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

2020-01-07 08:14陆艳林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区域核心

陆艳林

【摘 要】本文阐明在地理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客观要求,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背景,结合教学实践案例,阐述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融合的实施策略,并对教学进行反思,以使地理教学更高效、更生动、更直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 信息技术 教学融合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0-0072-02

2014 年教育部颁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构建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依据核心素养完善各科课程标准、确立学业质量标准和修订教科书。至此,核心素养概念以政策形式进入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中,核心素养与各个学科的结合是核心素养的必经之路。由此,各个学科基于学科的特点和内涵,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2017 年版地理课程标准从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出发,提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地理教育更加关注育人的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地理课堂往往以教师讲授或板书、板画为主,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地理教学知识呈现形式更直观、更生动,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多样。原本“师讲生听”的课堂完全改变,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体,教师更多地利用信息化技术,如利用多媒体软件、多媒体音视频素材、希沃软件、谷歌地球软件等探究地理课堂知识,利用钉钉、QQ 等进行直播课,利用问卷星、升学 e 网通等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等大数据,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潜能,增强学生的现实体验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地理思维。各类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入促使地理课堂的效率得到更大的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培养。

一、地理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客观要求

(一)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认识。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阐述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包含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一种价值观,是地理学科的核心,是贯穿地理学科始终的重要思想观念。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体现了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地理环境是由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需要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时能够了解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整体把握和分析地理问题。区域认知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关键能力,是地理学区域性、空间性的学科特征的体现,需要学生在不同空间尺度上,从不同角度,认识不同类型的区域,了解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掌握区域的核心地理特征,比较区域间的差异,发现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地理实践是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地理思维的重要方法。

(二)在地理教学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要想在地理教学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养,首先,教师需要对地理核心素养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加强理论学习,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变化以及新高考的要求是加深核心素养认识的前提。其次,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时事热点、乡土地理素材,创设情景,让学生融入地理知识的学习中,更好地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状况等。在分析地理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各地理要素间和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同时,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思维掌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应当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开展野外实习活动或在课堂上进行地理模拟实验,以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理论知识的能力。例如,结合乡土地理特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在讲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相关知识时进行地理模拟实验,以增强地理知识的直观性;在讲解“地球的运动”相关知识时,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或地球模型模拟地球运动等。

二、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将繁多的教学软件、多媒体音视频素材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下面将从具体的地理教学案例,谈一谈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很多,能够吸引学生眼球、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相信也能作为“好课”的评价要素之一。由此,进入新的地理学习之前教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或方法创设学习情景,在学生和新的学习知识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景,吸引学生眼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有效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信息技术使得各种音视频、图品素材很好地融入多媒体课件中,并通过投影仪或希沃一体机等快速进入学生的眼球中,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笔者执教的《中国的地形》一课中的导入设计,是一个借助信息技术合理创设新知识学习情景的有效例子。课前利用希沃软件将音频、图片、地图等素材整合好,课堂一开始播放《彩色的中国》音频,同时课件画面中放映《中国的地形》分层设色地形图。根据音频歌词“碧綠的是平原、金黄的是沙漠、长长的是长江、弯弯的是黄河……”的变化,放映相应的景观图,让学生对《中国的地形》地理知识的学习有更直观的认知。

(二)结合认知规律,层层深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过程的设计除了依据课程标准、学生学情、课程知识特点,还需结合现有的多媒体技术设备和信息技术资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地开展课堂活动、直观地呈现课程知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的学习效率。比如,笔者在执教的《中国的地形》一课中,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结合学科知识特点开展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教学过程如表 1 所示。

(三)利用信息技术助力线上教学。面对肺炎疫情,全国中小学校都不能如期开学,现代信息技术使得人们能够以网络为媒介开启线上课堂,将知识进行传播。腾讯课堂、钉钉、雨课堂、cctalk 等各种各样的实时互动教育平台为线上教学助力,让“停课不停学”得以实现。知识和学科素养在屏幕间快速传递。在线上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希沃白板中“星球”这一学科工具,或是利用“谷歌地球”软件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世界地理中各大洲、大洋、国家和地区的位置和景观,以及中国地理中各个分区的位置、景观特征等,使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地理知识,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地理教学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地理知识的呈现更直观,地理课堂的趣味性更浓,师生之间的互动更频繁,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培养。当然,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融合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应当能够和学科特点融洽地结合,而不能追求运用信息技术而忘了学科教学的目标和本质。因此,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融合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信息技术助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贺 瑶,张明礼,王延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特征及培养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18(12).

[2]王西芝.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实践研究》(2019B149)。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区域核心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分割区域
擦桌子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区域发展篇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