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学历史课堂变革
——2020年山东高考题评析与教学变革思考

2020-01-09 06:18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刘仲夏
天津教育 2020年35期
关键词:考查学科核心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刘仲夏

2020年山东省历史卷体现了素养立意、综合考查的特点,既考查了中学生历史学习所必备的学科品格与关键能力,更蕴含着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随着信息时代和“互联网+”的到来以及新课程、新高考发展趋势,中学历史课堂必将迎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符合学生发展的新变革。

一、关注学科融合,提升综合素养

2020年山东高考第16题以核心概念为中心,考查学生时空观念的理解深度与运用的灵活程度,体现了跨学科的融合考查。此题命制体现了新高考试题的特点,即考查历史学科的方法、能力、素养,关注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思考历史并利用知识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从现实出发回溯历史、探究历史,进而提高改造现实世界的能力。知识的跨界与综合已成为教学的趋势,跨学科学习也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时代潮流、教学趋势以及命题特点,一线教师就要在全面领悟历史核心概念或中心主题之余,兼顾跨学科知识与素养的融合。例如,历史教学中跨学科融合经常运用政治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当我们学习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时,就需结合地理知识,将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海洋文明、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密切关联;当我们学习书法五体、美术流派时,要兼顾艺术常识,深入分析其形成过程、表现特点以及时代影响等。当然,最为常见的是“文史”结合,毕竟文字是史料的载体,客观、全面且有效地提炼信息也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功。

二、弘扬核心价值,讲好历史故事

2020年山东高考第17题以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为引,突出了学科教育功能——从历史中优秀人物的身上学习积极的价值观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增强了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修订版的课程标准要求基础教育各学科要从单纯的知识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充分发挥学科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育人功能。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都深刻地知道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历史教师首先要有育人意识以及对家国情怀素养的深刻理解,其次是通过深度备课突出教学重点,挖掘教育价值。例如,“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功臣禹、“每日三省吾身”完善自我的曾子、广采众长备精诸体的“书圣”王羲之、精于人物长于壁画的“画圣”吴道子、喜爱小提琴并开创现代科技新纪元的爱因斯坦、在天文数学物理诸领域游刃有余的牛顿等。教师应借助这些历史人物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在正确历史观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引导学生致力于融学业、专业、职业、事业、志业为一体的“五业贯通”。

三、创设学习情境,巧妙设计问题

2020年山东高考第18题以小见大地考查了学生对20世纪80年代历史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渗透了对学生史学素养的考查:了解史料的不同类型与特点,了解运用史料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知道综合运用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与价值。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学生要了解和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才能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思考好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要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或推行小组合作探究,或深化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师可基于地方史视角搜集改革开放以来当地外资引进、产业结构、生产总值变化、城市化发展等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料进行指向核心素养的情境创设与问题链设计。例如:“长三角不仅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更是一个社会、经济和人文区域,有着相同或近似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徽派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海派文化、楚汉文化等既各具风韵,又相互渗透融合,共同构成绚烂多彩的长三角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请拿起自己的笔,书写你所熟悉的身边的文化。类长线作业可以促进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教学与教育更加有效且深入地结合,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运用知识的兴趣,更大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学习的潜在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重组课程内容,突出知识结构

2020年山东高考第19题以“咖啡馆”为历史话题,以17世纪英国重大事件为基础考点,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以史证论的历史学科专业素养,旨在强调学生的深度思维与综合运用能力。统编版教材内容丰富,带给一线教学突出的挑战就是学生基础弱、学习任务重,如果要较好地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并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就需要合理突破教材的章节、子目,重组学习内容,以突出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甚至以历史大概念为核心进行单元学习设计。

例如,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时,教材基于时序性原则分为4课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与学生认知水平,将教材第1课与第2课统整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将第3课与第4课统整为“大一统国家的创立”。也可将第1课界定为“中华文化萌发——文明起源”,第2~4课分为“早期中华文明——三代早期国家的形成”“精神文明的产生——东周传统思想文化的奠基”“制度文明的产生——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三部分。如此处理,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相对清晰的知识体系,利于学生深度学习与理解。在学习第26、27课时,教师也有必要对本单元教学内容进行重整,可将两课打通处理,组织学生按照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进行专题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厘清以时序为基准的纵向知识脉络,有利于学生在专题体系中更深入地理解单个历史概念以及同一时间段内不同领域间的横向关联,如此就更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网络体系。

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应该特别注意课程内容在建构过程中:一要突出结构化,引导学生建构大的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二要突出核心性,学习过程中足够重视能反映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核心知识,如历史大概念;三要突出生活化,关注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联系紧密的知识。只有充分关注以上三点,教学与学习中才能更加发挥课程内容对于学生素养培育的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考查学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超学科”来啦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