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内涵建设期“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0-01-09 22:02黄文静田晓彦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立德课程思政内涵

黄文静 田晓彦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课程思政”概念是在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2],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思维方法,还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基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的探索和创新。

“课程思政”本质上要求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核心理念是在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中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让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同样具备育人功能,形成“大思政”格局[3],以此推动地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理想信念的价值引领。

一、“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综述

“课程思政”这一理念一经提出,即在全国掀起研究热潮。多数研究成果是从“课程思政”内涵、“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课程思政”的现存问题等方面加以阐释的。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研究

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研究,有的学者基于其特点提出“课程思政”就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课等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4]。有的学者结合其内在逻辑提出“课程思政”旨在突出课程建构精神的育人内涵,不仅要具备“以德为先”的课程价值论,还要构建立德、求知相统一的课程发展观[4]。对“课程思政”内涵的多重阐释,为高校内涵建设过程中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研究

多数学者都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总体上同向同行的关系给予肯定,二者既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要具备协同育人的理念[5]。有的学者则认为二者有本质区别,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升华、内涵的转型、体系的重构[6]。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研究,为高校内涵建设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研究

有的学者从“课程思政”的实践与落地进行问题研究,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呈现出与其价值底蕴相违背的一体化、显性化、标签化等特征[4]。有的学者从“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进行研究,认为现下的“课程思政”建设缺乏系统性的建设理念和长效机制[7-8]。有的学者从教师队伍的素质进行研究,认为部分任课教师不能正确领悟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重育才、轻育德的现象仍普遍存在[3]。对“课程思政”问题的研究,为高校内涵建设过程中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思政”建设是地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高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提出,不仅丰富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容,而且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破解了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单纯依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困境。

(二)“课程思政”建设是满足学生多元利益诉求,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

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当下,高校主力军“95 后”与“00 后”的价值认同在不断变迁:对理想信念的追求逐渐淡化,精致利己主义逐渐显现,价值观趋向多元。这导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大学生多元化利益的诉求。“课程思政”的提出,不仅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年多元利益诉求的平衡,而且为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实现“三全育人”提供了更多可能[9]。

(三)“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专业与职业教育融合,满足地方人才需求的必由之路

高等教育经历着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其内涵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向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地方发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培养方式面临的新挑战。“课程思政”的提出不仅为融合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提供了价值导向,而且通过在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中融入职业、人文、伦理等要素,更容易实现地方建设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10]。

三、“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强化总体部署,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是逐步推进的过程,育人体系的构建需要地方高校党委牵头总体部署,在逐步试点、不断调整、全面覆盖的过程中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导向、培养方案、激励举措、方法创新等关键环节做好调查研究,形成系统规划。“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需要落实主体责任。党委和职能部门要做好总体部署,履行工作职责;思政教师要夯实理论基础,做好思想引领;专业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深挖思政资源。各责任主体要敢于打破思政学科和专业学科的壁垒,形成协同育人的长效工作机制[7]。

(二)完善绩效考核,打造协同配合的育人队伍

“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打造协同配合的育人队伍是关键。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是第一步。地方高校要敢于打破绩效考核偏向科研的导向,向教书育人方向倾斜,释放“课程思政”建设的活力。实施相关奖励措施是第二步。以奖促学使教师摒弃理想信念教育是额外教学活动的思想包袱,形成自我提升的内生动力。专业教师间达成育人共识是第三步。通过开展定期交流研讨会等方式增强教师之间的共融,在打破学科壁垒的过程中使专业教师认识到引导学生坚定信仰、树立正确观念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11]。

(三)创新育人载体,增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育人合力

“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不仅依赖于理论教学,还依赖于实践教学。创新育人载体、推动“第二课堂”建设是落实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首先,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推进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典礼教育等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学生爱校荣校的意识;其次,充分利用书院等“第二课堂”,在书院建设文明寝室、文化长廊、诚信驿站、爱心超市等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最后,借助校企合作,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对接,为学生创造校外实践的机会,通过体验式学习淬炼学生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

(四)深挖育人资源,发挥地域文化的育人潜力

地域历史文化融合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内容,以文化人,发挥地域文化的育人潜力,能够对“课程思政”建设起到有益的补充作用。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名人辈出的资源,增设通识课程,充分发挥此类通识课程内容的先天优势,融入育人元素,发挥育人功能。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观点和认知,通过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2]。

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建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构建“大思政”格局。

猜你喜欢
立德课程思政内涵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内涵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