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下部正和的高效无烟柴窑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2020-01-08 07:46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9期
关键词:陶艺家窑炉日式

冯 力

南京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一、引言

窑,同窯,原指古代烧羊制佳肴的"穴",后特指烧制砖瓦陶器的洞窟。①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七】【穴部】窯,燒瓦竈也。从穴羔聲。窑的出现是人类陶瓷发展使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每一次进步和革新都在影响着陶瓷艺术的发展轨迹。

在陶瓷窑炉发展过程中的相当一部分时间,以木材为燃料的柴窑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同属一个陶瓷文化圈的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地区,以木材为主要燃料的大型柴窑,如中国的龙窑、日本的登窑(Noborigama)等在20世纪初期仍在大规模使用。可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产业陶瓷领域,传统的大型柴烧窑逐渐被现代化的新型陶瓷窑炉所取代,但柴窑并没有消失,它的发展也没有停滞,特别是随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民艺运动和20世纪中期起源于日、美的现代陶艺运动的兴起,使日本的陶瓷美学语言和陶瓷工艺技术对西方陶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日式柴烧热潮,继而促使众多陶艺家开始探索新的,更适合个人陶瓷艺术创作的新的柴窑构型和烧制方式,21世纪初随着中国第一座高效无烟柴窑在景德镇的落成,标志着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界也迅速卷入到这股全球性的浪潮当中。

二、日下部正和及日本的柴窑烧成

日下部正和先生(Masakazu Kusakabe)先生,日本著名当代陶瓷艺术家, 1946年生于日本福岛三春市,早年学习绘画,于1970年开始从事陶艺创作和对柴窑烧成的研究,先生于2001年在加拿大的伯纳比(Burnaby)创立世界首座高效无烟柴窑,于2005年出版发行与美国陶艺家马克·兰塞特(Marc Lancet)合著的极具世界影响力的《Japanese Wood-fired Ceramics》一书,其后一直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高效无烟柴窑及其烧成方式。

追本朔源,日本的柴窑砌筑和烧成技术源于中国、朝鲜半岛,但在发展过程中又行成了独具自身民族特色的窑炉形式和烧成方式,其具有悠久的制陶历史,早在13000年前的绳纹时代就已经能够制作陶器,但在5世纪以前,日本一直处于无窑烧制的时期,烧制方式以原地堆烧为主, 直到5世纪初期,随着朝鲜半岛窖穴窑的传入,才使日本陶业进入了筑窑烧制的阶段。在5世纪到16世纪的漫长历史阶段,日本的柴窑以穴窑(Anagama)为主,并在15世纪中期在美浓与濑户发展出了以分焰柱间隔的具有多个窑室的大窑(Great Kiln),大约一个世纪以后,在九州唐津最早发展出了单拱顶的多窑室窑炉系统——劈竹形窑(Splitbamboo Style),此种窑炉系统发展出的铁炮窑(Rifle Kiln) 、蛇窑(Snake Kiln)现在仍可在丹波见到。在16世纪后半叶经朝鲜半岛传入的中国分室龙窑和鸡笼窑的基础上,日本发展出了独具地域性特征的连房室柴窑——登窑(Noborigama)。在烧制技术上,日本由于自身瓷土资源条件的限制和自身侘寂(Wabi-sabi)②侘寂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百度百科)美学观的影响,它并没有重点发展像中国匣钵满窑等技术一样的精确控制柴窑内温度、气氛的技术,直到19世纪日本的许多柴窑才发展出具有高而窄窑室特征的,可以精确控制还原气氛的窑炉构型。虽然其出现了伊万里、九谷那样的瓷窑系,但其主流仍然是以备前、信乐为代表的陶窑系,故其重点发展出了以控制自然落灰和控制各种窑变效果为主的柴烧技术,正由于日本的主流陶瓷艺术与中国相较更依赖于柴窑所营造的多变的窑内气氛,故之于今天的日本,柴窑烧成仍然具有不可撼动的影响力,或许正如日下部正和先生在书中所言:“柴窑烧成在日本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影响力的行成绝非偶然。侘寂是日本至高无上的美学理念,它推崇自然之美。柴窑烧成的作品符合侘寂美学的标准,烧成过程本身也是对侘寂美学的完美诠释。”[2][4][5]

三、现代柴烧窑及高效无烟柴窑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一书中所言:“这个世界本就没有艺术,而只有艺术家。”它恰如其分的说明了人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也揭示了艺术作品中个性化特征的重要性。19世纪末以来,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陶瓷领域生产方式和技术的变革,在陶瓷窑炉领域,机械化连续烧成的隧道窑的出现和窑炉电、气化进程的加快使陶瓷生产的成品率获得了空前的提升,随着陶瓷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木材为燃料的传统大型柴窑逐渐退出了陶瓷产业化生产的舞台,但在陶瓷艺术领域,随着日本陶瓷艺术自19世纪末期以来世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使日式柴窑及其烧成方式迅速获得了欧美众多陶艺家的青睐,或许日式柴烧语言中蕴含的个性化之美恰恰是其它现代化烧成方式所不具备的,同时也是区别于追求共性之美的产业陶瓷的一剂良方。

从伯纳德•里奇(Bernard Leach)、滨田庄司(Shoji Hamada),到八木一夫(Kazuo Yagi)、彼得·沃克斯(Peter Voulkos),日式柴窑烧成在日本、欧美众多陶艺家的交流、互动中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也涌现出了众多的柴窑设计、建造及烧成方面的专家,他们一方面不断改良传统日式柴窑,使之小型化,一方面又尝试运用现代建窑材料和技术不断探索新的柴窑构型。其中,美国陶艺家弗雷德里克·奥尔森(Frederick L. Olsen)在1973年初版发行的《窑之书》(The Kiln Book),以百科全书式的视角对各种窑炉的结构特征、建造方法、烧成方式做出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对现代柴窑及其烧成方式的推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美国陶艺家,犹他州立大学教授约翰·尼利(John Neely)建造的火车型柴窑(Train Kiln)对现代其它柴窑构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采用现代重质耐火砖和轻质耐火砖建造,边缘用“L”型钢包裹和加固,炉膛采用上下叠加的附加式大炉膛设计,有一个长而低矮的窑室和一个相对高大的烟囱,并且可以实现传统日式穴窑的烧成气氛。

日下部正和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尝试改造和设计新的柴窑构型,1996年他在自己位于日本三春市的工作室建成了自己设计的第一座舞焰柴窑(Dancing Fire Wood Kiln),在与欧美众多陶艺家的交流互动中,他借鉴和吸收了众多现代柴窑的构型和建造方式,创立了极具影响力的现代柴窑构型——高效无烟柴窑(The Sasukenei Smokeless Kiln),其拥有一个和火车型柴窑一样的附加式大炉膛和一个只有大型窑炉才有的高大烟囱,其名称中的“Sasukenei”一词来源于三春当地的方言,意为“No problem!”or“No worries,mate“,而在王霞翻译的中文版《日本柴窑烧成揭秘》一书中,直接将其译为了“高效”。的确,高效无烟柴窑的构型具有惊人的升温效率,笔者根据这一窑炉构型设计、建造了一座窑室容积0.03m3的小型实验窑,经多次烧成实验,目标温度为1300℃的烧成时间可被压缩到6个小时左右。另外,根据2010年张立明先生的迷你无烟柴窑所做的烧成实验,证明了这种构型在任何空间尺度下都具有同样的高效率。还有,与其它类型的柴窑相比,只要你采取合适的烧成策略,其在烧成过程中几乎是看不到烟的,正由于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它可以被建造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如景德镇乐天陶社、南京艺术学院的高效无烟柴窑都建在城区,甚至可以被建造在室内,如2016年日下部正和先生帮助东京舞藏野大学建成了世界首座位于城区建筑内部的高效无烟柴窑。正由于高效无烟柴窑所具有的高效性和无烟化,使它迅速风靡世界,并在不断实践中发展出了多种不同的衍生构型,对当代陶瓷柴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高效无烟柴窑在中国

2008年,日下部正和先生受香港乐天陶社社长郑祎女士的邀请,于景德镇乐天陶社主持设计并建造了中国首座高效无烟柴窑,伴随着2011年9月先生与美国陶艺家马克·兰塞特(Marc Lancet)合著的《Japanese Wood-fired Ceramics》一书中文版的出版发行,使中国陶艺界第一次全面了解了高效无烟柴窑的建造原来和烧成方式,使原先颇为神秘的日式柴烧技法揭开了面纱,也使中国陶瓷艺术领域掀起了一股日式柴窑烧成的热潮,从各个专业类艺术院校到个人陶艺工作室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现代柴烧窑。其中大都以日下部正和先生的高效无烟柴窑为母本,也大都采用日式柴烧技法进行烧成,一时间,日式风格的陶瓷艺术产品迅速成为了众人吹捧的对象。

陶瓷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产物③谢东山在《台湾现代陶艺发展史》一书中,运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对陶瓷艺术作为文化产物的身份做了详细的论述。,它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场域有关。18世纪以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文明逐渐成为了人类现代文明的中心,之于艺术而言,它的每一次观念革新都在左右着世界艺术的发展方向。日本陶瓷艺术正是借由19世纪末以来对西方陶瓷艺术界的巨大影响力,将自己的陶瓷美学观及工艺技术传播至全球,故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源于美、日的现代陶艺创作观传入我国,日本陶瓷艺术的影响力似乎已然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在默默重塑着中国陶瓷艺术原先相对纯粹的地域性特质,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以高效无烟柴窑为代表的现代柴窑建造方法和日式柴烧技法的传入,一些具有鲜明日本陶瓷艺术语言特征的陶瓷艺术产品迅速成为了大众流行消费文化的一部分,或许对于那些具有猎奇心态的普通大众来说,日式柴烧所具有的那种自然、多变的个性化特征,恰好能与那些流水线生产的标准化工业陶瓷产品拉开距离。其实,就陶瓷艺术作品本身来说,日本陶瓷艺术中的诸多形式语言,均能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不同陶瓷产区的陶瓷艺术作品中看到,如宜兴紫砂器在发展的初期因并未使用匣钵装烧,故其外观也多呈现出“落灰”、“火刺”、“窑变”等形式语言特征,但在其以后的发展历程中,它却在努力弱化、避免这些特征,追求“紫玉金砂”般的玉质感最终成为了其形式语言的主流。或许,从宜兴紫砂器艺术风格的演进中,我们可以窥见:根植于中、日两国陶瓷艺术中的不同文化语境最终决定了其陶瓷艺术地域性风格特征的差异。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在陶瓷艺术领域,中国与世界其它地域的交流、互动不断加深,随着以高效无烟柴窑为代表的日本、欧美当代陶瓷艺术创作观念、工艺技法的不断引入,大大促进了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扩大了中国陶瓷艺术的世界影响力,但于此同时,全球化所带来的陶瓷艺术语言的文化多元性,正在打破和重塑中国陶瓷艺术语言的原始地域性文化特征。

猜你喜欢
陶艺家窑炉日式
一种带二氧化碳回收的全制氧燃烧石油焦工业玻璃窑炉系统
河南荥阳市一碳素厂窑炉坍塌 致3人死亡3人受伤
关于窑炉节能的答疑
“日式脸型”也能打造时尚感的妆容
瀛海饮魂 匠心之作
中外现代陶艺家作品
中国当代陶艺家作品
中国当代陶艺家作品
中国现代陶艺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