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依旧是环境史研究的重要对象

2020-01-10 02:02
昆明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旱灾史学泥石流

周 琼

开展灾害史研究对当前人类社会显得越发重要,虽然人类的科技在进步,探索世界乃至宇宙的能力在提升,但灾害对人类的打击却并未减弱,一些特殊案例甚至显示灾害打击人类的力度可能在加大。2019年年底至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让全世界再次领受到灾难原来与全人类如此接近。在应对病毒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反思国家卫生防疫制度、法律条文是否完善,还要呼吁相关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民众生活常识,做好灾难发生原理知识普及工作,在知识普及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全人类应对灾难的正确应对与处理能力,惟其如此,当灾害再次发生时,整个人类才能从容应对。不仅只是针对疾病,还包括各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潜在灾害。

历史学本身就是一门探寻人类发展过程中经验与教训之学,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史学开展灾害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历史时期的灾害发生原因、经过、影响以及人类应对措施的梳理与总结,提炼出对后世有益的经验,避开可能不利的教训。以史为鉴,人类面对灾害时能不再重复错误行为,减少灾害对人类的打击。环境史近些年一直将灾害作为其研究的重要对象,这不仅是由环境史学科属性决定的,也是环境史学家身上带有的担当与使命精神的体现。相比于传统史学,环境史是最接地气的生命史学,关怀人类生命,思考人类走向。

旱灾与泥石流都是传统自然灾害,但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属全球气候波动的负面效应,泥石流是小区域环境变化的恶性表现。对这些灾害问题的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需要共同努力,揭示灾害发生机理及社会影响,并从人类应对灾害历史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近些年,云南气候呈现出持续干旱趋势,2009—2013年云南就发生了持续性特大旱灾,对云南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徐海亮研究员通过对近六十年云南气候波动的梳理,揭示旱灾持续发生并非个案,而是近几十年西南地区年代际气温普遍趋增、年代际与年际降水趋减,导致干旱化态势持续的表现。云南在气候上受西南季风影响,冬春季节容易出现旱灾,而夏季暴雨集中又容易出现洪水、泥石流灾害,加之云南山高坡陡,是泥石流多发、频发区,近些年持续有大型的泥石流灾害发生,耿金以档案资料与田野调查、访谈的方式,揭示五十年前云南盈江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经过及影响。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泥石流灾害在短时间内结束,但灾害带给受灾人群的创伤却是长期的,回顾灾害发生历史,并不是为记住伤痛,而是为减少灾害发生做出努力。灾害是人与自然互动过程中的恶变反应,环境史研究人与自然互动历史,所以灾害会一直是环境史的重点研究对象,我们也将为之做更多努力。

猜你喜欢
旱灾史学泥石流
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省旱灾风险区划研究
扬雄的蚕丛说与史学价值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明代江西地区旱灾发生频次分析
泥石流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西方史学通史》第三卷“拜占庭史学”部分纠缪
机械班长
史学漫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