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堂文化”理念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逐步渗透

2020-01-10 00:39
课外语文 2020年25期
关键词:古诗文笔者课堂

杨 黎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初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165)

古诗文,作为当时一流人才的精神物化的产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具有极为丰厚的精神内涵,等待着我们莘莘学子去继承和发扬。在新课堂文化引领下,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作为教学资源、动力之源、能量之源?笔者认为需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为突破口,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动力之源。引导学生与这些杰出人物“深入对话”,去触摸圣贤们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和感悟,去感受大师们深厚绵长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在新课堂文化的浸润中逐步涵养自身高层次的忧乐观、荣辱观、人生观,让精神走向丰润、完满。

一、读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与文化“深入对话”的前提,是系统指导学生学会“读文”,做到“文言并重”,诵读经典名篇、积累文言词汇、感悟文化的精髓,进而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①为此,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尤其重要。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前有效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课堂纠正巩固、传授方法,课后分类积累,来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一)读言:课前预习和课后积累不可少

从七年级开始,笔者经常利用课外阅读课,培养学生古诗文阅读:1.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规律,通过多种诵读抓住文章大意;2.古今并用来理解,尝试翻译。3.根据语境适当调整,疏通文意。经过学生自己反复诵读、仔细琢磨后,再进行课堂教学,课堂就是学生质疑、讨论、提升的平台,教师适时归类、总结,进行方法指导,课堂定能生动活泼,激情澎湃。课后巩固指导学生建立“古诗文知识库”,通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知识点的“量化”,来促进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质的飞跃”。

(二)读文:感悟传统优秀文学艺术不能缺

众所周知,能选入教材的古诗文,都经过千百年历史长河大浪淘沙般的反复遴选,它们以凝练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记载着先贤思想,写法精妙传神,具有极强的示范性。因此,笔者在教授古诗文时,时常鼓励学生学习并品味优美的辞藻,如引导学生想象《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引导他们描绘出那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此外,《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的移步换景;《幼时记趣》中的精妙的联想想象……可以说,每一篇都有其精妙绝伦之处。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品味、在感悟中模仿,真正将所学知识为我所用。

二、读人,提升学生个人品格修养

(一)比较阅读见真情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笔者常常会放在一起对比教学。两篇古文一篇描绘小石潭景色,另一篇描绘庭院月光。两位作者当时都处在人生的低谷——被贬谪时期。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更容易探究两位作者的文风及性格。学生不难发现柳宗元通过渲染孤寂清冷的小石潭来衬托自己被贬后凄怆悲凉的心绪;而苏轼则用诗般笔触营造出了清冷皎洁的月夜,衬托他在被贬谪后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

(二)旁征博引妙开拓

比较阅读中,学生较为深刻地认识了柳宗元和苏轼,同时也引发了更大的探究兴趣。课后的拓展阅读,笔者开设“诗词讲坛”引导学生关注两位文豪的其他作品、生平经历。学生开始对其充满敬佩之情,阅读兴趣也逐渐提高,自发寻找其他名篇诵读、交流。笔者利用课堂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而学生以其强烈的求知欲望,陆续推倒了更多的文化骨牌,这种连锁反应应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最渴望看到的。

三、读史、读社会,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读史使人明智”,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审视自我,反省当下。诚如一大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向世界发出呼吁:人类要在21世纪很好地生存,必须回到2500年前的“孔夫子时代”,汲取孔子的学识和智慧。②

因此,古诗文教学还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从“读文”读“读人”走向“读史”“读社会”的更高层次,发掘其蕴藏至深的思想精髓,在文学浸润中了解历史、汲取智慧、放眼当下、反省自身,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品味文学,再现历史

在讲授《爱莲说》之前,为了给“世人甚爱牡丹”这个典故蓄势,笔者提前搜集了《全唐诗》中收录的十多首“牡丹诗”给他们做课外拓展阅读。课堂上,当笔者追问“世人是如何甚爱牡丹”时,学生自己补充出了刘禹锡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笔者顺势补充相关历史典故,并结合牡丹雍容华贵的特点去追究“世人甚爱”的根源,主题的探究水到渠成。

(二)透过历史,汲取智慧

古诗文中蕴藏着很多历史事件,同样也蕴含着很多古人智慧。在《以虫治虫》中,学生了解了元丰年间虫害肆虐的历史,钦佩于用“以虫治虫”这种环保生态的方法治理虫害的智慧;在《山市》中,学生惊讶于千百年前古人对于“海市蜃楼”现象的生动诠释;在《治水必躬亲》中,学生看到了海瑞奔波治水的历史场景,认识了清官海瑞的另一面。在讲授这些课文时,笔者始终想通过教学启示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隽永深厚,值得学习、品鉴和利用。既然如此,怎能不学好、掌握好它的载体——古诗文呢?

(三)解读社会,确立价值观

古诗文学习的现实意义,是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读懂社会、读懂生活,即把古诗文带进生活,用当代视野研读,拉近学生和古诗文的心理距离。

面对物欲横流、攀比成风的当今社会,即使是在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也不免沾染上好逸恶劳、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死板的说教会让学生不胜其烦,而通过教学潜移默化地熏陶,有的放矢地引导才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在教授《爱莲说》时,笔者通过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叹——品行高洁的人太少,启发学生放眼当今社会,追问:“像他那样爱莲花,并努力保持君子品质的人多吗?”引导学生认识到:感动中国中有那么多“最美”的人,身边大家都在努力学习雷锋,争当四好少年;但是贪污腐败、追求名利、攀比财富的现象同样存在。随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以“君子”作为奋斗目标。在教授《马说》时,笔者将伯乐的角色淡化,努力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当今人才济济的社会中脱颖而出,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夯实学业、等待机遇,鼓励学生机遇降临时勇于挑战、毛遂自荐。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对象一直处在“被动假设”的位置,课堂教学的开展也总是以教师的预设为导向,学生在教师层层铺设的轨迹中成长、发展,缺少质疑、独立钻研能力差。而今,在“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新课堂教学改革理念的推动中,一线教师更应为学生成长需要而掂量轻重、抉择取舍。综上所述,古诗文教学的“灵魂”应该是“文化的浸润”,“目标”应当是“熏陶和传承”。

注 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②《堪培拉时报》(Canberra Times),1988年1月24日。

猜你喜欢
古诗文笔者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