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研究

2020-01-07 08:20吴姝娜
牡丹 2020年22期
关键词:莫言民俗文化文学作品

现当代文学作品蕴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是作家获得表彰的重要因素,作品成为作家向世界呈现中国特色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地位的重要媒介。本文主要阐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从民俗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文化艺术,以陈忠实与莫言等人的作品为例,分析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以期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作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丰富作品内涵。

一、文学与民俗文化的关联

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石,民俗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存在较大区别,民俗文化广泛流传在广大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反映人民的思想情感与艺术情趣。民俗文学用小说、散文等形式参与中国历史的书写,阐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批判;参与展示大众文化心理素质,展现出社会、心理及历史等方面的传统文化身影。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因素比比皆是,充分体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传承。独特的宗教仪式与风俗人情、民间艺术、四时节庆等民俗文化因素深化了通俗文学的思想情感,放大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与内容等方面的吸引力,充分展现了创作的美学。在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可以充当故事线索,揭示作品主题,提供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民俗风情描写能够使得作品中的社会生活更加真实,塑造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烘托的环境更加典型,主题更加深刻含蓄。而脱离文学的民俗发展将寸步难行,由此可见两者间的依存关系。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文化艺术

(一)民俗文化背景

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是对当时文学思想、文化背景及文学动向的真实反映。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民俗要素,人们能够深入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追求、精神领域、创作美学等,因此民俗文化成为了解当时文学知识的重要渠道。

(二)审美意境

优秀的通俗民俗作品实现了民众国民性的形象塑造与大众文化心理素质的充分呈现,使得艺术审美通俗化。比如,鲁迅的文学作品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呈现出浓厚的抨击封建社会礼仪习俗的情感色彩,但作品对维持社会正常与健康秩序的礼俗文化抱有认同,这也是鲁迅在民俗礼仪传承下逐渐形成自我意识的直接体现。鲁迅经历了民俗美学的熏陶,因此民间礼仪成为鲁迅与外界人物及环境沟通的重要桥梁。再如,莫言的作品充分呈现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各阶段生活特征与文化气息的展示进一步放大了文学作品的特色性与民族性。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体现

(一)贾平凹作品分析

民情风俗是贾平凹写作的重要方向,其用民俗文化在文学世界中塑造民族形态,实现文化创作方式的创新。在现实主义作品中,民俗文化可用于体现我国文化的气派与作者自身对艺术的追求。賈平凹利用民俗文化写作素材,将历史散落的文化与民俗民情鲜活地呈现在文学作品中,细致入微地讲述民俗文化,展现了文化气势和作品内涵。比如,散文《关中论》叙写了“黄土版筑,墙高檐宽”的关中村居特征与“喝西风、吃泡馍、唱秦腔”的关中人生活习惯;《黑龙口》通过“拖鞋上炕”等平淡无奇的描写,展现了北方人的习惯动作。

(二)鲁迅作品分析

鲁迅在创作中善于利用各种民俗材料,比如,儿童时期经常听奶奶讲民俗故事和民间禁忌等,拓展了鲁迅的联想空间,激发其文学创作的灵感。尤其是儿童时期与农村小伙伴去看社戏,参加迎神赛会等活动,让鲁迅对民风民俗有着更深刻的了解。后来,鲁迅决定从事文学创作,结合这些经历,自然传承民俗,以改造国民性为终极目标。鲁迅从小对传统民俗有深入的了解,才有了后来其小说作品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而民俗的批判也是一种甄别式的传承。为达到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目的,鲁迅首先想到了唤醒民族灵魂,从国民病根入手对症下药,因此民族灵魂成为鲁迅小说创作的重要题材。通过对故乡民俗的细节描写,多角度揭示社会病态,描绘民俗对人们精神的迫害,如《药》中用人血馒头治疗肺病的讽刺描写、《阿Q正传》中奠定人物悲剧色彩的描写等,旨在引起大众的重视,及时修正与补救,从而实现批判性的传承。鲁迅文学创作基本以民俗文化为背景,揭示中国封建社会的病态,人们通过民俗文化又能看到民族发展的希望。鲁迅与民俗文化的交流深刻又和谐。鲁迅的文学作品影响着很多人,也促使宝贵的民俗文化得到了传承。

(三)陈忠实作品分析

陈忠实的《白鹿原》属于带有浓厚北方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无论是主人公长女诞生过程的生动描述,还是对角色反抗女权精神的描写等,都有着浓厚的礼仪文化缩影,也是作者内心传承中华优良品德等想法的真实体现。作者通过对礼的诠释,让人们对生命有着全新的认识,因此其作品也被读者评价为最有中国味道的文学作品。比如,小说《蓝袍先生》通过蓝袍先生固有的旧文化与新生文化间的冲突安排,充分体现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对新生文化的无法阻挡,正是这种儒家文化教条与新文化间的冲突,进一步呈现出作者的创作特色。再如,小说《康家小院》的创作背景以农村为主,故事描写以农村真实存在的事情为主。作者运用比较的方法,叙写了女主人公吴玉贤接受传统文化思想,却做出了为了爱情毁掉家庭的事情,将以前的事与现在的事进行比较,放大了作品中的民俗文化材料应用价值,进而让小说起到了一种让人极其容易产生共鸣的文学效果。

(四)莫言作品分析

莫言将故乡的民风民情融入自己的小说中,用故乡的民俗文化反映我国社会生活与时代变迁中的故乡农民的生存状况,赋予了作品浓厚的民间乡土气息,同时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与社会价值。莫言对民俗风情的大量描写,在字里行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当地特色文化,继而产生一种民俗文化的审美愉悦。莫言的小说《红高粱》被翻拍成电视剧后,很多读者亲切地称之为最喜爱的文学作品。《红高粱》流露出作者浓厚的乡土情结,比如,对女主人公出嫁前梳理头发与修眉、插簪子等妆容的一段描写,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女子出嫁前开脸的民俗文化。酿酒与高粱地等情景的描写将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除此之外,通过对民众团结共同抗敌的历史情节描写,将人的心态与思想充分展现,呈现出作品的精神力量。尤其是对朱县长抗日思想转变的细节描写,对当代年轻人产生了励志引导作用,余占鳌从土匪到抗日积极分子的角色转变,更为青少年成长树立了积极榜样,放大了作品的民族气节,对民俗文化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而历史与地域风情及民俗文化的结合,可以让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视觉画面,帮助读者更深地理解文学作品,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

四、结语

通过对具有民间性与民族性风俗生活的关注,将浓厚情感色彩的民俗融入文学创作中,直接体现出作家的卓越艺术眼光与文学修养。而在创作中渗透强烈地域色彩与民族特征的风俗描写,会赋予文学作品永恒的生命力。但民俗文化创作材料的应用不能盲目主观,应当明确民俗文化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了解民俗文化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以积极拓展新文学的民族化发展道路。

(山西大同大学)

作者简介:吴姝娜(1981-),女,山西大同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莫言民俗文化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过去的年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爱如莫言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莫言:虚伪的文学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