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府清通,上窍常开”思想治疗过敏性结膜炎∗

2020-01-13 01:10王海媚方晓仪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7期
关键词:阴陵泉水道结膜炎

王海媚 叶 焰 方晓仪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 510130)

“水府清通,上窍常开”出自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天人解·糟粕传导》,意为“目、舌、口、鼻、耳”等位居上窍之“壅塞”与膀胱水府气化失司而得水道不通密切相关。笔者认为此“水府”不仅仅局限于膀胱,更与三焦、脾胃相关,过敏性结膜炎应分期而治,急性期以“外风牵动里水,表风伏饮相搏”为标,缓解期以“脾胃寒郁,水道不通”为根,治疗急当以“祛风逐饮、疏通水道”为法,放血与针刺相结合,可明显缩短疾病疗程;缓当“温脾开郁、通调水道”为则,可减少复发率。

1 过敏性结膜炎目前中西医的认识及治疗难点

1.1 西医 过敏性结膜炎是一种常见的以眼痒、异物感、分泌物增多为临床表现的变态免疫性疾病[1]。其发病机制目前没有统一标准,一般认为Ⅰ型和Ⅳ型超敏反应是主要发病机理,结膜充血及水肿是其最常见的体征。西医治疗主要是脱敏疗法、对症消炎缓解症状两个方面,药物主要包括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双效抗过敏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人工泪液等[2]。但是以上治疗手段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易破坏眼部结构的内平衡,导致疾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治疗困难。

1.2 中医 过敏性结膜炎在中医学中属“时复症”“痒若虫行症”等范畴。《银海精微·痒极难忍》云“痒极难忍者,肝经受热,胆因虚热,风邪攻充,肝含热极,肝受风之燥动,木摇风动,其痒发焉”。《证治准绳》中有提到“有血虚气动之痒”。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特点为“痒”,目前众中医学者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风热犯目、湿热夹风、血虚风动,治法不外乎祛风清热、祛湿止痒、补血息风[3]。罗平晖[4]自拟祛风脱敏方,以补益肺脾、养血祛风为法治疗过敏性结膜炎,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龚燕燕[5]以清中汤联合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治疗湿热夹风型过敏性结膜炎,对比单用西药,治疗组可显著减轻眼红症状、减少结膜乳头。王柳等[6]以加减四物汤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复发率仅10%,显著低于西药组的80%。因该疾病有季节复发性,遂傅仁宇于《审视瑶函》中首提辨时令的治法,书中亦根据眼络走向提出辨经之治[7]。太阳经之络从上而下,当以东垣羌活除翳汤;阳明经之络从下而上,宜明目流气饮;少阳经之络从外走内,可用神仙退云丸。此外,中药雾化、熏洗等外治法亦起到较好的效果,如杨森等[8]以疏风明目方超声雾化,可使泪液相关指标改善,提高泪膜稳定性,缓解局部变态反应,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以上各种中医治法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西医治疗带来的副作用、较少复发率,但针对过敏性结膜炎以起病急骤、复发率高的特点,上述各法不能因时制宜地作出治疗法则,从而在发作期时快速地缓解症状,在缓解期治其标,从而大大地减少复发率。

2 基于“水府清通,上窍常开”对过敏性结膜炎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天人解·糟粕传导》记载道“水府清通,上窍常开,是以气化之水……水窍不开,脾胃寒郁,但能消谷,不能消水”“盖三焦之火秘,则上通脾胃而水道通,三焦之火泄,则下陷膀胱而水窍闭”。笔者结合临床,认为五窍“开合”之常离不开膀胱、脾胃、三焦等水府、水道之通畅,“脾胃寒郁”并不意味着脾胃虚弱,寒水郁于内尚能发挥消食的作用。但寒、水、湿三者相合共患,加之三焦之火力不足,脾胃输布水液的能力受到阻碍,这时候各水府清通、三焦火力得助是解决疾病的关键所在。

过敏性结膜炎疾病在发病期时起病急,以“痒”为表现要点,且上窍发病,符合《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为阳邪,易袭阳位”。根据黄元御的六气从化及六气偏见的观点,天人同气相求;凡一经病者,则一经之气见。足太阳寒水主令、足太阴湿土主令,故“寒水”“水湿”是足太阳、足太阴二经之气太过之征象。此征象亦标亦本,标在于天气之风气太过引动体内寒水湿土之气而发作。结合过敏性结膜炎症见痒极难忍、胞睑赤肿,“阳化气、阴成形”,故起病病机主要以表风伏饮相引为标,属实证。《灵枢经·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而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于目外眦,故风邪最易客足太阳、手足少阳三经之表。根据“结膜充血、水肿”的特征性体征,结合《黄帝内经·素问》“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肉轮,又三焦内蕴相火、相火上通脾胃而水道通,故足少阳三焦相火不足、足太阴痰湿水饮中阻、水液输布不周是疾病内基础。

当疾病进入缓解期,风邪速去,本象当显露,故足太阳寒水及足太阴湿土二气太过之征象仍存,脾胃寒饮仍郁于内、三焦之火尚不足,虽症状缓解,但体质仍需调整,从而从根本上杜绝天气太过而寻机相引,减少发作率。

2.2 治疗及选穴思路 根据病因病机,急性期治疗上当以“祛风逐饮、疏通水道”为法则,取泻法。《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风气之疾多见少阳相火,加之手足少阳二经交于目锐眦,故可取手足少阳二经之穴。风池属足少阳阳维之会,五行属风。《灵枢经·热论》云“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在颞颥后发际线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余,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此“风”,穴内物质为天部之风气也。“池”,囤积水液之器也,故穴内物质不仅含风,亦有水湿混杂。该穴气血物质受热胀散为阳热风气,循胆经输向头之各部,并外走阳维。临床上,风池穴目前主要用于治疗近视眼、眼肌麻痹、干眼症、复视等疾病,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联系副面神经核、面神经核内侧核群等结构而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9]。故泻该穴不失为祛风之“良穴”,当取针刺法泻之。攒竹属足太阳膀胱经穴。《针灸大成》云“视物不明,泪出目眩,瞳子痒,目瞢,眼中赤痛及睑瞤动不得卧”。该穴之物质是由膀胱经湿此吸热上行而来,其性主寒,可吸热生气,故本穴取放血法泻之。攒竹穴亦为临床上用针刺治眼病的常用穴位之一[10]。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之合穴,五行属水,为脾经气血物质中的精微会合之所。本穴可对外输出地部水液,与脾经本身的混热气血相比,有水的阴寒润下的特性。《针灸大成》中阴陵泉的应用作出了阐述,指出该穴位可治疗各种津液代谢异常病证[11]。有学者[12]从阴陵泉的命名内涵与其临床相联系,总结出其同时具备“运化水湿、理气活血、津液疏布”的作用。“阳化气、阴成形”,过敏性结膜炎水肿充血的体征可视为“阴成形”的表现。此“阴”为标实之象,故应泻水、开流。故该穴的排渗水湿之力不容小觑,当取针刺法泻之。《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是通调水道之要所,故排泄水湿之通道应选取三焦经上的穴位。丝竹空属三焦经上之终点穴,内含地部水湿,由天部大范围的寒水湿水气汇聚冷降而成,具有强大的渗湿排水之力,当取放血泻之。

进入缓解期,疾病的根本显露,不同经脉气血由于自然界的影响时盛时衰,“因时施治”体现子午流注在针灸中“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若在子午流注的基础上以“温脾开郁、通调水道”为治法,可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十二正经流注顺序,脾胃二经的经气血旺于上午七点至十一点,此时三焦经气血最为薄弱[13-14]。选穴方面,正如张锡纯所言“人之一身,皆气之所撑悬也。此气在下焦为元气、在中焦为中气、在上焦为大气”。故所谓“温”,当激发三焦之阳。阳池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之原穴。此穴物质为阳热之气,是阳气生发之池,具有生发阳气、沟通表里的作用。何艺博[15]认为该穴可调节心脏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通过激发该穴来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头为诸阳之会,百神之集”,由此及彼,阳池穴所激发的阳气有强大的力量推动体中寒郁,当取而针之。上文所提妙用阴陵泉,在缓解期应继续用之。“阴荧火、阳经火”,此时可添脾经之荥穴大都穴、胃经之经穴解溪穴。以上缓解期选穴均取补法。

综上,“水府清通,上窍常开”的思想为过敏性结膜炎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在急性期主要由风邪相扰,或夹热,与体内伏饮谋和而发病。治疗选穴当针刺泻风池、阴陵泉二穴,取攒竹、丝竹空二穴放血泻之,可达到祛风利饮、通调水液的目的,效果立竿见影。进入缓解期后,依经脉盛衰及体中脾胃寒郁、相火不足的病机,取阳池、阴陵泉、大都、解溪达到温脾开郁、通调水道的作用。

3 案例分享

患某,女性,26岁,2019年8月10日首诊。主诉:双眼瘙痒、异物感8年,再发1周。患者8年前开始每接触花粉后出现双眼瘙痒、异物感,喜揉按双眼,而后快速出现双眼红肿、稍胀痛,伴双眼分泌物增多。于外院眼科就治,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过敏性结膜炎”,予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滴眼液、更昔洛韦滴眼液、聚乙烯醇滴眼液等局部对症治疗后稍好转,但易反复发作。1周前患者于公园游玩后上症再发。刻下症见:患者精神稍疲倦,双眼瘙痒、诉稍胀痛,喜揉按双眼,异物感明显,黏液性分泌物较多,微恶寒,无发热,口干喜温饮、但饮不多,纳眠可,二便常。既往过敏性鼻炎病史10余年,诉对花粉过敏。体查:双眼结膜炎充血水肿,双上睑结膜乳头增生,双眼角黏液性白色分泌物。舌淡红,舌尖稍红,苔水滑,脉浮微数。西医诊断:过敏性结膜炎。中医诊断:痒若虫行症。证候分型:风邪水饮相搏、夹热。治法:祛风利水逐饮、兼辛凉清热。选穴:风池(双)、阴陵泉(双),攒竹(双),丝竹空(双)。治疗方法:风池、阴陵泉采用毫针、取泻法,进针后强刺激,得气后每隔5 min运针1次,共治疗20 min;攒竹、丝竹空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取泻法。经治疗,患者立即觉双眼瘙痒、肿胀、异物感、流泪等症状减轻六分。2019年8月12日复诊,诉双眼瘙痒、肿胀、异物感、流泪等症状显著好转,继续沿用前针灸方案。2019年8月14日三诊,患者症状已全部消失,于上午7∶00至11∶00施治,予针灸处方:阳池(双)、阴陵泉(双)、大都(双)、解溪(双)。治疗方法:毫针补法,留针30 min及红外线照射疗法。内服中药五苓散合理中汤调理。近一季度电话随访诉未再发作,坚持至我科随诊。

4 结 语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环境的变化,过敏性结膜炎的发病率越来越常见,和其他变应性疾病一样,脱敏疗法、对症消炎抗过敏等对症治疗是目前西医的主要治疗手段,但远期效果不佳、病程较长、复发率极高,久则破坏眼部结构及内环境平衡。中医从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出发,具有独特的优势。除了内服汤药,针刺、放血、熏洗等外治法层出不穷,效果各有千秋。笔者从“水府清通,上窍常开”中得到启发,目窍发病的治疗当使脾胃、三焦、膀胱等水府水道通利,认为过敏性结膜炎应分期而治:急性期属“外风牵动里水,表风伏饮相搏”,以“祛风逐饮、疏通水道”为法则,放血与针刺相结合,可明显缩短疾病疗程,缓解期属“脾胃寒郁,水道不通”,治疗以“温脾开郁、通调水道”为法,并结合子午流注依时而治,可有效减少复发率。笔者认为此法是临床上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开展容易,患者接受程度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阴陵泉水道结膜炎
新西兰Taranaki盆地第四系深水水道迁移规律与沉积模式
围刺阴陵泉治疗膝关节鹅足区运动性损伤疗效观察
楂曲平胃散合过敏煎治疗儿童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过敏性结膜炎
儿童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伴干眼状态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坎波斯盆地X油田Marlim组深水扇弯曲水道形态表征及其时空演化
“四按”是指按摩4个特效穴位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小穴位 大健康
奇怪的封闭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