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睡眠行为干预对住院康复脑卒中患者临床康复的影响

2020-01-13 06:47章凤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障碍住院康复

章凤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230022)

脑卒中恢复期并发症类型中睡眠障碍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其临床以睡眠呼吸障碍、昼夜颠倒、睡眠过度、失眠等多样化表现为主,不但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生命质量会产生影响,对于患者运动功能康复训练以及机体修复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1]。对于住院康复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容易引起患者药物依赖、成瘾等不良反应,导致其非生理性睡眠风险明显增加,临床推广受到一定的限制。有资料显示,睡眠行为干预对改善住院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神经功能评分有着促进的作用[2]。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住院康复脑卒中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住院康复脑卒中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4例。观察组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9.32±5.51)岁;对照组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0.55±6.12)岁,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与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1995年编制的诊断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标准互相符合;2)所有患者均为第一次发病,通过CT或者头颅MRI给予确诊。

1.3 排除标准 将药物依赖、严重躯体疾病、意识障碍、病情不稳定等患者排除出本组研究之外。

1.4 研究方法

1.4.1 对照组研究对象入院后通过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通过健康教育措施进行干预,有助于患者培养健康、科学的睡眠行为。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通过营养神经、循环改善、降压调脂等措施进行干预,若疾病需要,应该通过催眠镇静药物进行治疗。

1.4.2 观察组研究对象常规护理措施与对照组一致 同时联合睡眠行为进行干预,主要措施体现如下:1)认知干预:护士需要加强睡眠的健康教育工作,通过积极的心理疏导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将睡眠障碍、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详细的告知患者,同时让患者了解到睡眠障碍对于脑卒中康复产生的不良影响,使患者错误认知睡眠的情况得到有效纠正,使其恐惧心理得到有效消除。告知患者不要通过睡眠时间的长短对睡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认知干预的方式能够促使患者与开展的医护工作互相配合,促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康复锻炼工作中。2)态度干预:通过积极引导的方式培养患者的良好的睡眠习惯,通过分析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针对性的作息方案,要求患者根据指定的作息方案准时上床、定时休息以及规律活动,使休息以及运动能够在平衡的状态内维持。另外,鼓励患者积极记录睡眠情况,确保患者对于自我睡眠行为能清晰的认知,且能认真评价,使患者错误的睡眠习惯得到有效纠正。同时,护士需要对患者实际的睡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为患者良好作息习惯的维持以及建立提供指导依据。3)行为干预:主要是从控制刺激方面入手,要求患者躺在床上之后则不必再开展除睡觉外的活动,等到身体有犯困的感觉之后再上床睡觉,若上床30 min后还无法进入睡眠状态,应下床活动。同时,可以鼓励患者睡前采用温水泡脚、喝热牛奶等方式促进睡眠,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在下午6点过后需要避免开展大幅度的运动或者进食对睡眠产生影响的食物,例如咖啡、茶类、饮酒等。4)加强放松训练:护士需要将放松训练的重要性告知患者,确保患者通过柔和的音乐辅助,从紧张状态往放松状态呈现,慢慢的降低自身的警觉水平,转向对睡眠有利的方向,对发生的睡眠可产生一定的诱导。在放松训练期间需要确保患者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后再开展针对性的训练。

1.5 观察指标 通过PSQI评分表对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评价,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好;同时通过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MA)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100分为总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有着越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2组患者均在入院当天、护理后14 d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2组患者PSQI评分、FMA评分 在入院当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后,相对于常规护理来说,观察组PSQI评分明显较低,其FMA评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PSQI评分与FMA评分护理前后的变化分)

3 讨论

睡眠作为人体生理活动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优质的睡眠治疗以及足够的睡眠能够在正常状态内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预后也可起到保障的作用[3]。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不但会严重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时对康复效果以及康复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临床护理的困难。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具有多方面的表现形式,目前尚未确定致病因素。有资料表示外源性因素刺激、脑缺氧对睡眠-觉醒机制产生影响、大脑损伤等均是可能引起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4]。所以,脑卒中患者住院康复期间重视提升其睡眠质量,且通过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加快脑卒中患者康复速度有着促进的作用。睡眠行为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可提供帮助,还能使康复效果明显提升[5]。采用认知干预、行为干预、态度干预、渐进性放松训练等方式能够使患者受到的外源性刺激明显减少,对患者的睡眠行为可有效改善,为整体康复效果可提供保障。据分析本组研究结果得知,观察组的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知,及时诊断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疾病,且通过针对性的睡眠行为措施进行干预,对促进脑卒中疾病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脑卒中住院康复患者通过睡眠行为干预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障碍住院康复
妈妈住院了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跨越障碍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