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脊养脉”针灸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可行性探析∗

2020-01-14 07:03惠建荣刘大钊庞苗苗効迎春
中国中医急症 2020年6期
关键词:夹脊督脉腰痛

羊 璞 惠建荣,2△ 刘大钊 庞苗苗 効迎春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西安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3.武警陕西省总队医院,陕西 西安 710054)

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是指无法确定腰痛的病理解剖原因(排除感染、肿瘤、骨质疏松、骨折、结构畸形、炎症、神经根综合征、马尾综合征)的腰痛。它与头痛和眩晕一样,具有多种病因,NLBP可以影响所有年龄阶段的人,是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因素[1-2]。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世界约84%的人会患有腰痛[2],下腰痛的发病率为7.6%~37%[3],其中NLBP占下腰痛患者比例的85%以上[4]。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多选用止痛药和抗炎药,疗效不确定,且存在不良反应。针灸是一种有效的绿色治疗方法,治疗NLBP有着独特的优势,其疗效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认可[5-6]。笔者通过“通脊养脉”针灸法理论指导NLBP的临床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NLBP病因病机分析

NLBP病因复杂,腰椎作为人体活动最多,负重最大的部分,它的稳定与脊柱本身和与之相关的肌肉系统均相关,其他系统的损伤或病变也可影响腰椎的稳定性,引起腰痛的发生。NLBP属于中医学“痹证”“腰痛”范畴,基本病机为经脉痹阻,腰府失养,病因无外乎外感内伤与闪挫跌仆之分。外感为六淫邪气侵袭机体,其中以湿邪为主。湿性黏滞,闭阻气血,不通则痛;内伤为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濡养、温煦,不荣则痛。另外闪挫跌仆可引起腰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血阻滞,瘀血阻滞,凝涩血脉,导致不通则痛。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记载“腰痛证凡悠悠戚戚,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遇阴雨天或久坐痛而重者,湿也;遇诸寒而痛,或喜暖而恶寒者,寒也;遇诸热而痛及喜寒而恶热者,热也;郁怒而痛者,气之滞也;忧愁思虑而痛者,气之虚也;劳动即痛者,肝肾之衰也。当辨其因而治之”。明确阐述了腰痛的发病类型。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内因腰痛论》记载“矢志伤肾,郁怒伤肝,忧思伤脾,皆致腰痛者,以肝肾同系,脾胃表里,脾滞胃闭,最致腰痛”,说明导致腰痛的中医病因还有心理因素和综合因素,气郁可导致气机阻滞不通,脾虚则无力调摄,气郁而停滞不通,导致腰痛。综上可知,NLBP属本虚标实之证,发病多与虚、湿、瘀有关。

2 “通脊养脉”针灸法的内涵

《素问·骨空论》有云“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腰痛治法》记载“凡人之腰痛,皆脊梁处作痛,此属督脉主之”。《普济方·针灸》记载“凡腰痛之病,皆本于肾……凡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者,病在足太阳脉也”。可知NLBP的发病与脊柱,督脉、太阳经密切相关。督脉、太阳经为病,局部气血经络阻滞不通,经脉失养。根据其虚、湿、瘀的病因病机和《灵枢经·九针十二原》“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确立“通脊养脉”针灸法为NLBP的特效针刺方法。

“通脊养脉”针法是指运用电针腰部夹脊穴通调脊柱气血,穴位注射药物局部阿是穴营养局部经络血脉的一种综合针刺方法,具有补虚、祛湿、化瘀的作用。“通脊”为通调脊柱气血,笔者认为人体正气亏虚后或六淫邪气侵袭脊柱,导致局部气血不通,气滞血瘀,电针腰部夹脊穴可达到通经活络,化瘀止痛的目的。外感六淫以湿邪为主,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夹脊穴位于督脉与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之间,可调节局部气血输注与脏腑功能,疏导督脉与太阳经,督脉、太阳经总领一身阳气,与全身阳气关系密切。针刺腰夹脊穴可以通过二经振奋阳气,以除阴邪。有研究[7]指出,针刺夹脊穴可以调节脊椎周围劳损、痉挛、变性的竖脊肌和多裂肌等软组织,能够恢复脊椎正常的生物力学结构和功能状态。“养脉”即为应用穴位注射甲钴胺营养经脉,笔者认为甲钴胺是甲基化维生素B12,是新型内源性辅酶维生素B12,具有营养神经和促进神经损伤修复,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其作用与传统医学中营养经脉,通经活络范畴类似。还有研究[8]表明甲钴胺穴位注射在针刺药物的协同作用下,能消除局部缺血、缺氧、代谢产物蓄积引起的疼痛。临床腰痛患者肾虚体亏或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出现肾精亏损,精血受损,腰府肌肉筋脉失养以致腰痛,另外,腰部持久用力,长期体位不正,用力不当,跌仆损伤,亦能造成劳损腰府经络血脉,选用穴位注射药物以滋养局部经络血脉,穴位注射局部痛点可以使药液直达病所,使药物濡养血脉之功速达。因此,电针与穴位注射二者合用能快速有效地恢复神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治疗腰痛症状。

3 “通脊养脉”针灸法的应用

3.1 夹脊穴为通脊要穴 夹脊为经外奇穴,又称为华佗穴、华佗夹脊穴、脊旁等。位于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两侧各17穴。夹脊穴常用于治疗疼痛症状,如《素问·缪刺论》记载“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按疾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立已”。说明了夹脊属于脊柱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夹脊可有效通调脊柱及其周边部位的气血经络。现代解剖学表明夹脊穴深部有相应的脊神经伴行,脊神经与交感神经纤维相联系,支配着周围器官与脏器,针刺通过引起针感传导反应,引发体内的神经体液调节,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化学介质以镇痛。除此之外,研究表明针刺夹脊穴还能抑制丘脑束旁核的致痛蛋白表达,对束旁核周围神经元激活有抑制作用,可调节脊髓上痛觉传导通路,针刺通过内源性阿片肽抑制SP受体产生镇痛作用[9]。近年来还发现针刺夹脊穴对炎症因子、免疫因子、血管舒缩因子、细胞信号通路等因素同样具有调节作用[10]。张安邦等[11]运用电针腰夹脊合肌内效贴布治疗慢性NLBP患者60例,患者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表面肌电MFs升高。王子臣等[12]使用芒针深刺腰夹脊穴配合带脉推拿治疗NLBP,疗效显著。

3.2 电针与穴位注射合用 笔者选用电针结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NLBP,认为电针能激发失去神经支配的肌纤维主动收缩,促进局部渗出液的吸收和细胞的新陈代谢,减少肌糖原的流失,修复受损肌肉,同时通过生物电场的作用,促进神经生长,利于神经再生与修复。针刺入穴位时,作用于穴位周围的肌肉神经感受器,电刺激传入感受器时,通过反射弧引起肌肉收缩和舒张,能够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致痛物质和提高局部组织的修复速度[13]。穴位注射依据穴位主治功能和药物的药理作用,采用小剂量药物注入穴位,可将针、穴、药三者相结合,可以阻滞痛觉神经的神经传导,同时可以刺激中枢产生内啡肽,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综上,电针结合穴位注射能增强局部刺激,使腧穴得到长时间的得气感,延长针刺效应时间,取得良好的穴位刺激效果,缩短疗程,使腰痛症状迅速改善。

4 典型案例

患某,男性,45岁,2018年10月31日初诊。主诉:右侧腰骶部疼痛2周。患者自诉2周前因工作负荷加重,久坐后出现腰部疼痛难忍、坐卧不宁,活动受限,夜间痛甚,痛时不能翻身,期间曾口服止痛药(具体药物不详),症状未见明显好转,遂至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创伤1科门诊就诊。门诊查腰椎正侧位、骨盆正位DR示:腰椎轻度反突,轻度骨质增生。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8分。诊断为NLBP。为求治疗,遂至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博士门诊就诊。刻症:神志清、痛苦面容、精神欠佳,腰椎至两侧膀胱经第二侧线区域疼痛隐隐、按之症状明显,右侧腰髂部酸胀疼痛,劳累后加重明显。近来食纳可,睡眠差,二便正常,舌暗红,苔白,脉沉涩。查体:腰椎生理曲度改变,脊柱两旁肌肉僵硬、紧张,前屈受限,约15°,左右倾斜受限,左倾斜约20°,右倾斜约10°,背伸受限,约5°。L1/2~L4/5脊间至两侧膀胱经第二侧线区域压痛(+)、右侧腰髂部压痛(+++)。余未见特殊。取穴:腰部夹脊穴(双L1~L5)、阿是穴。西医诊断:NLBP。中医诊断:腰痛(寒凝血瘀)。治法:散寒通络、活血止痛。予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操作:患者取俯卧位,穴位采用75%酒精消毒,采用单手进针法,选用0.30 mm×25 mm毫针用于腰部夹脊穴(双L1~L5),进针0.5~1寸,进针后分别采用轻提插及捻转手法进行平补平泻,出现局部酸麻重胀的感觉为度。得气后在夹脊穴接G6805-I型电针仪,采用连续波,频率为40 Hz,电流强度2 mA,留针30 min,同时予以甲钴胺阿是穴注射,用2 mL注射器抽取甲钴胺2 mL,于局部选取阿是穴各注射1 mL,针体刺入后回抽无血液。2次治疗而愈,腰髂部位疼痛较前明显缓解,活动范围较前增大,夜间疼痛症状不显,腰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旋转角度接近正常,NRS评分2分,随访1、3个月腰部疼痛未见复发。

按语:腰者“要”也,腰乃肾之府,肾与膀胱相表里,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又为督带之要会。故腰痛在经则属太阳、督带,在脏则属肾。该患者因工作压力巨大,长时间伏案工作,“久视伤血,久坐伤肉”,导致精血耗伤;加之思虑过度,思伤脾,脾胃运化失司,腰府失于气血濡养,外邪乘虚而入。寒邪入侵,随经络肌腠流注腰肾,经络壅滞,气血运行受阻故腰部屈伸不利,转侧不能,劳累后亦加重。寒为阴邪,其性收敛凝滞,故腰部疼痛难忍;脉象细涩,舌暗红,苔白腻,亦为寒邪阻滞经络之象。据上述分析,本病应属寒凝血瘀腰痛无疑,治宜散寒通络、活血止痛。《灵枢经·经脉》篇云“足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灵枢经·经脉》篇又有“足少阴之别……下外贯腰脊”。《素问·骨空论》亦有“督脉挟脊抵腰中”。可见,腰痛一证与腰脊密切相关。该案例患者治疗妙用夹脊穴疏通督脉、膀胱经两经之气血。且所取腰夹脊穴L1~L5,分别与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相对应,针刺可通经活络,减轻局部疼痛。另外,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督领全身阳气、统率诸阳经的作用;膀胱经为足太阳之脉,汇集阳经气血,夹脊穴与相伴行的督脉和膀胱经关系密切,同时具备二者的作用,针刺夹脊穴能畅通督脉及太阳经气,调节脏腑气血功能,又能平衡阴阳。另一方面,针刺L1~L5夹脊穴,可以抑制局部痛觉传导,提高痛觉阈值,缓解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组织代谢,营养肌肉和骨骼组织,恢复细胞的正常功能,还能刺激神经元,释放5-羟色胺、内源性吗啡肽等神经递质,发挥镇痛作用[11]。《灵枢经·经筋》记载“以知为数,以痛为腧”,临床选用阿是穴可激发经气,活血止痛,诸法并施,腰痛乃愈。

5 结语

目前西医治疗药物存在大量副作用,如胃溃疡,肝肾功能损害和过敏反应,以及存在滥用及成瘾性等弊端。近年针灸对于NLBP的治疗日趋有效化及合理化,美国知名期刊也发表相关文献证实针灸对腰痛治疗的有效性,并将针灸作为一种推荐治疗方法[14-16]。“通脊养脉”针灸法是在传统医学理论指导下而创立的治疗腰脊疼痛的治疗方法,运用“通脊养脉”针灸法能够有效缓解NLBP的症状,能充分发挥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具有起效快、疗效佳、成本低、安全性较高、副作用少等优点。

猜你喜欢
夹脊督脉腰痛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从“阴中求阳”论治“督脉生病”
最方便的健身
健身气功与“夹脊”
颈夹脊穴注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