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途径研究

2020-01-09 05:05艾施荣吴焱军文建萍常彦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大学生

艾施荣 吴焱军 文建萍 刘 星 常彦超 叶 晔

(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0)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出发点,是双创教育改革与实践落实“三全育人”的根本途径。如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把国家、民族、家庭和个人的命运和价值统一起来,让大学生深刻理解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扩大视野、拓宽眼界,从而取得更大成就。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实现梦想,在创新创业情境下,强化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

1 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两大主体的关系

思政教育是培养党和国家需要人才的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民族发展和实现中国梦的需要。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校主要由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构成,高校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实施者,教师主体包括党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老师,是大学创新的主导者,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指导者,更是大学生三观体系建立的领航者。大学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对象,学生主要包括学生党员、团学骨干、普通学生,大学生是大学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是创新创业的主要实践者、更是我们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两大主体在创新创业实践与思政教育中体现的是指导者与实践者、引领者与生力军的关系,二者是传承与发展、现在与未来的纽带,两者都需要统一到服务社会、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中来。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中两大主体协同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延展教育教学的内涵。

2 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社会经济体系逐渐进入了增速放缓、甚至下行阶段,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钥匙。高等教育必然要将中国思维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学生培养的基本目标,使学生适应市场需求和国家长远发展需要,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为成功的求职者与岗位的缔造者。

2.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从没有像今天这么显得重要,国家、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从没有像今天这么迫切。“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出发点,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落实“三全育人”的根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挖掘自主学习和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想保障和重要内容,对学生品德培养、知识储备、综合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能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国际国内形势,解读党的方针政策,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帮助学生制定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筑牢学生的立身之本,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斗志,提升勇于创新创业的勇气,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动能支撑。

2.2 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必然要求

创新创业的核心在一个“创”字,他的特点是从“0”到“1”。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不只是创业技术与技能的培养,更是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品质培养。这就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与思政教育协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诚实守信的职业情操、遵纪守法的社会自觉、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这些构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品质要素。在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创业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社会压力,考验创新创业者的心理素质和心态,这些要素的养成都离不开思政教育的传授与引导,需要思政教育的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会辩证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三观”、守住职业的底线,养成创新创业的意识,塑造创新创业的品质。从另一个角度讲,创新创业案例本身就是最具吸引力的思政课堂,它让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艰辛中磨炼意志、成就梦想。

3 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途径与方法

3.1 搭平台,实现育人两同步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具体实践中还有许多不协调,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情境下的思政教育,这种不协调更突出。一是需要搭建相应平台来强化创新创业情境下的思政教育,强化学生与教师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天然联系。二是创新实践方面,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关系,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上形成教学相长的长效机制,实现两同步。三是建立常态化机制,通过系统学习、确定具体教育实践目标、设计职业发展方向等,强化动能机制,使创先争优和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成为师生的不懈追求,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模式。逐渐形成以大学生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队伍,学校、学院、学科、学生一体化的协作模式。采用联系、指导、管理、服务等手段,遵循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理念,把思政教育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

近年来,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以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为平台,由实验室、科研团队、专业教师、本硕学生共同参与组建创新创业工作室,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以企业或教师课题项目为依托,帮助创新创业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开拓思路、积攒经验。同时,以学生党员和高年级本科生为骨干成立大学生数字化作品创新协会、豪乐航模协会、班级兴趣小组、学生专业实践讲师团等学生创新组织,实现师生之间在教学、科研和创新创业方面的互动,助推学生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做到创新创业活动有场地、经费有保障、项目有指导、交流有平台;切实增强学院服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师生成长的功能,拓展教师发挥教学与育人作用的空间;增强学院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形成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合力促进人才培养的土壤。

3.2 拓途径,实现育人全过程

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按照“一年级引导、二年级参与、三、四年级为主”的原则来布局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面向大一学生,实行课内外联动,包括职业规划、专业基础实践、课外专业训练等,在各环节中始终以党员教师为引领,以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为骨干,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创新创业实践中,把创新创业与自我发展、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国家。面向大二学生,以创新创业训练为主要内容,创新创业训练基于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基本技能培训和数字化作品创新设计大赛、CAD大赛、制图大赛、PWC大赛、科技活动月月评等一系列具有专业特色的课外创新创业类活动,让学生能在实践动手、竞赛中完整体验整个创新创业过程,了解并分析自身能力的优势与不足。做到人人都可在各项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至少参与到一项创新创业类活动当中。同时,将高年级学生培养成教师助手,学生当中的高手,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培训讲师,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心得交流。面向大三、大四学生,以创新创业实战为主要内容,学生依托学校青创园、创新创业社团、教师双创工作室、校友企业资源、校级实训基地为依托开展双创实践。以教师创新创业工作室为支点搭建双创团队,孵化双创项目进驻学校双创实践基地;通过教师科研项目、校友企业项目搭建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的联系纽带,对接社会需求。

3.3 营氛围,实现育人全方位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载体,是思政教育传播的有效力量,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借助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实践的浓厚氛围,结合创新实践教育成绩与成果,通过微信、宣传栏、大会表彰等形式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宣传优秀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分享创新创业实践的心路历程,形成了工学院特有的学风文明。学院逐渐形成创新实践促学风建设、创新实践强考研升学、创新实践助志愿服务、创新实践推文明养成、创新实践活思想引领、创新实践促创业就业等有效途径,赋予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更广阔的内涵。更高层次的创新实践需要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学生只有不断加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不断参与专业教师科研教学,不断提升自身理论修养,才能取得更好的科学创新实践成果,促进学院学风建设;创新实践成果及经历是学生复习考研的重要基础,面对同样学习基础的考生,导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考研、调剂的成功几率;创新实践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团队基础,学院一直开展的义务维修活动和科技支农服务便是基于创新创业工作室的创新实践团队和成果,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加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在联系和指导服务对象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丰富了校园文化,加强了包含学习成绩、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等多项个人素质培养,助推文明养成和激活青年思想引领,帮助青年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立德树人之魂。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