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医药大学《药用植物学》课程师资队伍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0-01-14 03:13严福林王悦云江维克杨武德孙庆文魏升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植物学药用师资队伍

严福林 王 波 王悦云 江维克 杨武德 孙庆文 魏升华

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专业、学科方向与课程教学长期可持续有效运行与协同创新发展的基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一门课程教学与教学改革的第一资源和保障[1]。近年来,贵州中医药大学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大力深化学校内涵建设,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使得一些专业与课程的师资队伍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形成了年轻化、专业多样化、学科方向复杂化的教师结构体系[2]。这给学科、专业及课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相应课程的教师队伍构建、管理与培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材产地加工学》、《中药化学》等专业课及实际生产实践密切联系,是从源头保障中药材“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理论基础[3]。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良好与否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直接联系。鉴于此,笔者针对《药用植物学》课程性质、特点,结合该课程教师队伍现状,以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策略为例,浅析《药用植物学》课程师资队伍的构建思考与措施,为相关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1 《药用植物学》课程师资队伍现状

近年来,我校始终贯彻“人才兴校”战略精神,得益于学校的人才引进计划,《药用植物学》课程团队不断引进优秀博士学位的年轻人才,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有效改善和优化了教师的年龄结构与学缘结构,总体态势向好发展[4-5]。但在全面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特别是团队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年龄与职称结构 近年来,我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与管理人才的需求剧增,学校实施了大规模的人才引进战略,为《药用植物学》课程增添了大量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力量。目前,我校《药用植物学》课程师资人数已从原来的不足10人增加到了35人,数量上得到了迅速扩增。从年龄结构上来看,45岁以上教师仅2人,35~45之间的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青年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3年内)人数为近30人,青年教师比例较大,大多为30岁左右的刚毕业的博士生,充满活力,但经验教学缺乏。职称结构上看,副教授3人,教授2人,其余均为讲师,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较低。从教龄上看,我校《药用植物学》课程教龄大于5年的教师仅3人,比例偏低。因此,极为缺乏经验丰富的带头教师,青年教师急需加强专业知识、教学技巧与方法、教学流程等方面的教学胜任能力培训。

1.2 专业跨度大,对“药用植物”的认识缺乏“药”味 近年,引进的人才均具有博士学位,具有扎实的科研能力。但攻读博士期间长期处于较窄的前沿领域,对具“普适性”特性的教学知识与教学技能较为缺乏,短时间内难以适应目前的教学需求。再加上引进的教师队伍多为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农业育种等专业方向,学缘组成丰富多样,但大多缺乏中药学理论知识,普遍缺乏“药”味。而《药用植物学》课程主要针对“中药学”大背景下的学生开课,在讲解植物学相关方法的同时,还需增加一些与中医药学相关理论知识,这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药用植物学》课程针对的是药用植物,不但具有植物的自然属性,还兼具药用的属性,其融合了药用植物的基原、功用、药用部位、化学构成、使用方法等药用植物的“本草”属性。新进教师往往单纯的以生物学或植物学的思维对待药用植物学课程,与药用植物的教学目的和内涵出现认识偏差,难以达到药用植物学课程培养的要求和目标。

1.3 综合素质整体有待提高 教师个体的综合素质决定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大多青年教师为刚毕业的应届博士研究生,还未来得及从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经验缺乏。部分教师虽毕业多年,但从未从事过教学与培训相关工作,思想较为固化,不但缺乏教学经验,而且难以转变以前工作状态,适应当前教学环境。此外,不少教师由于角色的转变和认识不到位,思想与教育理念都还不坚定,甚至个别教师还有言行举止不够恰当的现象。因此,新进教师,不但还需加强专业知识、教学方法的培训和提高,还需进一步稳定思想,培养过硬的思想政治理念。

1.4 师资管理有待加强 目前,由于在短时间内大量的人才引进,以至于学校的管理尚未真正跟上, “新人”被“晾着”,找不到方向,难以融入相关团队,甚至出现了“应付上班”的现象。另外,一些高校出现了一定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和氛围,师资管理存在明显的“科研化”。在晋升选拔或职称的评聘上,把科研业绩作为教学岗位教师职称晋升的主要或唯一依据,尚有待考究。年终绩效已然,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过分侧重科研,而忽视了作为大学基本职能的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显示出了对教学激励的机制不足,导致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整体培养质量。新进教师的也已然感受到这样的形势,严重影响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无心教学”的现象大有存在。导致不少教师对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的认同感不够高,从而阻碍了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工作。

2 《药用植物学》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措施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我校多措并举,要求教师个人、所在教研室及系部等展开了一系列的青年教师培养和师资团队建设措施,具体如下。

2.1 加强角色与思想的转变 坚定的思想和稳定角色是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必要措施,亦是做好教师职责保障,学校要求新进/青年教师自身应积极作出转变。首先,完成从“客人”向“主人”的思想转变,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树立主人翁精神,创造条件,在工作事务中创造条件、解决问题,杜绝“等、靠、要”的发生。其次,尽快加强从学生(应届毕业)向教师的角色转变,这是最为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学生阶段,工作经费,场所、学习思路、研究方向等诸多事务都由导师指导,相对单纯。进入教师的角色,还需根据教学的需求,自主学习、备课、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2.2 中医药理论知识和思维的提升 《药用植物学》课程的教学不同于单纯的植物学,它不仅具有植物学的分类学知识特征,更具有“药用”属性,与相关课程和学科知识紧密联系,高度融合,该课程为中药学、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栽培学等专业课程提供了系统的药用植物基础知识和相关试验技术,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后续相关课程的开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解决植物学的分类、鉴定、系统、演化等结构,还应将与学科相关的中药学的药性、功用、化学、药材鉴定等内容与之有机融合,融汇贯通。大多新进教师此前多为生物工程、作物、植物、生态等专业毕业,对中医药常识及相关知识了解较为匮乏,因此,还需加强从“纯生物”的专业向具有“中医药思维”方式开展教学和研究的思维提升。贵州中医药大学规划了以中医药思维和基础理论为主的新进教师岗前专业培训,邀请校内外中药学相关专家或较深资历的教育工作者对新进教师进行培训,以提高青年教师的中医药思维,为后续的教学和研究方向的确定奠定基础。

2.3 以老带新为主的“薪火工程”建设 为促进新进/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我校药学院积极探索和创造条件,选拔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担任新进教师导师,并承担教学和主干课程带头人,构建起由带头人领衔,教授、副教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并严格老带新与新进教师的听课制度,以学科建设为动力,以教学团队建设和学科团队建设为抓手,明确了师资队伍未来发展规划。围绕二级学科成立了以学院导师为主体、实践导师为补充、青年教师为后盾的导师组,构建各二级学科的导师梯队,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成长创造平台,促进教师科研学术与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新进教师学科方向的积淀、凝练和发展。并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教师教学竞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展现教师教学风采。

2.4 集中备课与试讲 集中备课与试讲是新进教师培养最有效,效率较高的措施之一,通过集体备课,可以较快速、系统性地使新进教师熟悉教学流程、课程教学大纲与知识点,把握课程的重点、难点与疑点。试讲是检验新进教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技巧掌握程度的措施,亦是正式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通过试讲,比较有经验的教师对试讲情况从教学技巧、知识情况、讲解教态、等情况进行深入交流分析,有利于青年教师教学方法、课堂互动、等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改进。《药用植物学》课程在学校和药学院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并实施了“集中备课制度、试讲与听课”等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有力提升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5 野外实习带教、培养专业、陶冶情操 由于《药用植物学》课程的特殊性,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独有且具有鲜明特色而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亦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重要措施,师资队伍建设中,新进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参与野外实习带教,进行野外观察,标本制作,鉴定等环节,进一步掌握相关技能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另外,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教师同学生同吃同住、跋山涉水、探讨学习,可增进师生了解,培养师生感情,从而提高青年教师转变角色、学习专业知识、适应教学环境的效率,并将在集体备课、听课、试讲等环节中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补短板,强技能”,真正做到概念准确、方法熟练,为正式课堂打下坚实基础。

2.6 加强师资管理 管理制度与价值导向是基层工作者的风向标。我校针对短时间内大量的人才引进,“新人”被“晾着”,难以融入团队的现象,开展了一些尝试,学校科研处、教师工作处、人事处、二级学院等部门紧密联合,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增进教师间彼此的了解。其次,定期组织校内交流,让新教师了解当前学校开展的一些研究方向,以便更好地融入。此外,还不间断地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办各种知识讲座,为青年教师充电。针对不少高校出现了的“重科研,轻教学”倾向,我校深入贯彻国家“唯学历、唯论文”的职称评聘思想,大力改革,综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业绩,积极响应“把论文写作大地上”的号召,出台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投身教学改革,促进教师对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的认同感。

3 结语

哈佛前校长柯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6]。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新时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诸多高校的必然选择。一流师资队伍是专业与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基本支撑。国家“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的政策为高校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机遇,一流师资队伍作亦是高校发展的基础[7]。我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效,为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我校多措并举,要求教师个人、所在教研室及系部等开展了一系列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措施,积极探索了一条符合新时期特点的教师队伍建设有效途径。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等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材产地加工学》、《中药化学》等专业课及实际生产实践密切联系,是从源头保障中药材“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理论基础。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良好与否对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药用植物学》课程在学校和药学院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并实施了“集中备课制度、薪火工程、老带新、试讲与听课”等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不断提了高青年教师的理论知识基础、中医药教学与科研思维、并促进了青年教师教育技巧与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植物学药用师资队伍
药用矿物及其在河北省分布概况
2022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省冰雪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吐液含清逭暑宜 莲在清宫中的食用和药用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植物学课程翻转课堂构建
山矾属植物传统利用价值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基于问题式教学策略的植物学课程翻转课堂构建
中国将拉开药用辅料行业的整合大幕
互帮互助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