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背景理论下戴望舒《雨巷》阐析

2020-01-09 22:02李红伟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雨巷丁香姑娘

李红伟

(大连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一、研究背景

诗无疑是美的,阅读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许多经典诗歌因而流传至今,《雨巷》就是这样一首经典之作。《雨巷》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写于1927 年,1928 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负责《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诗人由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诗学领域的一个基本理论,来源于心理学,后来被语言学家用于分析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认知过程。本文将运用图形-背景理论,揭示作者创作与读者阐释的认知机制,并从韵律、形式、词语三方面分析诗歌《雨巷》中的音乐美、形式美和意境美,最后结合《雨巷》的发生背景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为作品的解读提供新视角。

二、理论基础

图形-背景理论最早在1915 年由丹麦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Edgar Rubin)提出,用于研究人的知觉。图形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背景指衬托以突出图形的部分。图形更容易被知觉者注意,背景的细节则比较模糊,不容易引起注意。图形可以成为背景,背景也可以变成图形,在图形和背景的转换过程中,人们完成知觉过程。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昂纳得·托米(Lenoard Talmy)[1]627-649最先将图形-背景理论用于解释语言现象,他认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不仅适用于空间组织信息的过程,也适用于语言组织信息的过程。国内学者匡芳涛和文旭[2]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图形和背景的特征,即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他们指出,定义特征是单一的,联想特征是多维度的,包括空间大小、时间长短、动态性等。

以“图形-背景”为关键词,在知网上查阅相关论文发现,该理论多被应用在翻译对比研究、英语句法研究、语篇分析、二语习得及教学等方面。运用图形-背景理论进行语篇分析时,语料多见于唐诗宋词,只有少部分研究中国现代诗歌。同时,知网上不乏对诗歌《雨巷》的相关研究及赏析,然而,大多数研究缺乏理论指导,主观性较强。基于这两点,本文将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雨巷》进行认知解读。

三、《雨巷》的认知解读

(一)《雨巷》中的听觉“图形-背景”——韵律

《雨巷》全诗共7 节,每节诗押韵2 至3 次,错落有致。整首诗押ang 韵,是全诗韵律方面的图形。从突显性上看,由于ang 韵比其他非韵脚词出现次数多,在读者的听觉方面突显出来;从可及性上看,尚不能立即被读者感知,需要读者反复吟诵才能被感知;从动态性上看,每节诗中同样韵脚的字在诗节间反复出现,如“悠长、雨巷、姑娘、惆怅”,使整首诗的韵律具有流动性和音乐性。ang 这一韵母在句尾以及诗行中频繁出现,使读者最终在听觉方面达到了和谐,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听到簌簌雨声,听到“我”与“她”在雨巷中的脚步声……同时,通过ang 韵,读者也能够跟随诗人的情绪流动,体会诗人在雨巷之中惆怅、迷离、彷徨的感情。

(二)《雨巷》中的视觉“图形-背景”

1.《雨巷》中的视觉“图形-背景”——形式

《雨巷》中,诗人主要运用的形式是某些词语和句子的重叠与反复。词语的重叠指同样的词语在一行诗或相邻诗行中首尾重复出现,如“悠长、悠长”“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句子的反复指同样的句式在同一个诗节或在诗节间反复出现,第一个诗节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和最后一个诗节中“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以及“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前后诗句只是某个字或词不同,句式完全相同。同样,这些相同的词语和相似的句式由于出现频率较高而在读者的视觉方面突显出来,成为诗歌形式上的图形,其他没有规律的词语和句式形成背景,得以与图形形成对比、衬托图形。诗歌中词语和句子的重叠反复,不仅能强化诗歌节奏、加强全诗的音乐感,还能使读者形成感情上的回环往复,从而使读者对诗歌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节,诗人独自走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这一词语被连用两次,读者仿佛看到了这条雨巷,这条雨巷曲曲折折、幽谧深邃,诗人的心是彷徨的,忧愁的情绪仿佛也停留在这里无法排遣。第二节,诗人连用了“丁香一样的——” 相同句式,赞美了诗人追求的理想或心中的恋人如丁香一样纯洁而美好。第三节,丁香似的姑娘出现了,并且“像我一样,像我一样,默默彳亍着”,“姑娘”正符合“我”心中对美好的期待。类似于第二节,诗歌的第六节诗人又连用相同的句式描写姑娘渐渐远去直至消失不见,渲染了姑娘离去后“我”的惆怅落寞之情。

2.《雨巷》中的视觉“图形-背景”——意象

意象指包含作者感情的事物,《雨巷》中的意象有“雨巷”“油纸伞”“雨”“丁香”“姑娘”等。《雨巷》仿佛一幅动态的水墨图,这些意象便是图画的图形和背景。在诗的第一节中,“我”撑着油纸伞,独自走在寂寥的雨巷,“油纸伞”和“雨巷”暗示诗歌的背景是颜色灰暗的阴雨天,“我”希望遇到一位“像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此时画面的图形便是“我”这个忧愁的诗人。接着,“丁香”颜色较鲜明,在背景灰暗的阴雨天中突显出来,也帮助读者在头脑中建立起雨巷中“姑娘”的形象:美丽、柔弱、忧愁。第二节和第三节中,“她”即这位女子是句子的主语,是最先被读者感知的图形。这节诗中,诗人继续向读者描绘这位女子的形象。诗人反复用了词语“哀怨”“彷徨”,用“彳亍”表明女子在缓缓地移动着。这位“像丁香一样的”女子本该像丁香一样鲜明,然而她却结着满腹愁怨。诗歌的第四至六节通过“走近”“飘过”“远了”“走尽”“消了”“散了”几个词语,让读者追随着诗人的眼光,将关注点落在“姑娘”上,描绘了“姑娘”和“我”短暂相遇的过程,也表达出“姑娘”远去后“我”的惆怅之情。第七节中,诗人又描绘了阴雨寂寥的雨巷的背景,雨巷中再没有“像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读者也再次将眼光聚焦到“我”身上,感受“我”的孤独和惆怅。

(三)“图形-背景”与《雨巷》的发生背景

读者能否最终达到某种理解首先取决于读者的认知结构。“如果读者不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就无法读懂文段;如果背景知识不够充分,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背景知识同输入信息的错误的结合会导致误解;因此在阅读理解中对句子的分析,要选择正确的信息作为背景,才能突显出图形,从而获得所需要的信息。”[3]关于《雨巷》中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诗人当时留学归来,苦恋的心上人已嫁做人妇。结合这一背景,《雨巷》便表达了诗人失恋之后的惆怅苦闷之情。另一种说法是,1927 年反动派大肆屠杀革命者,制造白色恐怖,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掉入黑暗的深渊,他们迷茫,渴求希望又找不到希望,痛苦而彷徨。诗人也正处于人生低谷期,遭到国民党通缉而到江苏松江避难。《雨巷》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因此,《雨巷》表达了诗人理想幻灭之后的迷茫、痛苦和彷徨之情。

结语

《雨巷》是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描绘了“我”在悠长寂寥的雨巷和一位像丁香一样惆怅的姑娘短暂相遇的过程,含蓄地暗示了诗人迷惘、孤独、彷徨的处境,给人一种朦胧又凄凉的美感。本文通过运用图形-背景理论,从听觉“图形-背景”和视觉“图形-背景”两方面分析中国现代诗歌《雨巷》中的音乐美、形式美和意境美,最后结合《雨巷》的发生背景分析了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证明了图形-背景理论在中国现代诗歌认知解读方面的作用。

猜你喜欢
雨巷丁香姑娘
永远的丁香
丁香
秋姑娘的信
戴望舒《雨巷》(节选)
冬季的雨巷
泥姑娘
雨巷,你可曾记得我
你是不是故意的
初恋是条幽深的雨巷
白丁香紫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