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新教授治疗孕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

2020-01-11 07:11吕晶武
环球中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黄芩

吕晶武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特点是腹痛、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痢疾”“肠风”“大瘕泄”等范畴。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以青壮年居多。因女性患者及医生常担忧孕期用药对子代的不良影响,且本病病因未明,常见发作期和缓解期交替,加之女性孕期的独特生理变化,治愈难度极大。任南新教授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50载,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的疑难杂证。先后诊治孕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数十例,均已顺利生产,且对患者子女的长期随访中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笔者有幸师从任老学习,收获颇丰。现将其治疗孕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特色介绍如下。

1 清热化湿贯穿始终

任老认为该病的病理因素以湿热为主,湿热壅滞肠间与气血搏结,肠道传导失司所致。《类证治裁》云:“证由胃腑湿蒸热壅,致气血凝结,夹糟粕积滞进入大小肠,倾刮脂液,化脓血下注。”故治疗重在清热化湿。同样,李佃贵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就以化浊解毒法贯穿始终[1]。范恒教授也强调湿热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之本[2]。但湿性黏滞,难以驱除,且与热结,用药燥湿易助热,用药清热易伤脾阳而助湿。辨别湿与热之间的多少轻重尤为重要,有一分热清一分热,有一分湿化一分湿,清热药的分量与化湿药的比例都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详加辨别后确定,充分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患者有热象表现时以清热为先,热易清而湿难除,热去则湿邪势孤,便于分消驱之。

任教授说过,如果因为考虑到孕期而不敢使用清热化湿药,单纯使用健脾化湿之法维持,疾病往往易于复发甚至进展。溃疡性结肠炎无论是活动期还是缓解期均存在湿热的病理因素,湿热贯穿在本病的始终。正虚则邪恋,同样邪去才能正安,即便是孕期也要清热化湿。

清热化湿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常用中药有黄连、黄芩、炒山栀等,药理学研究显示其具有抗炎作用[3],湿热即炎症,清热化湿相当于西医的抗炎治疗。任老常用茯苓、猪苓、薏苡仁等利湿之品通利小便,一则“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二则此类利湿之品健脾,可缓解孕期多见的妊娠反应。孕后阴血下聚养胎,肝气偏旺,故见恶心呕吐等肝胃不和表现。酌加荆芥、钩藤、防风等疏肝降逆止呕,且风药胜湿有利于稳定病情,可以根据病情选用。如遇暑季可用藿香、佩兰、砂仁等芳香化湿之品,醒脾避秽解暑。

2 气血同调寒温并用

金代刘完素曾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的经典治痢原则,并创制了芍药汤。白芍的主要药理成分为白芍总苷,目前白芍总苷已作为免疫调节药运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4]。其强调的调理气血观点与恢复免疫耐受相类似,在西医可理解为免疫调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大肠,属阳明经,多气多血,故任老认为治疗该病应气血同调。

任南新教授常用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扶正,中药药理研究证明,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中药对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很好的疗效,且有抗炎作用[5]。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较长,久病入络,瘀血内存,故便血症状时常出现。治疗血证“宜行血不宜止血”,常用活血止血药,如茜草、蒲黄、三七等。丁泽民主任也认为本病的病理因素有湿热、气滞、血瘀、痰浊等,而血瘀则是其局部病变的主要病理因素[6]。任老多以自创的肠愈汤为底方,按清热药、化湿药、益气药、止血药分别选取,多则3~4味,少则1~2味。常大胆使用炮姜、肉桂与黄芩、制大黄相伍,寒温并用。寒药与热药的配比剂量,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调节。《神农本草经》认为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本草纲目》载“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黄芩为治泻要药,入大肠经,善清热祛湿亦可止血安胎,更适合孕期使用。配伍炮姜、肉桂温中止痛、温经止血,不仅能温化湿邪,还可制约黄芩、制大黄的苦寒,从而起到相得益彰之效,这与黄雅慧教授认为的本虚标实、寒热错杂是该病发病特点的观点非常吻合[7]。因考虑到孕期,用量宜小,一般3~5 g,中病即止。但“有故无损,亦无损也”,针对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的不同进行治疗,迅速有效控制病情,反而较畏惧伤胎、保守用药更有实效。

3 固护胎元用药轻灵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病患者大多脾气亏虚,清阳不升则生泄泻。脾胃亏虚,机体免疫功能必然下降,无力驱邪外出,导致病邪留恋,反复发作。该病患者的本虚主要表现为脾肾阳虚,但孕期用药不宜过于温补:一是“产前一盆火”,温补助热,易耗伤人体之阴液,导致阴阳失衡;二是孕期峻补影响脾运,有碍气血化生。孕期如果本病没有急性发作,不宜过多干预,控制病情,改善症状即可。所用各药剂量均不逾10 g,且加炙甘草、大枣,不仅调和诸药,还可固护胎元。

任老喜用煨葛根、陈皮治疗孕期溃疡性结肠炎。煨葛根不仅升阳止泻、还能升清气使津液上承;陈皮理气开胃,可改善孕期消化不良之症。治病与安胎并重,疗效甚佳,且长期使用也很安全。虽然任老临床用药不畏孕期而缩手缩脚,但有毒之品却从不使用。对于药典记载有胎毒性的也一律不用。

4 宁心安神缓解压力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因担心病情而抑郁或焦虑,心理压力过大可导致肠道及全身症状加重。如果在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怀孕,病情有可能加重[8]。当患者有怀孕计划时,应通过综合调治将疾病控制在稳定状态后妊娠,至少在孕前6个月需停用免疫抑制剂[9]。在患者备孕前要与其进行有效沟通,使其在缓解期进行备孕,让其了解疾病本身不会引起胎儿畸形,但在妊娠的任何阶段出现疾病的活动,均可导致不良妊娠结果[10],让患者做好心理预期,保持心理健康,并积极配合治疗。

心理压力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情活动密切相关。心理因素即中医学中的情志,《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提示人的精神活动与心的生理功能有关。对于孕妇的不良情绪,除了给予心理疏导,治疗上还需加宁心安神之品,如百合、莲子、首乌藤等。并在饮食起居上给予指导,如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合理而有节制的加强营养,根据各自情况补充铁剂和维生素。通过综合调治可以有效控制和减少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缓解症状,帮助患者顺利平稳度过孕产期。

5 验案举隅

患者,女,29岁。2018年3月28日初诊。患者反复黏液血便1年,服用多种药物疗效不佳,在当地医院肠镜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因发现怀孕1周,为求纯中药治疗而来本院。刻诊:面色萎黄,倦怠体乏,下腹隐痛时作,肛门坠胀,大便日行3~4次,夹黏液少量血,睡眠欠佳,舌苔薄白、质黯红,脉细滑。辨证属正虚邪恋,脾气虚弱,湿热内蕴,脉络失和,治当健脾化湿,调和气血。处方:炙黄芪10 g、潞党参10 g、炒白术9 g、炒白芍10 g、茯苓10 g、陈皮6 g、肉桂3 g、防风10 g、黄芩10 g、制大黄3 g、三七粉3 g、仙鹤草10 g、蒲黄10 g、百合10 g、地榆10 g、炙甘草6 g,7剂。水煎,分2次服。2018年4月4日二诊:腹痛好转,大便日行3~4次,血黏液减少。仍觉乏力,食欲欠佳,苔脉同前。原方减地榆、三七粉,加麦芽、神曲各10 g,7剂,水煎服。2018年4月11日三诊:患者腹痛已除,夜寐好转,大便无脓血,少许黏液,日行2~3次,肛门时有坠胀,苔脉同前。原方去陈皮、仙鹤草、蒲黄,7剂,水煎服。2010年4月18日四诊:自诉诸症均好转,大便日行2~3次,无腹痛血便,仍稍感乏力,无肛门坠胀,夜寐安,纳谷可,苔脉同前。守方继进14剂,症情平稳。

按 本例病人来诊时腹痛、黏液血便伴有面色萎黄、乏力、肛门坠胀等脾虚夹湿热症状。治疗时标本兼治,健脾化湿的同时,加入清热活血止血中药。本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益气扶正;蒲黄、三七、地榆、仙鹤草清热活血止血;制大黄、黄芩清肠燥湿;茯苓、陈皮健脾化湿;防风祛风胜湿;百合安神定志;佐以肉桂引火归源,监制大黄之苦寒;白芍、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相伍,相辅相成,共奏健脾化湿、清肠和血之效。

猜你喜欢
溃疡性结肠炎黄芩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岭南山竹子醇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
炒制温度及时间对黄芩主要成分含量的分析
蒙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黄芩主要化学成分对口腔疾病作用的研究综述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芩活性成份含量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张永新:种植黄芩迷上了“茶”
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比较
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慢结汤治疗慢性结肠炎105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