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蒿坡村消失的古迹之河道

2020-01-07 08:20崔广武
牡丹 2020年22期
关键词:村东青县东河

崔广武

西蒿坡村地处华北平原偏东部、沧州市西北30千米处,位于子牙新河北、黑龙港河西支和中支的中间,今属河北省沧州市青县曹寺乡管辖。这里曾经是县政府所在地,青沧战役前线指挥部就在这里。受地貌变化和人为因素影响,西蒿坡村为之骄傲的古迹——河道荡然无存。经过深入挖掘,笔者试图再现其曾经的风貌。

一、黄河故道

《沧州水利志》记载:从远古时期开始(距今8000多年),因无堤防束缚,古黄河在下游平原沃野间自由漫流,遂成多股河道。《山海经·山经》(春秋战国时期著)和《尚书·禹贡》(春秋战国时期著,第一部区域地理专著)可谓是最早记载黄河古河道的古文献,其记载的河道分别称《山经》河和《禹贡》河。两者在今深州市附近分道而流,《禹贡》河折向东,经今沧州市青县西南入海。而《山经》河为“九河”中最北的一支徒骇河,在今天津市区南入海。汉代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示意图如图1所示。

公元前22世纪,由于人为疏导(即大禹治水),黄河在河南浚县附近往北分出一条支流,即禹贡河,北流至天津附近入海。

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考证和1990年地貌调査资料显示,《禹贡》河的大致走向是:河南浚县北流,经内黄县(属河南安阳市辖)、曲周县(属河北邯郸市辖)、巨鹿县(属河北邢台市辖)至武邑县(属河北衡水市辖)、东北流向献县、河间、沧县、青县(皆属河北省沧州市辖),又向东北流,在天津南入海。

西周时期,黄河水曾一度全部集中在北支河道里,东支河道(即流向江苏、安徽的河道)基本断流。

宋元祐七年(1092),河水大部东流。元祐九年(1094),“创筑新堤七十余里,尽闭北流,全河之水,东还故道”。元符二年(1099)六月,黄河于内黄县决口,东流断绝,又向北流,重新冲出一条河道,仍至乾宁军(今青县)东北一带入海。这次北流经内黄、馆陶、平恩(今曲周县东南)、清河、南宫、信都(今冀州)、枣强、衡水、武强、深州、乐寿(今献县),至乾宁军。

金明昌五年(1194),“河决阳武(今原阳县,属河南新乡市辖)故堤,灌封丘(属河南新乡市辖)而东”,决水大致经由封丘、长垣(属河南新乡市辖)、东明(属山东菏泽市辖),往东南至江苏徐州以南汇入淮河,结束了流经沧州的历史。

西蒿坡村地处华北平原中部偏东、青县西南部,位于河间市东北方向。这里的地表土层由灰黄色、棕黄色和洪水沙土构成,地面平坦,呈西南东北缓降地貌。村西、村东两侧是西南、东北走向的洼地(指东西冯村到后牛圈头一带,皮庄子老村到潘召官村东一带),比西蒿坡村地势低将近一米,据《大城水利志》记载,这是典型的冀中凸起与凹陷构造。而黑龙港河西支河与中支河走向均与这一地貌走向一致,说明这里曾经是黄河古道流经之处,使得这一带远看地势平坦,近看却又凹凸不平。

西蒿坡村东北方向37千米的马厂镇刘世印屯村南就有一条黄河古道(曾经挖出很多船舶古物)。由此可以大体分析出黄河故道的大致流向:河南浚县—内黄—河北临漳—馆陶—曲周—清河—南宫—冀州—枣强—武强—深州—献县—沙河桥—崇仙—西蒿坡—艾辛庄—东空城—耿官屯—刘世印屯—静海小王庄—天津大港,西南东北走向,西高东低,依势而成河道。

元代御史萨都剌赴河间、沧州审察刑狱时,写下了诗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意思是说,很久以前这里是黄河故道,现在都变成沃野千里的耕地,以前的小道也变成了通津大道,曾经的沧海桑田都已成为过去。

二、東河

现在的东、西蒿坡村之间依稀可看到一段三四十米宽的河沟,在1990年之前,河道尚有六七十米宽,有的地方深二三米,以后随着村民建房,这条河逐渐被垫成宅基了,就是现在崔家坟西北角那个水坑往东北方向,到学校西侧水坑处。再往北古河的痕迹非常明显,过了马路往北,就没有一丝河的踪迹了。但是,到了前牛圈头和后牛圈头村中间就又有了河的痕迹,尤其是曹寺乡烟花厂那一带往东北,都是河的痕迹,沿着痕迹往东北到周庄子、顾庄子直到王召庄砖厂,再往东北就与黑龙港河西支重叠了。位于西蒿坡小学北侧的东河遗址如图2所示。

但是,曹寺乡东艾辛庄和西艾辛庄村南也有河的痕迹,这条河同样呈西南东北走向,西南方向来自西蒿坡村,这条河从东艾辛庄村东面往北到了曹寺村西,与来自曹寺乡的卞召官村东和潘召官村东的旧河交汇在一起。

有人说,西蒿坡村的东河到了村东北,沿着东蒿坡村后往东到了卞召官村南,从卞召官村东南往北到潘召官村东,再往北到了曹寺村西。从现在的地貌来看,在卞召官村东侧和潘召官村东侧的古河痕迹非常明显。东河是往东到了卞召官村,还是往北到了前后牛头村,抑或往东北到了东、西艾辛庄村呢?史书没有记载,人们也没法验证,只有等地理专家来鉴定了。

那么在西蒿坡的东河往南到哪儿呢?这条河往南从北官亭老村西经过,往西南到野兀屯老村东,然后到崇仙村东,转而往西南奔河间黎民居方向。过去,崇仙村东边地势非常低矮,老人们说那里是一条河,因为年代久远,都说不清是什么河。

不过,现在后吴召村西的黑龙港河往北却有两条枝杈,一是正北通往王庄子村西的朱家河,一是往西北的断头河。这条通往西北的断头河,正是通往北官亭老村村南和野兀屯老村村东的那条旧河,与通往西蒿坡村的东河接上了头。

从曹寺乡西南部到崇仙一带七岔八拐、纵横交错的古河流地貌来看,这里在很久以前曾是黄河纵横肆虐的地方。

位于西蒿坡村东侧的这条河叫东河,这条河什么年代形成呢?史书上没有记载,经查阅,《沧州水利志》《青县水利志》《沧县水利志》《大城水利志》均无记载。那么,根据过去西蒿坡村东河的河床高于两侧地面的情况,其很有可能就是黄河故道,因为黄河水中的十方水含有六方沙子,所以只有黄河才能高于两侧地面。每当洪水过后,人们就要挖沙清淤以加深、加宽河床,挖出来的沙子自然要就近堆砌到河两侧作为护堤之用。这样年复一年的淤积、清淤,黄河就成了地上河,这就是东、西蒿坡的村名中有个坡字的由来。

从黄河故道流向来看,从河间东北进入青县西南,应该就是从崇仙到西蒿坡再往东北到运河东的刘世印屯村(位居青县东北方向),直到入海。只是随着黄河的治理,到了明朝洪武初年,黄河终于彻底改道,向东流向山东,不再进入河北地界。

通过后人在东河两侧挖土来看,两三米深的土层还是黄沙土,再往下挖到四五米深时就是黑土了,因此,老人们说东河还是一条“铜帮铁底河”,因为河的两侧是黄土,河底是黑土,黄为铜、黑为铁,只有黄河才具有此土质。

这就充分说明位于西蒿坡村东的东河是黄河故道。

三、朱家河与蒿坡仓

明代,青县境内有三座朝廷粮仓,其中西蒿坡村就有一座,谓之“蒿坡仓”。

中国最早的粮仓储备制度起自春秋战国时期的赵国。以后,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每个县都有储备粮仓,称之为“常平仓”,由专人管理,连县令都不能随意支配,即使发生自然灾害,出现粮荒,也不能擅自动用,需要向朝廷申报,经批准后才可开仓放粮。这种常平仓的使命跟今天的国家粮库类似,一是作为救灾储备,二是平抑粮价。

仓基一般选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西蒿坡村的东河因为是黄河旧道,千年的淤积造成河床两岸地势很高,是晾晒、存储粮食的一个非常理想的处所。另外,西蒿坡处于大运河西部三十多里的地方,便于收购方圆几十里范围内的粮食。

西蒿坡村东二里之处有一条河,它是黑龙港河中支河,人们习惯叫它朱家河,它是“朱家运粮河”的简称。古时没有运输车辆,货物全靠水路运输,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就有了运粮河,且走向各异、里程不一。

河北境内的朱家运粮河起自明朝初期,朝廷将中原各地的粮食经水路运往北京,谓之朱家运粮河。这条河的源头起自哪里,史书没有记载,但笔者经过查阅《河北市县简介》《鸡泽县志》《衡水市志》《武强县志》《献县志》《泊头志》《沧县志》《河间县志》《青县志》《沧州水利志》和《青县水利志》后,了解了这条古河道的大体流经方向。河南浚县—邯郸临漳县—鸡泽县(至此两股客水汇集北上,即一支南来的黄河水、一支西来的太行山水),经邢台巨鹿县—衡水湖—武邑县—沧州泊头市—献县—沧县—青县的曲头、吴召、皮庄子后,又北经厚召官—东艾辛庄—王召庄—胡店子到东空城,跟几条来自黑龙港河东、西支河汇合后转向东北入天津。沿途平原广袤,土地肥沃、良田万顷,盛产玉米、小麦、大豆等农作物,它是保证粮食平稳运向北方的重要通道(此河道跟大运河平行,是两条保障明朝安定的生命线)。可惜,此条运输线因多次黄河淤积,水源不足,河道干涸,航运随之废辍,逐渐被后来居上的子牙河所代替。

另据《大城水利志》记载,1278年,里坦村南有一条东南西北走向的运粮河(朱家河)。这说明现在的朱家河走向跟当时相比发生了变化。不过,在后吴召村西北,这条河有个分岔,其中一个分叉就是朝向西北,现在已成断河,这条断河就是往西蒿坡方向去的,至于是不是从西蒿坡再往西北到里坦(《大城县志》记载,里坦古时是一处晒米滩,叫米滩,后来误传谐音为里坦),到了里坦后又往哪儿方向去了,史书没有记载,笔者不敢妄言。

《青县志》《沧县志》《泊头志》《大城县志》都有關于朱家河的记载,这就充分说明朱家河的历史是很早的了。

因为有了朱家河,才有了蒿坡仓。

(青县税务局)

猜你喜欢
村东青县东河
浣溪沙·夏日游下弓村
不要坐享其成
我的新伙伴
童年
东河
春天来了
苏东河·书法作品欣赏
念 雪
念雪
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