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校区文化断层现象及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

2020-01-09 22:02王伟君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校区断层校园文化

王伟君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00)

20 世纪90 年代末,在国家大力提倡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高校的招生数量剧增,也使得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校区场地等资源严重短缺,高校体量和规模的扩大势在必行。为此,全国绝大部分的高校都扩建了校区,并逐步投入使用。然而,高校新校区的建设、投入和启用,特别是一校两地的新建校区,却带来了校园文化断层的危机。高校在历史发展中长期积累下来的文化精神内涵需要在新校区发展中得到继承、传播与创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高校新校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文化断层现象出现[1]。对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并探寻有效的途径予以解决。

一、新校区文化断层的主要表现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自身不断发展、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以及外部环境的不断影响下而形成的,逐渐成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精神、物质和制度各个层面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文化断层,是指高校在启用和搬迁新校区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校园文化传承中断,如此,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必将受到限制,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也将大受影响。新校区与老校区之间的文化断层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老校区文化主体之间的断层

大学校园中,教师和学生作为高校文化的主体,主体间不断交流才能对大学内部文化产生影响。大学生对大学特有文化和高校价值取向的领悟需要通过与教师不断进行接触和交流,对学校教师的行为方式、价值理念、内涵文化、职业道德等有所了解和认识;再者,新老生之间只有通过交流、互动和影响,才能逐渐深刻认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学校学生的价值理念、学校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活动的主流价值等。高校文化、学校的精神、学校的理念就是这样通过文化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交流,从而得以传递、继承和发展。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校新老校区的师生和新老生之间联系出现了障碍,尤其是新校区往往地处偏远,多数教师“来去匆匆”,“走教”形式严重,师生之间互动受到严重影响,导致文化传递受到阻碍[2]。

(二)新校区文化传承载体缺乏

不同的地域特色和环境造就了不一样的文化氛围,不一样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产生不同的效果。一般来说,高校老校区有着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较为成熟,形成了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文化和大学精神。新校区往往建立在市郊区域或者周边城市,地缘环境缺乏强烈的文化氛围,且新校区由于建设较晚,没有历史的积淀和标志性的情感承载体,学习和生活在新校园中,教师和学生难以感受和体味到主校区的文化精髓和大学精神。新校区投入运营以后,老校区的规章和制度已经运转自如,而在新校区的发展中这些规章和制度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3]。再者,新校区在发展中也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一些文化特征,虽与主校区的文化和精神类似,但也有一些可能与之相冲突。这是文化断层的又一表现。

(三)高校文化活动内涵缺失

大学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需要借助具体的形式作为载体,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来传承和发展学校的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方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活动不仅代表着学校的价值取向,而且体现了学校的精神,在展现学生精神风貌方面有更显著的作用。但是,新校区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忽视文化内涵的设计和发掘。流于形式而缺乏深度和内涵的活动对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建在本质上缺少了价值引领,加剧了文化断层。

(四)校园人文建筑景观缺失

大学校园中各类潜在资源的挖掘与开发,对文化传承与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建筑、道路、水系和景观是学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蕴含着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但是,部分新校区在建设中忽视了人文建筑和景观,从而降低了建筑和景观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加重了新校区文化断层危机。

二、新校区文化断层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师生交流减少

新老校区文化主体之间的交流存在两个方面的断层: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大部分高校在市郊或者城市的边缘,新校区与老校区相隔甚远,交通不便导致教师在两校之间疲于奔波,除了上课时间,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甚少,难以了解教师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对学习的态度,更难以体会到教师做学问、搞科研的严谨与激情。

(二)文化载体失平衡

大多数新校区文化传承载体比较缺乏,主要由于新校区功能定位、学生的专业差别和年级分布导致形成了不同的校园文化。再者,受所在区域“地缘文化”和“周边文化”的差异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在高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遇到了阻碍。

(三)文化活动缺乏内涵

新校区文化的建设和传承将师生的参与度和活动数量划等号,使得活动流于表面;在组织活动时,盲目地追求活动效果,为了活动而活动,对宣传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活动本身。这些都造成文化活动精神缺失。

(四)校园景观缺少底蕴

大部分高校新校区虽然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在建筑风格、功能布局及规划设计方面也较为合理,但是缺少展示当代大学精神的标志性建筑、标识等,使得校园景观缺少底蕴。

三、新校区文化断层产生的危害

(一)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缺乏

由于空间距离的原因,新老学生之间日渐疏远,缺乏必要的沟通,学生之间的传帮带作用弱化,大学新生或低年级学生难以很快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主流价值观以及学风校训等精神层面的要素,因而无法充分领略大学文化的精髓和真谛,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归属感,专业思想不稳定,甚至产生较为明显的失落感和边缘感。

(二)文化断层现象短时期内无法弥补

高校因距离、交通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短时间内无法改变这种不对称的状况,新校区的校园文化不能让师生得到充分的认同。

(三)校园文化建设空泛化、表象化、趋同化明显

校园文化活动缺少大学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层面的引领,未在活动中融入学校的优良传统、文化精髓、核心价值,导致形式虽然丰富多样,但活动精神十分贫乏,学生也无法在活动中体验到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和大学精神的内涵与精髓。

(四)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

新校区给师生的感觉是众多现代建筑物的拼凑,难以区分大学与其他单位的不同,更体现不出大学应有的文化底蕴和特质。师生置身校园却难以感受到大学的文化熏染和大学精神的滋养。

四、新校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新老校区文化主体之间的交流

一方面,搭建更多师生交流平台,加强和完善新老校区师生与生生之间联系的渠道。对教师层面而言,高校应给予支持,提高教师待遇,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如开辟专业导师进园区辅导学业、开展第二课堂等。对于学生层面而言,新老校区之间要多组织有内涵、有意义的交流活动,加强老生对新生的学业引导,加强新生对自身学校文化的理解,品味大学文化的精髓和真谛。另一方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新校区周边建设配套教师公寓,以较优惠的价格出租或者出售给教师。这样可以解决新校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住宿问题,为新校区教师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使教师就近教学,方便辅导学生,同时也能很好地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促进新校区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畅通,确保大学文化在新校区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创建新校区文化传承载体

新校区异地办学要坚持以自身特有的校园文化建设来推动校风、学风和作风建设,以优良的学校传统、优秀的文化内涵来激发师生的爱校、爱学、爱研热情;以浓厚的大学精神、优秀的校友事迹和独有的学校底蕴来启迪教育师生,激发其爱校精神,增强师生的凝聚力、荣誉感和归属感,迸发开拓进取精神,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升新校区文化建设水平。

(三)加强高校文化活动的价值引领

新校区应以文化建设为目标导向来组织策划各类文化活动,使活动的目的与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吻合。为了进一步增进师生对学校精神和主流价值的理解,文化活动要尽可能充分地继承老校区的优秀价值理念和精神文化内涵[4]。基于学校优秀文化,营造一种积极奋进、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精神世界,进一步增强学校文化活动的价值引领作用。

(四)重塑校园人文建筑景观和文化标识

新老校区的文化建设与传统特色能否有机结合,新校区的文化建设能否体现学校应有的文化特色,新老校区的文化特征、继承与发扬能否趋于一体化,这是新校区建设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对此,可通过建筑物、道路、标识等物质内容来传承老校区的优良文化,通过移植地缘文化,在老校区文化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重塑新校区的文化标志,做到校地融合。

猜你喜欢
校区断层校园文化
页岩断层滑移量计算模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嘛甸油田喇北西块一区断层修正研究
X油田断裂系统演化及低序级断层刻画研究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作为
——华东师范大学老年大学喜迎建校20周年•校园文化篇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