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邪伏膜原”探讨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方案

2020-01-14 07:03毛得宏李玲珑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6期
关键词:表里三焦瘟疫

毛得宏 李玲珑 张 锋

(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重庆 402160)

2003 年中医药在治疗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时取得了良好疗效,体现出中医药抗击瘟疫的重要性。膜原具有交通内外、连接脏腑、引动三焦的功能,为了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瘟疫的优势,本文拟从“邪伏膜原”角度入手,探讨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方案。

1 “邪伏膜原”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1.1 “邪伏膜原”学说

“邪伏膜原”学说始于《黄帝内经》,奠基于明代温病大家吴又可,后经明清诸多医家对其阐述与应用而名重于世[1]。吴又可禀承《黄帝内经》膜原理论并加以发挥,其所著《温疫论》立开达膜原之方,首开膜原证治之先河。其曰“温疫之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是为半表半里”,强调瘟疫传播途径是经口、鼻。吴氏全面论述了瘟疫之邪自口鼻而入,客于膜原,分表里九传的病理机制,指出膜原是一道生理屏障,具有抗邪的功能,自创“达原散饮”,并提出“扭转截断”的治疗方法,即疏利膜原、扭转病位、早逐客邪、截断病因、九传治法、里通表和、疫后养阴、防止复发等治法[2]。

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认为膜原亦是一个部位,这个部位容易藏纳秽浊之邪,膜原发病在先,此后瘟疫之邪可从膜原通过三焦、营卫等通路流散全身[3]。膜原病邪不仅内传胃腑,亦可困阻于脾,即始受于膜原,终归于脾胃。清代温病大家薛雪认为邪气传脾抑或传胃则视中气盛衰而异,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邪传太阴。《湿热病篇》曰“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并病多归膜原”,指出膜原外与肌肉相通,内与胃腑相近,居一身之半表半里,具有升降三焦气机之作用,并且与中焦关系最为密切[4]。薛氏此说的提出,开启了后世医家对于膜原与三焦功能之间的探索。

1.2 膜原的生理病理认识

笔者认为膜原的部位大致位于喉关到剑突半表半里的部位,外通肌肉,内近肺胃、心包、膻中、膏肓,与三焦以关隘相通,其内藏纳众多秽浊之邪。膜原有序运转可适应环境气候变化,是机体存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其生理病理包括如下几点。1)膜原为狱都之使。膜原有类似“监狱”的作用,防御瘟疫作乱是其基本功能,且同时收监众多侵入机体的邪气、杂气。具体包含两重含义:其一,构成机体藩篱,遮隔、阻滞、降服秽浊不正之疫邪,防止其泛溢流散,成为三焦、脏腑的外卫;其二,膜原为藏纳秽浊之所,膜原外行于肢体分肉之间,内则行于脏腑胸腹之间,邪侵于此,膜原之空隙往往成为邪气、杂气停聚蛰伏、伏藏之处[5]。2)膜原为教化秽浊邪气、杂气之所。膜原具有教化、制服疫邪的功能。不同邪气、杂气停聚伏藏膜原,受膜原降服、教化。疫邪停留膜原有3种不同的结局:一是膜原制服疫邪,疫邪消失于膜原,机体无症状表现;二是疫邪势大,第一时间突破膜原防线,则病势急,病情重,发病快,突然出现膜原邻近部位病变;三是膜原与疫邪相持,疫邪顽固势大,最终突破膜原防线,即病程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常兼有咳嗽、发热、咽痛等轻微症状。3)膜原为邪气、杂气交争转化之地。因机体正气虚实有别、体质有别、异邪之气强弱不同、异邪之气停留时间不同,故疫邪离开膜原后往往会产生一些变化,如严重程度的变化,或兼夹有膜原内其他秽浊邪气,可能导致病邪性质发生改变。4)膜原为机体抗击瘟疫之关隘。膜原为三焦之门户,是三焦之关隘,为三焦气机升降出入的必经之处。具体也包含两重含义:其一,人体正气可通过三焦注入膜原,协助膜原遮隔、阻滞、降服秽浊不正疫邪;其二,邪气强盛可突破膜原防御向三焦及膜原邻近蔓延,进而影响一身之气机,感邪有轻重,伏邪有深浅,体质有强弱,以致传变方式十分复杂。

1.3 从“邪伏膜原”角度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1.3.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迅速,可有一定潜伏症状,微微恶寒,微微发热;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腹泻、全身酸痛等症状。重症患者出现高热、气喘、便秘、薄黄苔或薄黄腻苔,甚至出现呼吸衰竭、心衰、肾衰、昏迷等。

1.3.2 从五运六气角度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时间为2019年末,即己亥年在泉之气为少阳相火,发病时段为己亥年终气时段(2019年11月22日至2020年1月20日),即主位少羽水(这一时段在主运少羽的管辖范围,属水),客气少阳火(客气为少阳相火),中见土运(中运为土运不及),火土相得(客气火生中运土)。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必折其郁气,资其化源,赞其运气,无使邪胜。故可认为此次瘟疫的性质为温邪。

目前瘟疫所处阶段为2020年庚子年初之气(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3月20日),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太阳寒水,2019己亥年的少阳在泉之气渐渐散去,庚子年的太阳寒水之气加临,加上厥阴风木之风,寒风阵阵,阳气被遏,此时应警惕寒包热病机。

1.3.3 瘟疫致病特点 《温疫论·原序》开篇就明确写道“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传有九,此治疫紧要关节”。夫疫者,感天地之疫气。在岁运有多少,在方隅有轻重,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吴氏明确指出了瘟疫的病因不是六淫邪气,而是感受自然界的“异气”“戾气”,又称为“疫气”。这种邪气致病,具有物质性、致病性、专发性、偏中性、传染性、流行性,病重而多变,同时提出疫气感染途径为自口鼻而入。另外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认为“瘟疫者,疠气流行,多兼有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瘟疫病因是温邪,属于温病范畴,瘟疫的病因病机为疫邪作用于人体后,侵犯膜原,根据人体正气强弱以及瘟疫的性质、力量不同,所导致的人体卫气营血、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6]。本病亦即新型冠状病毒之温疫出离膜原,并携秽浊之气侵犯膜原邻近组织甚至人体卫气营血、三焦所属脏腑,导致机体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引发一系列症状及体征。

2 “邪伏膜原”辨证模型

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笔者基于瘟疫出离膜原的侵犯路线、方向、阶段、靶向性等特点提出以下4个膜原辨证模型:邪出膜原水平入侵三焦辨证模型(简称膜原三焦模型)、邪出膜原阶段入侵卫气营血辨证模型(简称膜原卫气营血模型)、邪出膜原表里入侵辨证模型(简称膜原表里模型)、邪出膜原靶向入侵脏腑辨证模型(简称膜原脏腑模型)。“邪伏膜原”辨证模型是仅针对瘟疫的辨证论治模型,为了便于理解的暂且之称。笔者认为在具体临床辨证中应先辨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故可以借助“邪伏膜原”辨证模型从侵犯路线、方向、阶段、靶向性等角度理解瘟疫之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在临床中可使用单一模型,也可以多个模型联系运用。建议临床中以膜原三焦模型、膜原卫气营血模型使用为主,以膜原表里模型、膜原脏腑模型使用为辅,尽早借助汗吐下三法因势利导,使邪出有路,针对病因、病性、病位、病机辨证论治,参以截原。以下重点探讨膜原三焦模型及膜原卫气营血模型。

2.1 邪出膜原水平入侵三焦辨证模型

三焦辨证为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所立,以上、中、下三焦划分人体上、中、下3个部分,即横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肺两脏;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脘腹部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和膀胱等。根据瘟疫出离膜原后侵犯三焦的路线方向,从水平位角度判断邪留部位,为了通俗易懂,总结为邪出膜原水平入侵三焦辨证模型,具体如下。

2.1.1 入侵上焦 邪出膜原入侵上焦,病变部位包括肺与心包,分为3个证型。1)邪袭肺卫,肺气失宣,为疾病的初起阶段,临床表现:发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脉浮数。治疗为银翘散加减合芳香辟浊药,推荐银翘避疫汤(为本文作者毛得宏教授推荐方,已在重庆市永川区相关医疗机构大范围推广)。2)若表邪入里,邪热壅肺,肺气闭郁,则见身热汗出,口渴,咳嗽,气喘,苔黄,脉数。治疗可用麻杏石甘汤合芳香辟浊药(建议尽早使用通腑药截原,使邪出有路)。3)肺经之邪不解,邪热内陷,致心窍阻闭,则为逆传心包,见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等症(鉴于危重患者需联合现代医学治疗,依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

2.1.2 入侵中焦 邪出膜原入侵中焦,病变部位包括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等。1)病至中焦,邪热炽盛,多表现为阳明气分实热之证,无形热盛蒸腾于外,临床表现:壮热,汗多,渴饮,苔黄燥,脉洪大。治疗为白虎汤加减合芳香辟浊药(建议大剂量使用石膏)。2)有形热结,腑气不通,临床表现: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治疗为承气类方加减合芳香辟浊药(建议尽早使用下法,使邪出有路)。3)中气不足,邪气犯脾,与湿气胶着,气机痹阻,多为湿温病证,临床表现:身热不扬,有汗不解,胸痞闷,泛恶欲呕,身重肢倦,便清尿浊,苔白腻,脉濡缓。治疗为王氏连朴饮加减合芳香辟浊、健脾升阳药。

2.1.3 入侵下焦 邪出膜原入侵下焦,病变部位包括足厥阴肝和足少阴肾。热邪久留,肾阴耗损,可见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脉虚神倦,或心烦不寐等症。肝为风木之脏,赖肾水以滋养,如肾阴被耗,水不涵木,肝失所养则虚风内动,乃见手指蠕动、神倦、肢厥、舌干绛而痿、脉虚弱等症。温邪最易伤阴耗液,所以温病传入下焦,多为肝肾阴虚之证(鉴于危重患者需联合现代医学治疗,依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

三焦所属脏腑诸证传变,一般多由上焦开始,可向中焦传变,亦可传入心包;中焦病不愈,则多传入下焦肝肾,这是一般的传变情况,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传变过程中,有上焦证未罢而又见中焦证的,亦有中焦证未除而又出现下焦证的,或有三焦气机不畅发病的。

2.2 邪出膜原阶段入侵卫气营血辨证模型

卫气营血辨证为叶天士所确立,根据瘟疫出离膜原后侵犯卫气营血的阶段,从病情阶段性角度判断病情,为了通俗易懂,总结为邪出膜原阶段入侵卫气营血辨证模型。

2.2.1 入侵卫分 邪出膜原入侵卫分阶段,导致卫气功能失调。临床特点: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治疗为银翘散加减合芳香辟浊药,推荐银翘避疫汤。如治疗准确及时,邪可从表而解。若感邪过重,或治疗不及时,邪传气分则病势进一步加重,甚至逆传心包。

2.2.2 入侵气分 邪出膜原入侵气分阶段,可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由于病变部位不同,其证候表现也有区别,其中以热盛阳明较为常见。临床特点:身体壮热,不恶寒,但恶热,汗多,渴欲冷饮,舌苔黄燥,脉洪大等。热在气分一般都以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辨证要点。治疗准确、及时,可使邪去痊愈,否则邪盛正虚则可内陷营血分。应根据病变部位(肺、胃、肠、胆、胸膈等)不同,分别选用麻杏石甘汤、承气类方、葛根芩连汤、龙胆泻肝汤、小陷胸汤合白虎汤以及芳香辟浊药,建议大剂量使用石膏,尽早使用下法,使邪出有路。若邪盛,气分之邪易传于营分,营分之病势更重,往往容易发展成为危重症,因此若病在气分时,佐以清营药物,扭转截断,防止疾病渐重。

2.2.3 入侵营分 邪出膜原入侵营分阶段,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乱心神,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象细数等;其中以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为辨证要点。它有外转出气分或内入血分之机,治疗得当则可使外出气分而邪退;反之则深入血分而病转危重。治疗为清营汤加减合凉血、芳香辟浊药(危重患者需联合现代医学治疗,依据情况具体辨证论治)。

2.2.4 入侵血分 邪出膜原入侵血分阶段,热邪深入,引起耗血动血之变。临床表现:身热,烦躁不安,神昏谵妄,舌质深绛,出现吐血、便血等;其中以舌质深绛,斑疹及以血分证为辨证要点。治疗为犀角地黄汤加减合活血、养阴、芳香辟浊药(危重患者需联合现代医学治疗,依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

总的来说,病在卫分浅于气分,而病在血分则深于营分。卫气营血这种浅深轻重的4个层次变化,一般可作为疾病发展过程的传变顺序。温邪多从卫分开始,而后向里传变,即由卫到气,进而内陷营血,这种发展变化为温病传变的一般规律。在临床上有不传和特殊传变两种情况,所谓不传,是指邪犯卫分,经治疗后邪从外解而痊愈;所谓特殊传变是开始就见气分或营血分病变,此外,也有气分未罢而内陷营血者,有卫气同病者,更有外透而复内陷者。叶天士所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就是针对卫气营血病变所确立的治则。

2.3 邪出膜原表里入侵辨证模型

根据瘟疫出离膜原后侵犯表里的深浅,从病情深浅角度判断病邪,为了通俗易懂,总结为邪出膜原表里入侵辨证模型。此处可借鉴吴又可的表里九传法。病在膜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苔白,建议服用达原饮,表里分传。舌上苔如积粉,满布无隙,服汤后不从汗解,而从内陷者,舌根先黄,渐至中央,建议服用三消饮;表里分传,舌黄、心腹痞满,建议服用达原饮加大黄。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建议服用三消饮。但表而不里者,头疼身痛发热,而复凛凛,内无胸满腹胀等症,谷食不绝,不烦不渴,若出现脉长洪而数,大渴复大汗,通身发热或汗出不彻,而热不退,建议服用白虎汤;若出现斑出不透,而热不退者,建议服用举斑汤;若出现斑出不透,汗出不彻而热不除者,而热不退者,建议服用白虎汤合举斑汤。表而再表者(所发未尽)发热,脉洪而数,可参考但表而不里者。但里不表,胸膈满闷,心烦喜呕,欲吐不吐,虽吐而不得大吐,腹不满,欲饮不能饮,欲食不能食,建议服用瓜蒂散;邪传里之中下者,心腹胀满,不呕不吐,或燥结便闭,或热结旁流,或协热下利,或大肠胶闭,建议服用承气类方;上中下皆病者,建议服用承气类方。里而再里者,愈后二、三日或四、五日,根据前之证复发,建议服用承气类汤。表胜于里者,当治其表,里证兼之。里证多而表证少者,治其里,表证自愈。先表而后里者,有表证而无里证,建议服用达原饮;有经证者,建议服用达原饮三阳加法;脉洪大而数,自汗而渴,建议服用白虎汤。先里而后表者,始则发热,渐盖理证,下之里证除,二三日内复发热,反加头疼身痛脉浮者,建议服用白虎汤;若下后热减不甚,三四日后,精神不慧,建议服用白虎汤。诸证悉去,无表里证而热不退者,建议服用白虎汤。

2.4 邪出膜原靶向入侵脏腑辨证模型

根据瘟疫出离膜原后侵犯脏腑的位置,从病情靶点角度判断邪留部位,为了通俗易懂,总结为邪出膜原入脏腑侵辨证模型。本处省略,具体可参考中医脏腑辨证。

3 基于“邪伏膜原”学说的中医药防治方案

3.1 一般人群及易感人群防治方案

这类人群除了做好居家休息、保持通风、勤洗手、穿戴必要防护装备外,建议保正气,芳香辟疫邪。具体防护如下:使用芳香化浊类中药(达原饮),有表证者建议口服银翘避疫汤或者佩戴香囊或香薰;调理体质,如体虚者可补益正气。

3.2 疑似患者防治方案

防护策略:膜原内伏邪,祛邪果断趁早,汗、吐、下三法必须有所体现,使邪出有路。无临床症状者,建议服用三消饮;有表证发热、咳嗽、口渴等症状者,建议服用银翘避疫汤;有发热、口大渴、大汗出等症状者,建议服用白虎汤加减合芳香化浊类中药;有胸膈满闷,心烦喜呕,欲吐不吐,虽吐而不得大吐者,建议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瓜蒂散合芳香化浊类中药;有心腹胀满,不呕不吐,大便燥结便闭,或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等症状者,建议服用承气汤加减合芳香化浊类中药。

3.3 确诊患者治疗方案

根据不同病位、阶段辨证论治,采用汗、吐、下三法使邪出有路,可参考“邪伏膜原”辨证模型辨证论治。包括汗法思路(银翘避疫汤+分证散之+截原)、吐法思路(瓜蒂散+分证+截原)、下法思路(承气汤+分证下之+截原,可参考吴又可《温疫论》下法)。确诊患者要根据具体情况辨证施药,可能一人一方。

3.4 基于“邪伏膜原”辨证重点推荐方剂

3.4.1 达原饮证 适用于预防瘟疫,或易感人群有发热症状者,或接触疫邪人群有发热者,或初期感染瘟疫而无明显症状者。服用参考:持续发热,下午发热较重,头身疼痛,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提示有可能瘟疫侵犯膜原,推荐服用达原饮以辟秽化浊,除了以上症状有舌黄、心腹痞满,可加大黄;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加柴胡。组方:槟榔12 g,厚朴10 g,草果仁5 g,知母10 g,芍药 10 g,黄芩10 g,甘草6 g。

3.4.2 三消饮证 适用于疑似人群有发热,无汗,或者初期感染瘟疫有发热,无汗者。服用参考:持续发热,头身疼痛,舌上苔如积粉,满布无隙,服用解表药不从汗解,而从内陷者,舌根先黄,渐至中央,提示膜原内疫邪出离膜原,膜原内有余邪,推荐服用三消饮,表里双解。组方:槟榔12 g,厚朴10 g,草果仁5 g,知母10 g,芍药10 g,黄芩10 g,大黄10 g,葛根10 g,羌活10 g,柴胡9 g。

3.4.3 银翘避疫汤证 适用于疑似人群有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咽干,口渴等症状或者初期感染瘟疫有以下症状者: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提示膜原内疫邪出离膜原侵犯上焦肺卫,推荐银翘避疫汤以解表辟秽。组方:金银花30 g,连翘30 g,荆芥15 g,薄荷15 g,淡竹叶10 g,芦根30 g,蒲公英30 g,桔梗15 g,徐长卿15 g,藿香15 g,羌活15 g,石菖蒲15 g,苍术15 g,川芎20 g,葛根15 g,生姜10 g,生甘草15 g。

3.4.4 白虎汤证 适用于疑似人群有头身疼痛,发热,口大渴,大汗出等症状或者初期感染瘟疫有以下症状者:头身疼痛,发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而数,或使用汗法后通身发热或汗出不彻,而热不退,或使用下法热减不明显,提示疫邪在气分,推荐白虎汤以清气治热,组方:石膏50 g,知母18 g,甘草6 g,粳米9 g。

3.4.5 瓜蒂散证 服用参考:胸膈满闷,心烦喜呕,欲吐不吐,虽吐而不得大吐,腹不满,欲饮不能饮,欲食不能食,可用瓜蒂散顺势利导,祛邪外出。因瓜蒂散有相应禁忌和伤胃风险,建议应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

3.4.6 承气汤证 适用于疑似人群有心腹胀满,不呕不吐,大便燥结便闭;或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等症状,或者初期感染瘟疫有以下症状者:心腹胀满,不呕不吐,大便燥结便闭;或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提示瘟疫之邪入里,推荐承气汤以峻下热结。组方:大黄10 g,朴硝10 g,豆豉10 g,枳实10 g,厚朴10 g。

4 中医治疗疫病的思考

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对中医治疗疫病有如下思考。1)关于疫后应注意的问题,要防止死灰复燃,不应忽略疫后调理防护,疫后养阴,预防复发。此次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属于阳邪,劫阴伤液是传变的基础,阴虚体质更易传变,应注意保津养阴。2)专病专药。根据万物相生相克、阴阳不能独生之理,应该有一病只有一药的可能性,考虑能否从单一中药提取物入手治疗相应疫病。3)易感体质分析。针对此阶段疫情,能否从患者中医体质、易感性、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得到结论和启示。4)瘟疫传变快。疫气致病重而变化多端,临床应具备截断扭转的中医思维。5)传变途径是否应为多途径。笔者认为膜原部位为喉关到剑突半表半里的部位,外通肌肉,内近肺胃、心包、膻中、膏肓,故疫邪可以经呼吸、消化等途径传染;疫邪作用于人体后,侵犯膜原,根据人体正气以及瘟疫的性质、力量,所导致的人体卫气营血、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故病变部位血液、体液是否具有传染性,或者传染性有限,值得进一步研究。

由于目前可系统观察的病例数有限和时间限制,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特点只能作初步探索,提出的观点可能有所偏颇,冀盼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以期提高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疫病的水平。

猜你喜欢
表里三焦瘟疫
“三焦竭部”理论在咽喉反流性疾病中的应用
侯江红从三焦论治小儿久咳
从三焦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探讨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绘画中的瘟疫 下
绘画中的瘟疫(上)
Bian Que
制度框架: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新维度
瘟疫算个啥
曹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