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鼓膜成形术的手术技巧及疗效分析*

2020-01-08 18:21张金平谢记发罗许勇黄若葵
关键词:鼓室外耳道鼓膜

张金平 谢记发 罗许勇 黄若葵

鼓膜是外耳和中耳的分隔,位于外耳道末端,呈凹型。鼓膜穿孔会引起耳漏及听力下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造成鼓膜穿孔最常见的病因,部分患者鼓膜穿孔为外伤性所致。鼓膜成形术目的在于使用组织移植技术修复鼓膜穿孔,尽量保持鼓膜的正常形态,重建鼓膜与听骨链的传导功能,尽可能恢复正常听力。鼓膜成形术是耳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该手术的传统方式是在显微镜下操作,一般在省级医院才有开展,技术成熟,效果明确,但在大多数基层医院因经济及手术的限制,发展缓慢。为了更好的诊治中耳炎患者,许多基层医院在鼻内镜及显示系统的帮助下,逐步开展耳内镜检查及简单手术。而随着耳内镜手术相关理论、技术的发展及器械设备的完善,耳内镜手术逐步显示方便微创、直视、易于学习等诸多优点,因而耳内镜手术在耳科手术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多。对于初学者来说,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鼓膜成形术是进行中耳手术的第一步。近年来笔者共完成该类手术63例,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并总结了一些手术经验及体会,现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9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63例鼓膜穿孔患者,年龄20~64岁,平均43.8岁,男性19例,女性44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所致鼓膜穿孔56例,术耳中右耳35例,左耳28例,外伤性鼓膜穿孔未愈合7例(一般观察3个月仍未愈合)。

1.2 选择标准

①所有病例均为鼓膜紧张部穿孔,其中大穿孔47例,中穿孔14例,小穿孔2例。鼓室黏膜未见明显充血、水肿。②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干耳至少1个月,外伤性鼓膜穿孔观察3个月未愈合,耳内镜检查提示鼓膜穿孔。咽鼓管功能良好,无上呼吸道感染发作。术前全身常规检查未见异常。③术前听力:术前纯音测听(500、1000、2000Hz),气导听阈为20~57dBHL,平均听阈38.7dB,气骨导差为5~38 dBHL,平均为21.6dB。④颞骨高分辨CT平扫结果提示中耳乳突无软组织影。

1.3 主要设备

使用国产沈大的0度、2.7mm耳内镜,德国stroz的0度、3mm耳内镜,wolf内镜显像系统,sike、storz的耳显微器械(主要为45°钩针、45°黏膜刀、P形黏膜刀、麦粒钳)。

2 手术方法

所有手术均在局麻下完成,均行外耳道-鼓膜瓣进入鼓室。患者呈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常规消毒铺巾,取浸有肾上腺素+1%地卡因棉片填塞外耳道行表面麻醉。取1%利多卡因20ml+1‰肾上腺素20滴在耳后、外耳道后壁行局部浸润麻醉,取7号针头将尖端稍弯曲,于外耳道黏膜稍外侧皮肤处上、后、下壁注入局麻药物,至黏膜发白。取出外耳道、鼓室内填塞的地卡因棉片,内镜下再次观察鼓膜及鼓室情况。在内镜下用钩针刮除残余鼓膜中鳞状上皮及钙化斑。黏膜刀搔刮穿孔缘内侧面,使残余鼓膜穿孔缘内侧面形成新鲜渗血创面作为移植床,边缘钙化斑予以分离取出,创造健康的鼓膜边缘。取浸有肾上腺素的地卡因棉片放于鼓室。30°黏膜刀距离鼓环外侧6mm左右切开,沿鼓膜前上方向上、向后、向下做一270°弧形切口。黏膜刀紧贴骨面分离皮瓣,挑起鼓环进入鼓室腔,注意保护鼓索神经。将鼓室腔棉粒取出,观察鼓室腔结构,探查听骨链活动,鼓室内放置地卡因棉片,彻底止血。取利多卡因于耳屏内侧行局部浸润麻醉,沿突出耳屏边缘内侧2mm左右纵行切开至耳屏软骨膜,在软骨膜表面向上、下、后方分离,在切口处切开软骨至对侧软骨膜深面,予以分离,剪刀剪除耳屏软骨-软骨膜,一般需1.0cm×1.2cm。观察伤口有无活动性出血,将皮肤复位,无需缝合切口。将朝外的耳屏软骨膜从软骨表面剥离,黏膜刀切除边缘约1mm耳屏软骨,修剪成一椭圆形的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前上方处取出一楔形软骨,展平放置。内镜下取出鼓室内填塞的棉粒,检查皮瓣及鼓室腔,无活动性出血,鼓室腔填入适量的明胶海绵粒以支持植入物,若伴鼓室黏膜水肿,可予以加用地塞米松浸泡,将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放于鼓室腔,复位外耳道-鼓膜瓣,检查穿孔完全覆盖,鼓膜表面及外耳道填塞明胶海绵粒,耳甲腔放置一棉球压迫耳屏切口。

3 术后随访

术后每日予以氧氟沙星滴耳液2滴滴耳,每日2次,予以抗炎、抗过敏、黏液促排剂治疗,避免上呼吸道感染。术后2周第1次返院复查,清除术腔内残余的明胶海绵,观察外耳道皮瓣及鼓膜生长情况。嘱患者捏鼻鼓气,每天3次。术后4周复查第2次,观察鼓膜生长情况,嘱继续捏鼻鼓气。术后3月复查纯音听阈,了解听力恢复情况。术后6月再次随访,检查鼓膜及听力情况。

结果

1 鼓膜愈合情况

63例患者中鼓膜穿孔愈合59例(愈合率93.65%),4例术后2周清除明胶海绵后伴患耳流水、流脓,予以抗炎、滴耳、耳内镜下清理治疗,炎症控制,检查发现鼓膜前下方裂隙样穿孔,患者无主观症状,不同意继续处理,后患者一直未再出现流脓。所有患者无面瘫、反复眩晕、新发耳鸣等并发症。随访半年以上,患者无再发鼓膜穿孔。

2 听力改善情况

术后3个月完善纯音听阈测定检查,患者平均气导听阈为22.7dB HL,听阈较术前下降16dB HL,平均气骨导差14.3dB HL,较术前缩小7.3dB HL。术后半年再次复查纯音听阈测定,患者平均气导听阈为23.6dB HL,平均气骨导差15.2dB HL,较前无明显改变。

讨论

耳内镜作为一种耳科检查和手术的工具,至今已有数十年发展历史。Thomassin等[1]将电视摄录系统与耳内镜技术结合,开启耳内镜外科时代。半个世纪以来,耳内镜逐渐从单纯检查工具和辅助随访工具,发展为集诊断、治疗和手术于一体的工具。与传统显微镜下手术相比,耳内镜优势在于视野清、角度全,并可以近距离直接观察病变,并且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灵活运用0度镜和角度镜,可以在“不去骨”或“少去骨”的情况下,观察鼓室内结构和一些显微镜看不到的“盲区”,如鼓膜张肌腱、砧镫关节、面神经水平段以及Prussak间隙的通气路径等[2]。同时,耳内镜光感明亮、图像清晰,使用方便,对周围组织损伤小,易于图像采集,便于临床资料的保存,便于教学和科研应用。耳内镜可应用于外耳道良性病变、鼓膜成形术、各种类型的鼓室成形术、上鼓室、鼓窦病变清除、乳突切除及部分内耳、侧颅底手术[3]。

鼓膜成形术是治疗鼓膜穿孔的唯一方法,其目的为修复穿孔的鼓膜,重塑鼓膜的正常形态,恢复听力的传导。手术方法有外植法、内植法、夹层法,其中内植法应用最广泛。修补材料包括颞肌筋膜、乳突骨膜、软骨膜、脂肪、耳屏软骨-软骨膜、人工材料等。耳屏软骨-软骨膜是近些年被推广应用的鼓膜修补材料,取材方便,切口隐蔽,不影响美观,可提供良好的支架作用,同时代谢缓慢,具有良好的抗感染和抗负压能力[4],减少再穿孔和鼓室粘连的发生可能。有研究表明,为了实现最佳的听力恢复效果,鼓膜移植物最佳厚度为0.5mm[5],而人类耳屏软骨的厚度平均为1.016mm[6]。但Aarnisalo等[7]研究显示,不管多少厚度的软骨,不管软骨是否触及鼓环,都不会影响听力。国内外多家医院报道该移植物术后效果满意,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是目前在国内开展的耳内镜手术中应用最为广泛,是相对最佳的选择[8]。

关于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鼓膜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多家医院均有报道。宋纪军等[9]报道96例使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物行鼓膜修补术鼓膜愈合的长期有效率为97.9%,平均气骨导差提高18dB左右。周毅波等[10]报道了64例使用岛状耳屏软骨-软骨膜行鼓膜成行术,鼓膜穿孔愈合率为98.4%,骨气导差平均缩小12.2dB。张瑾等[8]统计了8家国内三级甲等医院523例病例,鼓膜穿孔总愈合率为92.5%,平均气骨导差缩小13.3dB。

鼓膜成形术是耳科医师进行耳科手术的第一步,也是开展其他中耳手术的基础。如何做好鼓膜成形术,尤其是初学者,需要在熟悉中耳解剖的基础上掌握一定手术技巧,方能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作为基层医院,我科耳外科起步较晚,笔者从2018年开始实施该手术,总结了一些手术经验与技巧,希望对耳科同道尤其是初学者有所帮助。

1 病例的选择

术前完善颞骨CT、纯音听阈、耳内镜检查、音叉试验。初学者先选择静止期的中耳炎,轻度-中度的传导性聋或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听骨链无异常,该类患者一般容易沟通,医患关系比较和谐。

2 麻醉方式的选择

由于医保费用、手术设备及患者的经济能力,全麻手术存在一定困难。笔者认为耳内镜下鼓膜成形术完全可以在局麻下进行,无一例因患者疼痛、眩晕停止手术的,5例术中一过性眩晕,休息片刻可继续手术。2例术中无眩晕,术后准备起床时出现眩晕、呕吐,予以苯海拉明注射液治疗,2小时后症状自行消失。因此需做好表麻+局麻准备工作。先行外耳道深部及鼓室内的表面麻醉,予以2ml 1%地卡因+1.5ml肾上腺素棉片填塞外耳道内。再取加入20滴肾上腺素的20ml 1%利多卡因行乳突区皮肤、肌骨膜瓣的麻醉处理,后再行耳道内局部浸润麻醉。正常情况下外耳道后上壁较厚,一般选7号针头,尖部稍弯曲,在外耳道皮肤与黏膜交界处稍外侧入针不会刺破黏膜或形成血肿。外耳道底壁黏膜较薄,容易刺穿黏膜,后壁进针处在外耳道皮肤注射至骨面,可让外耳道黏膜全部发白,达到麻醉效果及减少外耳道皮瓣出血。大多数基层医院不具备分子共振刀、CO2激光做切口[3],且局麻下手术可减少出血的机率,在基层医院硬件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可首选局麻。

3 切口的选择

对初学者来讲,建议不论鼓膜穿孔大小、位置,均行耳道内切口,沿外耳道前上至下壁约270度,可做筒形皮瓣或门形皮瓣。掀起外耳道黏膜-鼓膜瓣进入鼓室,可清楚的观察鼓室内各个正常的解剖结构,为下一步做更复杂的中耳手术打下基础,毕竟多数基层耳科医师可能没有机会进行系统的颞骨尸头解剖训练。同时行耳道内切口可增加移植物的血供,尤其是鼓膜大穿孔患者,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笔者所完成的42例手术均行耳道内切口,切口一般距离鼓环5~6mm,不需要探查上鼓室、鼓窦,切口无需太靠外,否则皮瓣较长,会影响操作空间。切口太靠内侧,皮瓣太短,复位皮瓣可能会难以覆盖移植物。

4 外耳道黏膜-鼓膜瓣的制作及止血的技巧

在进行有效的局部浸润麻醉后,在距鼓膜5~6mm处做一弧形切口,黏膜刀需垂直于外耳道黏膜及骨面,因鼓膜向前下方倾斜,皮瓣不是一样长度,一般切口与鼓环平行。在翻起耳道鼓膜皮瓣时,切口处会有出血,尤其是外耳道后上壁,软组织较厚,应先分离到骨面并在骨面分离一些距离,用肾上腺素小棉球置于皮瓣下吸血,有助于剥离皮瓣。分离皮瓣时沿切口均匀推进,切忌在某个位置打“隧道”,导致皮瓣撕脱,复位皮瓣时可减少上皮的卷入及胆脂瘤的复发。

5 分离鼓环

进入鼓室及保护鼓索神经的要点:分离皮瓣至鼓环处,一般选择在后鼓棘与外耳道后壁的夹角,该部分外耳道后壁几乎是垂直的,在其下方使用黏膜刀或钩针由纤维鼓环内侧进入鼓室腔,正常情况下不会损伤鼓索神经。进入鼓室腔后,部分血液会流至鼓室内,其它术野会清晰许多。挑起鼓环后一定注意要离断鼓室内黏膜,否则会将鼓室黏膜掀起。沿着鼓环内侧分离骨性鼓环及纤维鼓环,分离前上方及后上方鼓环时可使用侧切黏膜刀,利用手腕的力量旋转,沿骨面分离。耳内镜需近距离暴露鼓沟,尤其是伴有胡亥氏孔,外耳道前下壁突出,有可能误将外耳道黏膜当成鼓环分离,导致黏膜撕裂。

6 分离锤骨的要点

将鼓膜黏膜层从锤骨完整剥离需要一定的技巧,主要一点外耳道皮瓣要做到270度,将外耳道黏鼓膜瓣分离至前鼓棘,找到锤骨表面黏膜层,钩针先划开锤骨后方黏膜,向前上方将其从锤骨短突分离,再转至前下用侧切黏膜刀将其完整从锤骨剥离,类似“脱袜”动作。若该技巧不足,会导致锤骨柄前方鼓膜破裂,或上皮残留,导致医源性胆脂瘤的形成。剥离锤骨柄表面上皮时,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听骨链。

7 耳屏软骨-软骨膜的制备要点

皮肤切口位于耳屏内侧2mm由耳屏间切迹至外耳道口下壁,切口不要太靠外侧,防止术后影响美观。分离耳屏软骨及两侧软骨膜,尽量完整取出,若大小不够,则向外耳道口下壁尽量分离。初学者建议不论鼓膜穿孔大小,均取够移植物,防止出现移植物大小不够。保留靠近外耳道一侧的耳屏软骨膜,将背面用剥离子将其从软骨面分离,放平备用。为了更好的保持鼓膜形态,铺于锤骨柄处的移植物可做一楔形切口,可稍大,减少调整的时间。

8 放置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的技巧

放置移植物前,一定要先用较大的明胶海绵填塞,以免软骨过度前推封闭咽鼓管。下鼓室可以适当多填一点明胶海绵,以免软骨在重力作用下移位。放置移植物时,应沿耳屏软骨-软骨膜的长轴顺着外耳道放入鼓室,进入鼓室后再调整方向,不要让移植物过多的摩擦外耳道壁,防止将上皮带入鼓室内,导致医源性胆脂瘤的发生。

9 复位耳道鼓膜皮瓣的要点

需要将纤维鼓环复位到鼓沟中,并使用明胶海绵颗粒填塞,避免术后鼓膜前下角变为钝角;若皮瓣过短,外耳道骨质有裸露,则可将之前剥离的耳屏软骨膜覆盖骨质表面,促进黏膜愈合。

10 术后观察及处理的重点

术后耳甲腔处放置棉球,施加一定压力压迫耳屏切口,术后3天每天更换棉球,观察耳屏切口有无血肿,切口对合情况。外耳道内滴氧氟沙星滴耳液,每次2滴,每天2次,减少感染,促进明胶海绵的吸收。术后2周可以在耳内镜下清理残余的明胶海绵,观察皮瓣及鼓膜愈合情况。建议术后2周即可做捏鼻鼓气动作,促进咽鼓管开放,减轻术后耳闷胀感及耳鸣的症状。

综上所述,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鼓膜成形术是一个有效、简便可行的技术,该手术可充分暴露鼓膜穿孔及鼓室内结构,可以处理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穿孔,手术效果明确,是作为耳科医师必须掌握的手术之一。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鼓膜成形术只需掌握一定的手术技巧就可以成功的完成,可缩短手术学习时间,并可为其他中耳手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鼓室外耳道鼓膜
外伤性外耳道狭窄与闭锁的临床特征及处理策略研究△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16)*
——外耳道成形技术进展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耳内镜下鼓膜修补术36例临床分析
上鼓室根治术及鼓室成形术40耳治疗体会△
Glomus Tympanicum 鼓室球瘤
保护好易受伤的外耳道
间接性鼓膜裂伤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