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淫辨析

2020-01-10 18:28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寒暑大论温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清代温病学家陈平伯于《外感温病篇》曰:“盖闻外感不外六淫,而民病当分四气。”医界对于这一病因说的形成和出处鲜有问及,或以为天地使然,勿用质疑,岂不知当作为病因时尚需加以甄别。

1 六淫肇端

风寒暑湿燥火属于自然现象,真正成为中医外感病因当与唐代王冰在整理《素问》时补入的运气七篇有关。对于七篇大论,宋代林亿等在校正《素问》时提出质疑,从时间上断定非《素问》固有,又从篇幅及内容上与其他篇章比对,予以否定。从学术上加以衡量是确定是否为《素问》内容的关键所在,而六淫说正是出自运气七篇。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而在《内经》固有篇章无此结语,而是另有病因说。对于运气学说形成年代,明代缪希雍以为起于汉魏之后,日人丹波元胤则认为起于隋以后。王冰生活于唐中期,得其老师所藏之文,由他补入《素问》,此前并未面世,由此推断运气学说形成于王冰老师生活的年代。自唐代王冰于宝应元年(762年)整理出版《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至宋代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校正《素问》近三百年间,运气学说问津者尚少,时至金元时代,才备受关注。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1186年)序中记述了当时的状况。他说:“观夫世传运气之书多矣,盖举大纲,乃学之门户,皆歌颂钤图而已,终未备其体用,及互有得失,而惑人志者也。”并指出六淫乃“风、寒、暑、湿、燥、火是也”。

2 运气六气

研读七篇大论发现六淫源自五运六气学说的六气。五运六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以五运、六气、三阴三阳等理论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气候变化和疾病流行情况。在运气学说中,因为六气化生于三阴三阳,所以运气学说中的六气为风、君火、相火、湿、燥、寒。君、相火之分应是由五行之火而来,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有“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之谓。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谓:“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后人据此文画出六气主时节图,次序分明。研究者必须用含有君火和相火的六气,才可以将自然气候现象和生物生命现象统一起来,把自然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统一起来,从所谓的宇宙节律上来探讨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素问·天元纪大论》如是说:“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朞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内经》是以三阴三阳定位于脏腑,运气说则以六气与三阴三阳相配,并不涉及人或五脏六腑;再者六气中的君、相火仅仅是概念,并非客观存在,却以六气变化推演人体届时应该发生的疾病,显然不合逻辑。所以,笔者认为,五运六气学说只能算是游离于中医学之外的臆说,不可盲目信从。

3 六淫由来

运气六气是如何演变为六淫的,仍需从运气说求解。火为五行之一,为构建运气学说的需要,依据封建帝制把火分为君火与相火,若切实用于临床论病,则必须把君、相火过度为自然气候因素。而《素问·天元纪大论》在论述六气与三阴三阳相结合,分值每年司天之气时即把少阴配君火改为“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君火一跃成为天气现象。热为暑之性质,《说文解字》曰:“暑,热也。”继而变热为暑,暑即为气候因素,并具致病性能。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黄帝问曰:“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以“少阳司天,其化以火”应答,则把相火径改为火。火本属五行之列,而成六淫之属。如此之变,即成风、寒、暑、湿、燥、火。分辨六淫暑与火的由来,理清六淫并非等同于运气六气,是研究五运六气和六淫的必要。六气变化所致疾病不同,作为学术之用故无不可,但君、相之火并非自然气候因素,视为病因是不成立的,所以才有了六淫。

4 淫邪名由

由运气六气风、君火、相火、湿、燥、寒转化为风寒暑湿燥火,遂亦称为六气,之所以谓之六淫,同样是由运气学说而来。运气既有五运太过不及,又有六气司天、在泉、客主加临等不同情况。运气学说认为六气若时至而气至,是一年中气候变化的本元,也就是天地间的六元正气。如果非其时而至,就成为淫邪了。王冰补入《素问·六节藏象论》的前部分有“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之说,即气太过谓之淫,这便是天之六气称为“六元”;淫邪发病称为“六淫”。《素问·六微旨大论》有与其相似论述,从略。《素问·五运行大论》谓:“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岐伯回答了五方之气与各种自然物象的生化情况,然后说:“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正,当其位则邪。”其实质亦是以气至与主时是否相应定邪正,即若气来于不应主时方位者,为邪气,气来于主时之方位者为正气。由此可知,六气的淫邪之名,是借用运气学说人为确立的。就自然现象而言,是无对错和邪正之分的。

5 六淫实质

既然六淫因五运六气学说派生,假运气学说被奉为中医外感病因,究竟是否为致病物质,尚需思辨。就运气学说而言,寒位北,后人往往将寒与风合称为风寒。后世因不明《伤寒论》病因观,而以六淫诠释麻黄汤证为风寒表实证,桂枝汤证为风寒表虚证,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中将风温与风寒作比较,论述了《伤寒论》之风与风温之风的区别。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空气本是生命必须的物质,何以为病因。寒热为物质属性,寒暑属气候因素,本质是温度高低,古人早已认识到寒暑有致病的一面。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所以,人不能逆寒暑之宜。《素问·移精变气论》并揭示古人适寒暑之法,曰:“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六淫寒暑受运气学说绑架,与其相杂并论,绝非合理。燥湿是物质含水量的多少,不能脱离开具体实物而谈燥湿。六淫燥湿是指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本质为水,并不具有致病性。火有别于寒暑之气,本质为化合物,可以致人烧伤,但非外感病因。

《内经》论湿为地之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素问·痹论》则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究其本质应当是寒主收引,皮肉筋脉拘急,病久入深,营卫不通,致成痹证;若处境不寒反热,虽处水中安能成痹,如泡温泉反能治疗痹证。东汉张仲景于《金匮要略》中论述风湿成因时说:“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所谓风即《内经》虚风,古人觉察到他具有烈风之性,可发腠理,伤卫气;久伤取冷强调受寒日久,营卫俱伤,故以温阳益气,补充营卫方药治疗,纠正了《内经》湿为痹证病因的错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燥胜则干”四字论燥,但无燥病记载,也就不能以病因病机作解。燥不致病,湿又何以为病因。燥是一种自然现象,《易·说卦》云:“燥万物者莫熯乎火。”燥为致病因素是后人倒果为因的结果。

6 六淫合化

六淫是由运气六气衍生出来的,刘河间仅按六淫将已有病证加以归类,至清代叶天士在六淫的基础上主张热化和二气化合为温邪,创立温病学,以因定性,病证单热无寒。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曰:“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就是参照春天气候特点,指出风已具有温热之性,不同于冬日之风寒,春季当病风温。他还进一步指出“风夹温热而燥生”的病理特点。进入夏季,叶氏谓:“长夏湿令,暑必兼湿。”并谓“暑伤气分,湿亦伤气”,指出了二者的病机。继而又曰:“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从而把湿分内外,湿可化热,形成湿热证。又谓“湿胜则阳微”,主张湿可伤阳。当谈及与湿相对的燥邪致病时,他把燥与风温相对而论(见《三时伏气外感篇》)。至于六淫之寒,《三时伏气外感篇》记载了叶氏论春温机理,说是冬日受寒至春化热所致,寒气变为伏气温病病因。对于叶氏上述观点应作理智分析,妙语连珠未必合情合理。寒热温凉天气与风是不同的自然现象,风可用寒热定性,但风不属病因,寒暑过度方能致病。暑与燥湿可谓是火与水的关系,二者不容。《易·乾》曰:“水流湿,火就燥。”火(热)为因,燥为果,不应倒果为因。寒伤阳,热伤阴,是医学常理。燥分温凉存在对燥的认识偏差,不该是燥为病因的理由。叶氏所谓脾胃之湿的病理结果,张仲景痰饮之论可与之比附,而后者才契合临床,可见咳哕痰涎者,未见吐物为湿者。伏气温病是源于对《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误解,病温本为《内经》热病中的一个证候,后人为附会自己的观点而倒置为温病。如晋王叔和把受寒即病的谓之伤寒,属于新感,过时而发的为温病,蕴含伏气之意;明汪石山认为有不因冬月受寒而病温者名春温,提出新感之名;叶天士借以改为伏气,并将温病变为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就此建立温病学。

7 结语

综上,六淫是借五运六气学说形成的病因观,其与自然气候因素为因相去甚远。寒暑伤人于防护不周,风、燥、湿不致病,火实为滥竽充数。由六淫形成的温邪难以化合,构不成致病因素。所以,摒弃杂说,继承《内经》科学病因观,是研究和创新外感病学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寒暑大论温病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园丁颂
先秦两汉寒暑成因解释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中医小知识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寒热”“形气肿痛”探析
《阴阳大论》今何在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
论述运气“七篇大论”与《素问》的关系
悲哀的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