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气流滞”学说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防治❋

2020-01-13 15:51冯兴中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微血管气虚气流

官 杰,冯兴中

(1.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2.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内分泌科,山东 青岛 266033;3.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北京 100040)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特异性并发症,常见于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以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为典型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组织、心肌及足趾,其中尤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为主。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初起多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程日久,阴伤气耗致气阴两虚,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久病入络致瘀血阻滞,气血失调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壅滞蓄积成毒,损伤脏腑经脉,其病位主要在目、肾、肢体络脉者,则并发消渴病眼病、肾病、痹证等变证。中医认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以“虚”为本,以“滞”为标,基于“虚气流滞”学说认识和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临床收效甚佳。

1 “虚气流滞”学说的提出

“虚气流滞”亦作“虚气留滞”,首见于金·成无几《伤寒明理论·卷一·腹满》[1]:“若腹满时减者,又为虚也,则不可下……盖虚气留滞,亦为之胀,但比之实者,不至坚痛也”,言“虚气留滞”之腹满者,乃因气虚推动无力使气机壅滞而为胀满,与里实当下之腹满坚痛不同,不可下之。王永炎结合自身在中医脑病方面多年的临床经验与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出了“虚气流滞”学说,即指由于元气亏虚、气血相失、气血津液等流动物质运行失常,从而导致气滞、血瘀、痰凝、经络阻滞的病理过程[2]。

“虚气流滞”中“虚气”在先,强调以虚为本,包含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在内,其中“气者,人之根本也”,正因为气在构成和维系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基础地位,以及化生和推动气血津液运行的基本功能,故气血阴阳诸虚中又以气虚为主;“流滞”在后,强调以滞为标,具有流动特质的一切物质因气机不畅而发生停留壅滞,形成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干扰机体功能,并因其停留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虚气”与“流滞”相互影响、兼夹并存,是多种代谢性疾病、慢性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的共同病理环节[3]。

2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虚气流滞”病机探微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随着病程的延长,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生长激素过多,内皮细胞损伤,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导致组织缺氧;血液流变学改变,凝血机制失调,血小板功能异常,血液呈现高凝状态,以致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管腔狭窄、管壁闭塞加重组织缺氧,从而促进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及持续加重。

2.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虚气流滞”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血糖水平和病程明确相关,长期高血糖导致的各种病理变化相互作用和影响,损伤视网膜微血管系统,造成局部缺血,缺氧,周细胞选择性丢失,基底膜增厚,微血管瘤形成,内皮细胞增生,血管通透性增加致血浆渗出、新生血管形成、纤维增生等,是成人后天性致盲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证分析时要注意全身辨证与眼局部辨证相结合,其病理性质总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4]。《灵枢·大惑论》载:“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若精气亏虚不能上承于目则视物昏暗,其中气虚失于推动、调控,出现糖代谢紊乱、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数目减少、收缩功能受抑制,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血流量增加,成为早期病理改变;气虚失于固摄,血不循经而逸出脉外,致眼底出血、渗出病变;肝肾阴虚,目失濡养,阴虚内热,虚火上扰,灼伤目络而致视物模糊。“流滞”以瘀血为主,痰湿为次。离经之血未及时排出或消散,瘀积于内则成瘀血,“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虚热内灼津液,血液黏稠而运行不畅,瘀阻络脉则出现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狭窄和闭塞,其中小范围的闭塞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微动脉瘤形成,大范围的闭塞引起视网膜缺血和缺氧终致视网膜微循环障碍;而气虚运行无力加之血行瘀滞,致体内水液停聚凝结形成痰湿,进一步阻滞气血运行,出现视网膜水肿、新生血管形成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2.2 糖尿病肾病与“虚气流滞”

狭义的糖尿病肾病是指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以微血管病变为主,其发生与长期高血糖及糖基化终产物、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炎症因子、氧化应激、脂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基本病理改变为结节性肾小球硬化、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和渗出性病变,主要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病情较重、长期高血糖的患者,是糖尿病患者肾衰竭的主要原因。

中医认为“虚气”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基础,临床表现为五脏气血阴阳俱虚。糖尿病迁延日久,耗气伤阴,五脏受损,初期气阴两虚者症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渐至肝肾阴虚者多见眩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模糊、腰膝酸软,久则脾胃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乏源,表现为头晕心悸、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等症状,后期阴损及阳、脾肾阳虚者可见畏寒肢凉、腰腹冷痛等。此外,肾虚精关不固可见大量蛋白尿,气血两虚则见血红蛋白降低等。

“流滞”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之标,是表现出某些肾脏严重损害症状的病机所在。如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制阳,肝阳升发太过,血随气逆则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血压升高等;气虚运行无力致气滞血瘀,阴虚津伤致血液浓缩黏滞、脉道瘀塞,“血不利则为水”,故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肢体麻木、水肿等血瘀见症;脾肾阳虚,脾失健运,肾不主水,水湿内停症见头面四肢浮肿、胸水、腹水,水饮凌心射肺症见心悸气短甚则喘憋不能平卧;晚期脾肾衰败,浊毒潴留阻于中焦,升降失司而致恶心呕吐、纳差,壅塞三焦、肾关不开则少尿或无尿,入脑损络症见神志恍惚、谵妄昏迷或突发抽搐等。“虚气”与“流滞”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加重病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若不及早干预终成危症。

2.3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与“虚气流滞”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高血糖致蛋白质与葡萄糖结合形成糖基化终产物,导致血管壁增厚与管腔狭窄,使神经发生缺血缺氧性损害,而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内皮细胞增生肥大、透明变性、毛细血管数目减少和小血管闭塞等,使神经组织内的血流量和氧张力进一步降低,出现神经纤维脱髓鞘、轴突变性以及Schwann细胞增生等糖尿病神经损害。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刺痛、肌力减退、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属于中医“麻木”“痹证”“血痹”“痛证”“痿证”“痿痹”等范畴,病机不外“虚气”与“流滞”两端。“虚气”主要责之于阴虚、气虚和阳虚。先天禀赋不足,长期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致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久则耗气,气阴两虚以致筋脉失于濡养,出现麻木、无力、肌萎缩等症状。与阴虚、气虚相比,阳虚可谓“虚气”之变,或由阴损及阳,或因气虚累及阳虚,即阳虚为气虚之甚,而“阳虚则寒”机体失却温养,患者常见畏冷肢凉、皮肤菲薄、干燥脱屑、指趾甲增厚、失去光泽等症状。“流滞”主要指气滞、血瘀、痰凝。糖尿病作为一种以气机失调为特征的心身疾病,情志不舒、忧思恼怒往往伴随病程始终,影响全身的气机调畅。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载:“或麻者……气行壅滞,而不得滑泽通利,气强攻冲而为麻也”[5],阐述了气机壅塞、气滞不畅而致麻木。当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或阴虚血瘀发生在糖尿病神经组织微血管时,则出现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小血管闭塞等病理变化,表现出瘀滞脉络的临床特征,如四肢刺痛、固定不移、夜间痛甚,影响睡眠、皮肤干涩、肌肤甲错等。此外,清·张璐《张氏医通·卷六·痿痹门》中言:“营卫滞而不行则麻木……麻则属痰属虚,木则全属湿痰死血,一块不知痛痒,若木然也”[6],指出痰湿阻滞亦是肢体麻木的病机所在。糖尿病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痰湿内生。当痰阻经络或痰气郁结,或痰瘀互结、痹阻脉络,则导致肢体麻木、疼痛、无力。

3 “补虚通滞”以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基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虚气流滞”的病机理论,补虚通滞可成为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主要法则,临床应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不同病变特点和不同阶段,将全身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有所偏重,合理运用益气、养阴、温阳、补血、理气、活血、化痰、利湿等治法。

3.1 “补虚通滞”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肝肾阴虚、目络失养为主者,症见视物模糊、目睛干涩,伴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舌偏红少苔、脉细数等,治以滋补肝肾、润燥明目,常选方杞菊地黄丸加减。方中菊花清肝明目,兼治虚火上扰双目;若阴虚阳亢、血压升高头眩明显者,可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平肝潜阳。以气阴两虚、络脉瘀阻为主者,症见视物模糊或变形,或眼前黑影飞舞,眼底检查可见微血管瘤、出血、渗出,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自汗、舌胖、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等,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常选生脉散或四君子汤合杞菊地黄丸加减,眼底病变以微血管瘤为主可酌加丹参、赤芍、丹皮、玄参;出血明显者除益气固摄外,常加三七、生蒲黄等化瘀止血。视网膜病变进入增殖期时,眼底有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出血,纤维增殖甚至视网膜剥脱等病变,表现为视力严重下降,局部辨证以血瘀痰凝为主,常加三七、花蕊石、生蒲黄、浙贝母、海藻、昆布等以化瘀止血、化痰散结,并酌加行气之品助痰瘀得化[7]。

3.2 “补虚通滞”治疗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往往呈进行性发展,根据尿蛋白排出量可分为早期肾病和临床肾病期,前者又称微量白蛋白尿期,是治疗的最佳时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中医补虚通滞法在逆转微量白蛋白尿、保护肾功能、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的显著疗效。1项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Meta分析显示,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为地黄、山茱萸、大黄、黄芪等。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为补肾之要药;生地黄养阴生津,功兼清热;山茱萸酸温补肾,收敛固涩;大黄下瘀血、清瘀热、泻湿浊、破痰实、通脏腑,荡涤肠胃;黄芪为补气之佳品,多与地黄合用以健脾气养肾阴,体现了补虚通滞的治疗法则[8]。

糖尿病肾病一旦进入临床肾病期,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肾功能呈持续性减退,难以逆转,且所致尿毒症发生早、进展快,属于中医“虚劳”“水肿”“关格”等范畴,临床上表现为气虚不足,气机不利,气虚生毒,痰瘀浊毒流注肾脏;脾肾阳衰,清浊不分,精微下流,虚实相间,导致五脏衰败,浊毒横逆,直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9]。此时,补虚当以补气温阳为主,通滞当以活血化瘀、利湿泄浊为主。仝小林等[10]亦认为,糖尿病肾病发展至终末期,以脾肾阳虚、浊毒内蕴为主,当温阳益气以加强浊毒的运化,通腑泄浊以加强浊毒的排泄,总以补虚通滞为要。

3.3 “补虚通滞”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多见肢体麻木疼痛,是导致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以阴虚血瘀为主者,治以滋阴活血、缓急止痛,方选芍药甘草汤合四物汤加减;以气虚血瘀为主者,治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方选补阳还五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以阳虚寒凝血瘀为主者,治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方选当归四逆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兼痰湿阻络所致麻木不止、筋络挛急者,可合指迷茯苓丸加减;临证若见肢体疼痛剧烈者,常加全蝎以通络止痛、攻毒散结,或加三棱、莪术破血祛瘀、行气止痛,相须为用,气血兼顾,或加秦艽、千年健等以通经络、健筋骨、活血止痛;若以下肢痿弱、肌萎缩、腰膝酸软尤甚者,可牛膝、川牛膝共用以补肝肾、强筋骨,并兼活血祛瘀、引血下行之效。冯兴中以益气活血解毒法组方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疗效,处方重用黄芪补气,配合当归、丹参活血养血,佐以鸡血藤、苏木通络止痛,黄连清热解毒,诸药合用补中有通,寓通于补,体现了补虚通滞的基本治则[11]。

4 结语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35.7%[12],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作为糖尿病特异性并发症,可发展至失明、尿毒症、溃疡坏疽等,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努力寻找更多积极有效的治疗途径刻不容缓。中医药以其独特的优势已成为研究热点,中医“虚气流滞”学说体现了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包含了虚实变化、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的病理变化,对于疾病病机的把握和治则治法的制定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尤其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防治中得以充分体现,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微血管气虚气流
基于OCTA图像分析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病变观察
垂直气流电除尘深度提效技术研究
自拟芪龙头痛汤治疗气虚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气流的威力
血管病,“大河小溪”一起治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推拿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气虚便秘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