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中毒:大明王朝的最后77年

2020-01-11 01:07最爱君
党员生活·中 2020年10期
关键词:白银朝廷纸币

最爱君

公元1550年的春天,“禁海”名臣朱纨因被弹劾“擅自杀伐”而服毒自杀了。

朱纨死后17年,1567年,隆庆皇帝即位后顺应时势,开放海禁。由此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最显著的一点是,世界上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从此时起,到帝国覆灭,大约77年间,大明王朝迎来了它的“白银时代”。

明初,法定货币是铜钱,7年后发行的“大明通行宝钞”开启了明朝纸币时代。

但当时明朝发行纸币竟没有“准备金”的概念。发行与储量铜钱相应数值的纸币用于兑付,这在当代是一个基本的金融常识。但当时的帝国想着用纸一印钱财就滚滚来,于是大明宝钞从面世之日起就开始贬值。由于发生不可控的贬值,朝廷就加大发行量,从而造成更迅速的贬值,这是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

从正统到成化年间,朝廷逐步放开“银禁”,重新锚定了具有硬通货性质的白银。到嘉靖末年,明朝的赋税几乎都是通过白银收取,甚至国家的各项财政支出也都用白银。虽然当时的朝廷仍未承认白银是法定货币,但在现实中,白银已是整个王朝的第一货币。

白银一旦成为首要货币,它的产量就变得至关重要,重要到可以影响帝国安危。但中国本土白银产量非常有限,产出远不足以应付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救命稻草来自海外白银,包括日本产和美洲产白银。到明朝晚期,世界白银产量总额的1/3至1/2最终都流入了中国。

白银类似于当代的外汇,为换取外汇,明朝发展出了成熟的外向型经济,促进整个社会向着专业化、商业化,甚至跨国、跨区域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随着国内外对丝织品、棉布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土地从粮食作物改种桑麻等经济作物,越来越多的人改行进入纺织生产和贸易行业。传统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江南、东南沿海地区被冲击得七零八落。但朝廷真正的隐忧,并不在此,而在于国家彻底失去了货币的控制权。

虽然明朝皇帝自始至终抗拒海外贸易,但事实上,基于白银这种介质,在15世纪末以后的大航海时代中,明朝扮演了世界经贸中心的重要角色。有学者指出,在“丝银对流”的贸易中,形成了以明朝中国为中心的南海经济共同体。明朝由此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中,与寰球共冷暖。

1620年代起,欧洲市场爆发贸易危机,西班牙等国家重商主义盛行,开始采取措施遏制白银外流。到1629年,原停泊于马尼拉的40多艘中国商船仅剩下6艘。贸易萎缩,输入中国的白银锐减。随后十年间的崇祯时期:西班牙颁布紧急限制贸易的征税令;中国商人在马尼拉遭到西班牙人和土著的大屠杀;日本断绝与澳门的贸易往来;马六甲落入荷兰人手中,印度果阿港與澳门的贸易线也被切断。

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急剧下降,而世界经济危机的来袭更是切断了所有白银输入的通道。崇祯统治时期,朝廷一直处于缺钱状态。

面对巨额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明朝政府采用的应对办法,是加税。从1618年至1636年,18年间,连续七次增税以应付满洲人的入侵和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沉重的赋税让处于经济衰退期和自然灾害频发期的整个社会雪上加霜,由此触发更多的民变和反抗,明朝逐步走入死循环。

1643年,安徽桐城人蒋臣赴京出任户部主事。他经历过家乡民变,在日记中说,如今天赤如血,流民万里,无外乎就是贫户去抢富户的白银罢了。

一年后明朝覆灭。死因之一,“白银中毒”。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

猜你喜欢
白银朝廷纸币
带了多少钱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
解码白银黑平台“杀人技”
猜纸币
Value
战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