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治

2020-01-11 20:01张鹏俊
中兽医学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病牛病毒性养殖场

张鹏俊

(甘肃省靖远县畜牧兽医局,730900)

牛病毒性腹泻病主要是由于牛黏膜病毒在牛体内大量繁衍生长,对牛的免疫机制造成破坏所致,是一种热性传染性疾病。此病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方式传播,并且传播速度极快,尤其是在新疫区,老牛、小牛均可感染,发病率相对较高,老疫区相较而言发病率较低,病牛死亡率也相对较低。此病常年可发生,其春秋季最为多见,发病前病毒有1~2 周潜伏期。

1 发病情况

某牛养殖场,共饲养763 头牛,自2019 年4月中旬开始,该养殖场20 余头5 月龄犊牛相继发病,发病率达到46.7%,死亡率约71.5%,给养殖场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经过流行病学调差发现,该养殖场曾于2018 年上半年购入的3 头后备牛,一段时间后后备牛出现发热、血便以及口腔黏膜溃疡等症状,疑似牛病毒性腹泻病,经过治疗,病牛完全康复,后续该养殖场陆续出现发热、血便、腹泻等症状,少部分犊牛死亡。经过对病牛的临床症状分析结合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初步诊断是该养殖场此次爆发的疾病为牛病毒性腹泻病。

2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牛表现为食欲衰减、精神不振,随后逐渐出现咳嗽、发热、流鼻涕、呼吸急促等症状,病牛体温最高可到42℃,口腔粘膜出现烂斑,导致病牛大量流涎。病牛上颌部位出现溃疡,若病情发展严重,可出现腹泻,粪便呈水样,其中夹带有黏液与血液。若发病后未导致病牛死亡,后续会转化为慢性疾病,病牛具体表现为间歇性腹泻、食欲不佳、生长发育不良等症状。

3 病理变化

进行病死牛进行剖检,可见其尸体明显脱水、消瘦,皮下组织与鼻腔黏膜充血潮红,消化道有水肿、出血症状,其中空肠黏膜为条状出血;十二指肠以及直肠为点状出血。肠道内容物呈红色,并有大量的黏膜与气泡;淋巴结明显肿大,切口外翻,并有浑浊的液体流出;真胃水肿、弥漫性出色,可见小溃疡。

4 类症鉴别

部分养殖人员不仔细观察会将本病与牛口蹄疫混淆,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口蹄疫的典型特征为病牛口腔、颊部、蹄冠、趾间以及乳头等部位出现水疮,虽然传染性较强,但是病死率较低。本病的典型特征为病牛口腔粘膜仅有糜烂性病灶,但并无水疱,同时病牛腹泻症状严重,病程相对较长。

5 实验室诊断

收集病牛的损害组织、脾脏、血液、淋巴结等进行实验室诊断,经过对病毒进行分离鉴定与琼脂扩散试验,确诊为牛病毒性腹泻病。

6 治疗措施

采用0.3%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病牛鼻粘膜与口腔粘膜,糜烂部位擦拭碘甘油,3 次/d,持续用药5d,并更换新的牛鼻绳;肌肉注射黄芪多糖20mL/头,紧急接种猪瘟脾淋苗30 头份/ 头;若病情病情严重,选择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维生素B1、维生素C、碳酸氢钠、ATP、生理盐水、辅酶A、头孢噻呋钠,防止继发感染,同时可以灌服清瘟败毒散,3 次/d,持续用药5d。经采取上述治疗措施,病牛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控制。未出现死亡的情况,体温逐步恢复正常,各项症状基本消失,食欲基本恢复,反刍次数明显增加,腹泻得到控制。

7 预防措施

(1)清洁养殖场,采用2%漂白粉对牛舍进行全面消毒,并对养殖场地以及常用养殖工具也进行消毒,妥善处理病牛的粪便等分泌物,避免造成感染,病死牛的尸体也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2)除发病牛与妊娠牛以外,其余健康牛及时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间隔30d 再接种1 次。

(3)加强养殖场管理,控制人员出入,尤其是病牛隔离区域,要严格禁止闲杂人等出入,避免携带病毒。

(4)发病牛要进行隔离治疗,注意加强护理,冬季要做好保暖措施,饲喂易消化的流质或者半流质食物,牛舍可铺垫优质甘草。

8 结语

根据对病牛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及病理变化进行分析,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确诊该养殖场此次发生的疾病是牛病毒性腹泻病。发病原因主要是该养殖场检疫措施不到位,新购入的后备牛携带有病毒,导致牛群感染。此次治疗效果相对比较理想,病死牛较少,未造成严重损失,但后续要做好防疫措施,防治疾病在此规模性爆发。

猜你喜欢
病牛病毒性养殖场
规模养殖场防疫现状及对策
猪养殖场疫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护理高烧病牛应做到“五多”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晚秋
以神经紊乱为共症的常见牛病的治疗方法
浅析牛子宫脱出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韩49处养殖场检出“毒蛋” 当局下令一律回收销毁
治病毒性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