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2020-01-09 22:02李光一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声乐德育院校

李光一

(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辽宁 沈阳 110000)

声乐教学是中职院校表演专业的核心学科之一,但教学形式、内容及方法仍然采用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模式单一、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观念较为落后,忽视了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1]。本文将通过分析中职院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发展特征的声乐教学模式,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一批满足社会需求的声乐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中职院校声乐教学发展。

一、我国中职院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首先,我国中职院校教育中声乐课的地位不高。尽管大部分中职院校开设了声乐主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但未受到学生的重视,且教学内容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教材。这些课程仅仅弥补了学生声乐基础知识的缺乏,完全不能满足学生对音乐的需求,学生音乐素质及演唱水平普遍较低。其次,随着中职院校声乐专业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部分中职院校虽然引进了一些优秀教师,但是整体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且缺乏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目前,声乐专业教师中青年教师居多,大多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声乐教学中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声乐课程设置单一是我国中职院校声乐教学的普遍现状之一。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声乐艺术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单一的声乐课程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侧重于培养学生声乐演唱技能,忽视了对声乐理论知识的讲解,声乐教学呈现形式化、单一化,学生积极性较低。虽然少数中职院校实施了声乐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但在教学改革中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征,导致改革效果不理想。

二、我国中职院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大多数中职院校声乐教学采用了小组课的教学模式,但教师教学观念较为落后,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与内容,与灌输式教学形式没有本质差别。中职院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仍然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严重影响了德育教学的质量及效果[2]。目前,中职院校缺乏对综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及教学模式的思考,没有充分结合院校自身的发展特色,取得的改革效果并不理想,在教学模式改革上仍然缺乏创新性。

(二)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声乐实践活动

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开展声乐教学时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声乐实践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部分声乐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了声乐实践活动,但以训练学生的唱歌发音技巧为主,没有加强对学生声乐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实践能力普遍较低。

(三)重视歌唱技巧,缺少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在传统教学模式及观念的影响下,中职院校部分声乐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唱歌发声训练为主,注重对学生歌曲教唱、发声技巧、作品处理等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缺少对声乐教学体系知识的综合性教学、对学生发声技能、咬字技能以及呼吸技能的训练和对学生审美水平、声乐历史、声乐教学方法等综合知识的传授。此外,教师没有灵活应用理论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小组讨论等方法,过于注重对学生唱歌技巧的培养,缺乏对学生专业素养能力的培养。没有相关乐理知识的支撑,学生的识谱试唱能力受到较大制约,无法满足社会对基层声乐人才的需求。

(四)缺乏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大部分中职院校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为学生讲解基础声乐知识及相关理论。教师首先对作品进行示范,然后由学生进行模仿演唱,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演唱水平进行评价,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该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动力,使得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效率降低。

三、中职院校实施德育教学改革的原则

(一)以“立德树人”为原则,完成德育根本任务

德育教学必须以“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职业”为原则,充分发挥德育作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教学目标[3]。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等内容,明确要求高校开展德育教学必须严格遵守“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职业”的教学原则[4]。因此,中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中必须增加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教学,提升声乐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效率及质量,从而落实德育这项根本任务。

(二)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声乐教学观念

中职院校德育改革必须转变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摒弃落后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中职院校开展德育教学应培养教师形成“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观念。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主观思想与观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身看法,做到尊重学生、认可学生。其次,教师在课后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负面情绪,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从人生价值观、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循循善诱,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尊重学生的自主观念。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实际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创新声乐教学理念,采取“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

在声乐教学改革过程中,德育课程教学必须以引导、创新学生思维模式的方法为主,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因此,中职院校设置德育课程环节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开设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在学生可接受范围内设置相应的课时,以加强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能力[5]。同时,创新教学理念是保障德育实施的重要基础,中职院校必须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创新,采取“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对声乐知识的灵活应用方法,深刻理解声乐教学的价值及意义。

四、中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措施

(一)以“立德树人”为原则,创新声乐教学模式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中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因而必须打破传统的声乐教学形式,将大班课、集体课、小班课进行有效整合,创新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优化声乐教学内容。例如:在发声训练环节中,教师可以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式教学,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按小组进行练习,彼此纠正训练中的不足之处。合作探究式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有效解决教师指导不到位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充分发挥声乐教学的感化作用,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中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中职院校可以声乐技能比赛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演唱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声乐专业技能,引起学生对声乐作品所蕴含主题的共鸣,升华学生的思想品格,从而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播放经典的声乐艺术作品,感染学生;同时,引导学生阅读音乐书籍,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了解音乐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让学生明白生动的艺术表现力是建立在广博的音乐文化修养基础之上的。

(三)突出声乐课程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校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才能从容地应对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化。为了突出德育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原则,必须结合德育课程内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实施针对性强的专业指导。另外,通过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理论音乐知识的运用,让学生经过一系列艺术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例如,采用课堂周汇报,每个月进行月汇报,组织学生编排歌唱节目,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生演唱观摩晚会。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提升演唱水平,还能在教师的点评指导下认识自己的不足、纠正自己的错误。

结语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本文从中职院校声乐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中职院校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贴近职业的德育教学改革原则,从创新声乐教学模式、提升德育实效性以及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实施德育教学改革,可为中职院校解决当前声乐教学难题、开展德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猜你喜欢
声乐德育院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