是很有帮助的。借助桥形图能聚焦匠心处,清晰呈现对比细节。

2.于异处溯源,摄取变化依据

学生通过反思阅读,很快就发现了“第二章”中的那只脚是“独脚大侠”乌丢丢遗失的脚,他蹦蹦跳跳,什么也不懂,最重要的是没有心。“第十四章”中的脚是为救珍儿烧掉了身体剩下的一只脚,这只脚会反思自己的生命,能看到珍儿的痛苦,愿意为他人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是那只脚,拥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形象,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改变?在“同与不同”“变与不变”这一充满争论且富吸引力的思辨话题中,学生能积极投入地再次回忆一路奇遇,而此时的表达陈述与绘制情节结构图时的印象情节交流不同,不再是简单的提取信息和概括,而是需要紧扣思辨话题,体现思维的逻辑性。

四、组织主题发散图,深度悬揣创作之要

情节流程图重在理清整本书的思路结构,是情节信息的图解呈现,主题发散图则是深入作者的观点思想,呈现读者眼中的作者、作品的同时,融合了个性化的阅读领悟。读完《乌丢丢的奇遇》,我们形成了如图5所示的主题发散图。

1.主题与情节互观,寻找思维关联

《乌丢丢的奇遇》作者金波是一位诗人,每章开头的“十四行诗花环”将生命和爱的主题很直白地呈现,读完整本书,学生也能很快地解读到“爱”的主题。他们这样表达“爱”:吟老爱乌丢丢,因为他能一路陪伴乌丢丢去找布袋爷爷和珍儿;蝴蝶对蔷薇花是爱,答应了蔷薇花,逆风飞行,失去生命也要赴约;珍儿爱乌丢丢,她给了乌丢丢丑娃的身体,还一直找乌丢丢……学生用情节来解读主题,主题与情节关联,丰厚了学生对“爱”的认识。

2.归纳与演绎结合,确立思维“抓钩”

捕捉学生精彩的表达,稍加归纳提升,就能得出“爱”这一母题的理性概念,如陪伴是爱,奉献是爱,遵守约定履行承诺是爱。“陪伴”“奉献”“履诺”就成为主题发散图中的思维“抓钩”,勾连出众多相关的情节事例。

3.生活与文本链接,敞开思维创新

随着主题发散图的不断析出和组织完善,学生对于“爱”这一核心内涵的认知也从模糊逐渐走向清晰,同时生长起来的,还有观念的认同和自我的认识。学生们分享了父母陪伴自己的日常小事,收获不曾深思的感动;回忆了自己和他人履行承诺的事例,觉知诚信守诺的重要;反思了爱自己的方式,为自己制订了小小的奋斗目标。与此同时,我适时将一首仿作小诗《写给我的学生》以鱼骨型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如图6所示),引导学生活用思维导图置换事例,从而激发学生的仿作、创作欲望,学生的阅读思维在绘图、读图、改图中转化为行动思维,逐步走向思维的创新。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奇遇气泡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SIAU诗杭便携式气泡水杯
冒泡的可乐
我的奇遇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冰冻气泡
海底奇遇
第十一章 奇遇达尔文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