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大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反思

2020-01-09 15:5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保持沉默消极权威

付 迪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会计学院,广东 东莞 52313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时代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正在发生变化,但学生沉默的现象依旧存在于新的课堂上,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并且随着学生年级增加而越来越严重。课堂沉默的类型有很多,包括无奈型沉默、防御型沉默、顾虑型沉默、无聊型沉默、内向型沉默、环境型沉默和思考型沉默[1]等,其中思考型沉默属于较为积极的沉默,顾虑型沉默、无聊型沉默等属于消极沉默。积极的课堂沉默有助于学生自省、内化与反思,而消极的课堂沉默会直接导致尴尬的局面,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转识成智,因此,本文主要关注消极的课堂沉默。消极沉默主要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提问还是需要学生质疑,学生都不给予积极响应,如旁观者般沉默不语。

关于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出现的原因,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大致分为四个方面,即教师(教师综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性格等)、学校(学校制度、班级规模等)、社会文化环境(传统文化、课堂环境等)。已有研究大多是对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进行系统的原因分析,但对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分析只是泛泛而谈或一笔带过,因而对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十分必要。

二、传统文化的束缚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历经千年,其宣扬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价值理念以及内省的思维方式早已化为文化基因存在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体内。其中,敬重权威、看重面子、尊重谦让、追求和谐、注重应试等传统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促成了大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

(一)敬重权威:学生有话不敢说

我国向来倡导尊师重道,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与接受者关系,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而处于中心地位,教师的话即为真理,是绝对的“权威”,学生的任务就是“听”,质疑往往被认为是对权威的挑战。在实践中,不少教师仍认为做好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树立自己的威信,镇住学生,让学生听话”。此外,家长不断强化教师的权威形象,“提醒”孩子“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这使得不少学生听信教师的权威,将教师的话当作“圣旨”而不敢违背。

学生在课堂交流中不敢发言,是因为他们认为发言是对教师权威的挑战,是不敬、不礼貌的行为。可见,对权威的敬重使得学生害怕教师,即使在课堂中有话要说,也不敢表达出来,于是选择仰视权威、保持沉默。

(二)看重面子:学生有话谨慎说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这句俗语形象贴切地描述了中国人对面子的重视。面子“触及到了中国人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它抽象,不可捉摸,但都是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的最细腻的标准”[2]203。当面对威胁面子的情况时,大多数人往往会保持沉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常常也会保持沉默。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问学生听懂了没有,学生一片寂静,没人回应。难道真的是所有人都懂了、都没有疑问了?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不少学生因为担心全班仅自己一人发言感到尴尬甚至丢面子,继而选择保持沉默,有的学生甚至为了自己的面子而不懂装懂。

不仅学生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而谨慎发言,有些教师也会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而作出选择。在公开课展示时,教师倾向照顾表现“乖”的学生,对那些积极表现以致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视而不见。久而久之,那些在课堂上积极表达却没有得到教师积极反馈的学生便会慢慢“安静”下来。

对面子的看重使得学生在课堂发言时有所顾虑,对于失败的恐惧使他们更多选择保持沉默。“学生听话,老师有面”,听话的学生更容易得到教师的喜爱,这种现象也在无形中强化了学生保持沉默、做个让教师喜欢的“乖学生”的想法,进而强化了学生的消极沉默行为。

(三)尊重谦让:学生多听别人说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既是一种心理,亦是一种习俗。从小我们就被告诫“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响水不深,深水不响”“满招损,谦受益”,这样的训诫似乎早已成为中国人的信条。

有学者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受访大学生都意识到课堂发言能促进学习,但依旧保持沉默,顾虑有“很多问题大家都知道答案的,别人不说,你站起来就很张扬”“我们都不太喜欢爱出风头、爱卖弄的人”[3]等。可见,尊重谦让的文化让学生以低调、倾听为美德,课堂中总是让别人先说,渐渐地演变为只听别人说,沉默变成了主流。

(四)追求和谐:学生不同的话不会说

中华民族素来讲究以和为贵,尊崇中庸之道,追求“大一统”,人们习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会轻易展示个性。“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打掉牙往肚里吞”等生动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心理中偏保守、注重和谐等特征。

受此文化背景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顺从不顶嘴”,认为不同意某人的观点就是与他人过不去,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持这种心理的学生日益增多。教师也喜欢意见统一,对于有异议的发言也很少作过多阐述。可见,对和谐统一的注重使学生习惯了“识大局”、随大流,即使有不同的看法也不会过多表达,教师对求异思维的消极强化也削弱了学生发表不同观点的积极性,于是在注重合作、讨论学习的课堂上,学生更多选择保持沉默。

(五)注重应试:学生与考试无关的话懒得说

虽然科举制度早已被废除,但注重应试的文化传统依旧影响深远。家长注重应试,告诉孩子与学习无关的事不用做;教师注重应试,授课与考试关系不大的内容不讲;学生注重应试,与考试无关的内容不学,以至于课堂上多余的话也懒得说。

笔者在一所民办高校历时一个学期的进课堂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沿袭中学时的“听讲—记笔记—复习”,课堂师生互动较少,学生讨论最多的是“期末考试考什么”,当教师说发言可以加分时,才会有些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完成加分任务,让期末成绩更理想。如果一堂课教师没有讲重点,那么大多数学生整节课都会保持沉默,扮演局外人的角色。学生课堂学习以通过考试为目标,学分多的课程重点学、与考试相关的内容重点听,消极对待与考试无关的师生互动。

三、代际文化的冲突

代际文化差异,俗称代沟,指一般成人与年轻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师生代际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在价值取向上,教师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言人,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价值取向稳定单一、形成固定思维体系;而学生在社会转型中深受网络、现代流行文化的影响,价值取向更为多样,不愿意只趋同于主流文化。在价值判断上,教师更倾向于社会标准、集体利益,而学生则更崇尚个性,追求自由。例如,对于“好学生”的评价标准,学生与教师的看法并不一致,教师普遍喜欢高分、听话、顺从的学生,而学生更多喜欢有个性、性格好的同学。在价值选择上,教师更多听信权威、被动接受选择,但随着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元化,教师的权威形象已不再深入学生心中,学生不再盲目崇拜、一味顺从权威,更多主张自主选择。在思维方式上,教师思考问题普遍比较成熟、理性,且受传统文化影响,求同思维居多;而学生思考问题可能不够成熟,较易受感性思维影响,且对新兴文化敏感度很高,喜欢不走寻常路。

社会转型时期,师生冲突频发,师生代际文化差异可能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消极念头:“我说了有什么用,老师又不懂我,沟通困难还添麻烦,自找没趣!”于是学生将教师排斥在自己的生活圈外,与教师越来越“无话可说”,课堂中亦更多选择沉默。

四、地域文化的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可将人划分为南方与北方、沿海与内陆、城市与农村等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都具有各自的身份文化,使个性化的个人在群体中呈现出共性。南方与北方因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历史发展各异,因而南方人与北方人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民风习俗、语言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如“南米北面”“南腔北调”等,可以说是两种异质的文化形态。同理,沿海与内陆、城市与农村之间也存在文化差异,属于异质的文化形态。各种异质文化的交融,不可避免会出现彼此文化不适应以及由此造成的种种矛盾冲突。

大学课堂将有着不同经济、文化、语言、家庭、社会背景的师生聚集在一间教室,异质文化相互交融。学生的知识体系、文化建构和符号表征有一定的差异,往往出现不知彼此所云何物的现象,这都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影响,加剧了学生的沉默:语言不通,学生听不懂,选择保持沉默;已有的经验不同,学生沟通有障碍,选择保持沉默。

五、网络文化的挑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1.2%,有26%的网民是学生,是占比最大的群体。作为“数字土著”的大学生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享有者和传播者,网络文化的快捷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课堂消极沉默行为。

首先,网络文化的快捷性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懒得说。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学习平台的广泛应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对任意知识点的困惑都可以立即通过手机上网搜索到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教学的吸引力,也衍生了学生学习的浮躁气,学生依赖网络资源、急于求成,上课懒得听课、懒得互动发言。

其次,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不屑于说。国外多元文化通过网络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选择与判断,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边缘化的危机,尊师重道的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都受到了西方自由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学生的自主性不断增强。大学课堂中,教师甚至成为没有存在感的存在。学生明目张胆地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看视频、玩游戏,对教师的互动不理不睬,不屑于在课堂上表现。

再次,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不会说。有学者对“95后”大学生的网络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实证研究,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长期过度依赖网络,不注重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导致自己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容器人”[4]。很多学生在网络世界里活跃,但在现实世界里沉闷,网络语言非常精通,回归现实课堂瞬间失语,不知道如何将网络用语切换为现实话语。

小结

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5]8-14。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为学生课堂消极沉默打上了历史烙印,代际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网络文化的挑战为社会转型期的学生课堂消极沉默抹上了时代色彩。受文化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中保持消极沉默成为必然,也让这个问题变得更为复杂。要改善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辩证学习传统文化,促使传统教学观念走向现代化。辩证学习尊师重道的传统,倡导学生尊重教师、敬畏真理、主动学习,而非害怕教师、被动学习;倡导教师尊重知识、提升专业能力让学生信服,而非强调教师即权威。辩证学习面子文化,引导学生以敢于发言为荣,鼓励学生经过深层次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态氛围。辩证学习中庸文化,传承慎独、利他等传统价值理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合作学习,既能有效倾听又能精准表达。辩证看待应试文化,促进教学评价的重心由结果转向过程,让学生的目标由通过一门考试转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更加注重学习的质量。

第二,改善代际关系,实现师生关系走向理解、对话。教师走近学生、向学生学习,消解教师的权威,拓展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空间,建立平等理解对话的师生关系。消除师生代际文化差异,也需要教师增强教育的文化敏感性,多了解学生喜欢看的内容,如B站、微博、网游等,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专业发展方面更加注重教育智慧。

第三,消除地域壁垒,注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依据学生的文化背景,结合学校实际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增进不同地域的学生对彼此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对异质文化的适应能力,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愿学、乐学,使学生的学习有宽度、有深度、有温度。

第四,培养网络思维,引导教育话语表达方式的转变。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网络语言,了解网络文化,坚持文化自信。依托“云课堂”“学习通”等平台,提高教育者的网络意识、思维和能力,提升教育者的个人魅力和教学智慧,吸引学生想说、爱说,鼓励学生会说、坚持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猜你喜欢
保持沉默消极权威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我的英语课堂经历
保持沉默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让自己发光
权威的影子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言论·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