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医学史*

2020-01-10 21:17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0006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医家伤寒论本草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0006)

中医之名,非自古有之,乃因西学东渐,西医日昌而有。西医亦称洋医、新医,相对地就把中国传统医学称为中医、国医、旧医。中国传统医学,旧称岐黄、悬壶、青囊、杏林、橘井等。

纵观古代世界医学之源,共有五大源地: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国、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这五大源地医学,唯有中国传统医学能一脉相传至今,呵护着华夏子孙健康几千年。

笔者以为,中医历史依我国社会发展史及中医发展状况可分为中医形成前期,中医形成、发展和成熟期,中医的衰退和复兴期三个阶段。今就此三阶段的特点,分别简述如下:

中医形成前期

此阶段大致处于我国的奴隶社会及其前期的原始社会,时间上的划分可从春秋战国之际往前推,这期间没有形成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巫与针砭,药物使用尚不够广泛。古医字“毉”可意指当时医之特点:“矢”为箭等锋利之物,“ 匸”代表身体,“ 殳 ”为古时兵器,“巫”则代表巫术,故以利物作用于身体及以巫治病便为医。对于巫医,古书记载有俞跗、苗父、十巫等;对于针砭有伏羲制九针之说,《山海经》有箴石之记载;对于药物,《黄帝内经》仅有11处提到药物治疗[1],《素问·汤液醪醴论》“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中古之世……服之万全; ……当今之世,齐以毒药攻其中,镵石针灸治其外也”。何以古人大多不用药物治疗?明代医家汪机在论针灸时有言,针能治有余之病,不能治不足之病,古人充实,病中于外,故针灸有功;今人虚耗,病多在内,针灸不如汤液。依此观点,古人充实,针灸便可见功[1],故“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这期间的医家大多为传说中的人物,如制九针的伏羲,尝百草的神农,还有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伯高、少俞、少师等。

中医的形成、发展和繁荣期

此阶段大致与我国的封建社会同步,即从春秋战国之际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期间又可再分为形成、发展和繁荣三个阶段。

1.形成期

时间从春秋战国之际到汉末,大约700年左右的跨度,中医理论体系在此阶段形成,其标志是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成书。《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基本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理论及“辨证论治”的基础,期间主要治疗手段为药物与针灸。古医字“醫”可意指当时医之特点,“酉”者,酒也。古人常以酒、醪醴为药。《伤寒杂病论》存方剂近三百,后世称之为经方,经长期临床实践证明确有显著疗效。《神农本草经》依药品毒性大小,把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记载药物365种。此间著名的医家有战国扁鹊、西汉仓公、东汉末年华佗与张仲景。

2.发展期

从两晋到宋金元时期,跨度为1100年左右。

两晋到五代 从两晋到五代(约700年)医学理论无显著发展,主要是实践医学的进步和药物品种及方剂更加丰富,同时域外医学(如印度医学)和药物(如乳香、没药、胡椒、安息香、檀香等)的传入。这一时期著名医家医著有两晋时期整理伤寒的王叔和、著《针灸甲乙经》的皇甫谧、东晋著《肘后方》的葛洪、南朝宋梁著《本草经集注》的陶弘景、隋朝著《诸病源候论》的巢元方、唐朝著《千金方》的孙思邈和著《外台秘要》的王焘等;同时,亦颁布了第一部由政府编纂的药典——《新修本草》。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约400年),此时不仅实践医学再进步,药物方剂更丰富,而且医学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1)《伤寒论》的注解、整理和补充[1]。(2)五运六气学说的产生和盛行。(3)医学流派的产生,尤其是金元四大家的出现,即刘完素的寒凉派、张子和的攻下派、李杲的补土派、朱丹溪的滋阴派。(4)应用类本草书的出现,把药理与医理结合,以思辨结合临床经验的方法,来释说药物的功效与主治。如北宋寇宗奭的《本草衍义》、金元张元素的《珍珠囊》和王好古的《汤液本草》等。

这期间医学理论之所以能得到发展,其原因在于:(1)受儒家理学派“格物致知”风气的影响,不少宋儒也将研讨医学作为格物致知的对象,如苏轼和沈括的《苏沈良方》、陆游的《集验方》等。(2)宋朝政府对医学、医疗的重视,表现在:①设立校正医书局,令林亿等校正《内经》《伤寒论》《千金方》等医学著作。②编纂官方医书《太平圣惠方》《政和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等。③重视修定本草书籍,这一时期不仅有官修本草,如《详定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图经》,还有唐慎微编辑的集大成之私修本草——《证类本草》,使本草学在北宋进入了兴盛期。④王唯一奉敕铸针灸俞穴铜人并著《铜人针灸穴图经》。⑤设立太医局,负责医疗及学校性质的医学教育。⑥设立官药局,负责成药的制作与销售(类似于现在的药厂、药店)。⑦办各种官方的医疗、福利机构,如保寿粹和馆(养有病的官人,类似现在的职工医院)、养济院(面向社会开放的医院)、慈幼院(养弃儿并给贫苦幼儿治病,类似当今的孤儿院)。(3)宋金元时,专科的兴起亦是一大特点,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都有明显进步,如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南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和《外科精要》。

3.繁荣期

1368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明清时期,时间为400多年。

医学理论承前与创新 承前方面主要是对经典医书的注解与再整理。例如明代方有执首倡《伤寒论》的错简说,认为王叔和、成无己等编辑、注解有误,因而著《伤寒论条辨》,按营卫整理《伤寒论》;其次又有柯琴、徐灵胎按方证整理《伤寒论》,尤在泾按条文性质整理《伤寒论》,沈自南按病机整理《伤寒论》。在创新方面,主要是温病学说的创建以及吴又可对热性病病原的“异气说”。至此,在外感热病方面,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并存,理法方药更臻完善。

学术学派百家争鸣 “历代医家由于所处时代不同、自然气候各异,地域环境有别,师承授受及医疗实践经验的特殊情况等原因,创立了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治疗法则。”[2]这期间主要的学术之争有伤寒与温病、温补与寒凉滋阴、经方与时方、尊古与创新、补脾与补肾等,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辨证论治原则确立 依症而知病机病变,则为辨证。病机病变的临床表现就是病位、病性。若是论治用药,则药理学、病理学、生理学必须纳入共同的理论体系,如此理法方药才能统一起来。明清时期医学理论、药学理论的发展,使这种统一成为可能,明清医家才得以普遍落实此原则。

医家医述纷呈 明清时期医家辈出,如,尊古派医家有徐大椿、黄元御、陈修园等;温病学派医家有叶天士、吴鞠通、章楠、王孟英等;温补派医家有薛己、张景岳、赵献可、张石顽等。著作丰富,如综合性著作,明代有朱橚的《普济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张石顽的《张氏医通》等,清代有吴谦的《医宗金鉴》等。简约普及型医著有李梃的《医学入门》、程国彭的《医学心悟》、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等。本草方面,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汪昂的《本草备要》等。

中医的衰退、变革与振兴期

此阶段包括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与现代史(1949年—至今)。之所以言其为衰退期,主要原因在于:(1)中医的主流地位被西医所替代;(2)传统文化衰退;(3)政府对中医的打压政策或实施不符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政策;(4)中医的存废之争;(5)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西医的快速发展等。之所以言其为变革、复兴期,乃因中医并没有因为现代西医的快速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而其完整的理论体系与“简、便、效、廉”的治疗特点随时代变迁而变革发展,如近代史的中西汇通探索,现代史的中西结合等。

1.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近代百年是中国医学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西洋医学在我国得到传播并迅速发展,形成了中西两种医学并存的局面,传统中医学受到有力地挑战[3]。不仅中医如此,传统文化亦在“五四”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两面旗帜中受到了批判与扬弃,而中医的兴旺,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政府对中医大体是一种打压的态度,此从近代曾发生的两次中医存废之争中可知:一次是1913年教育总长汪大燮公开提出废除中医中药;另一次是1929年国民党政府通过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中医的合法地位直到1936年《中医条例》颁布才得以确认。在中医的办学教育上,北洋政府提倡西医,1913年确认不能将中医纳入教育系统。直至1937年,民国政府才在法律上确定将中医纳入教育系统,故近代中国的中医教育,主要是以民间自发筹办为主,如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国医学院、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四川国医学院等。

2.现代史(1949—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政策变化随着党对中医药认识的深化而不断调整。1950年,余云岫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中提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的草案,提出将中医改造成西医。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王斌亦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中医不许进医院,要进医院,必须学习西医知识等。后因党中央的反对而作废。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作出了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的重要批示,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1982年颁布的《宪法》第二十一条注明“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在法律上给予中医和西医同等的地位。2017年7月1日实施第一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法律《中医药法》,为中医药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传统文化方面,近年来,随着习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传统文化得到了深入全面地弘扬。在中医的办学教育方面,自1956年国家创办最早的4所中医药高等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起,至今高等中医药大学(或学院)共有23所,另外尚有众多的中医药专科学校,中医学子遍及天下。然而,不可否认的现实是,现代中医的发展,以政府主导为主,政府保障中医、支持中医发展,但在实践中却实施了一些不符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政策、措施。例如:重视教材,忽略经典;重视论文,忽略临床;强调发扬,忽略继承;强调科班,忽略民间等,使得院校培养出来的许多中医生不会辨证论治,中医治疗水平下降,中西结合变成了中医西化。因此,中医药振兴之路道阻且长。

结 语

一种医学的兴亡,常与其存在的文化土壤相关。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医的兴亡是与中华文明休戚相关的。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中医与西医应同时为人类文明与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所提到的,“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更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在当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潮中,愿中医能走出困境,砥砺前行、再造辉煌!

猜你喜欢
医家伤寒论本草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伤寒论》恶寒症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