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2020-01-14 10:27王绍忠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文化引领红色文化

王绍忠

摘   要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各中小城镇,给当地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这些家庭的学生教育背景先天不足,行为习惯缺乏自律,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综合素养不足。如何在“立德树人”总目标指引下,以文化认同为抓手,探寻学生成长的“最大公约数”,让每一位学子实现全面发展,成为中小城镇学校大力探索的新课题。用多元文化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  文化引领  红色文化  东坡文化  耕读文化

山东诸城市东鲁学校成立于2016年,位于城乡接合部,生源基本来自当地农村和郊区,还有接近12.5%的学生来自广西、黑龙江等省份。这些学生学习背景不一,学习能力差异大,综合素养不足,自律性弱。面对这种现实,如何以文化引领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校长足发展,培育自信、阳光、健康的新时代少年,是当下的重要任务。建校以来,学校在育人理念和育人路径上进行了深度思考和有益尝试,融合红色文化、东坡文化和耕读文化三大文化体系,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为学生铸魂、润心、立行。

一、红色文化育魂,实现精神认同

红色文化是当下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基石,也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动力。所谓“正树先正根”,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本,从学习红色文化入手,从培育红色精神发力,这是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问题的核心。

目前,红色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热闹的表象下,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与不足,如:校园中红色文化氛围不足,对当地的红色教育资源挖掘不深,红色教育呈现碎片化,既没有长期规划,更缺乏统筹设计,随意性比较强。

建校过程中,经过集体研究和充分论证,学校决定以“党史育魂,树品立行”为总基调,将党史、国史作为红色教育的主要内容,研发多样课程,开展多彩活动,引导学子学红色历史,承红色精神,砺坚强意志,做红色新人。

1.贯穿党史、国史主线的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以300余平米的“中国共产党历届党代会史料”主题展室为主,一体化设计党建长廊、国史长廊、党群中心等,建成学校红色教育中心阵地;在校园内建设红色精神、地方党史两条红色主题甬道;小学、初中部分别以革命先烈、时代楷模为主题,形成两大红色文化区块;配合电子屏、同声源广播、网络等,形成室内与室外、现场与媒体相融通,“室—廊—版—栏—报”为一体的立体化红色教育阵地。

2.研发独具东鲁特色的校本课程

学校依托诸城党史办珍贵史料,整理汇编《中共诸城党组织发展史》校本教材,图文并茂,学生人手一本,在丰富学生阅读生活的同时,也促使他们增进对家乡红色文化的了解与热爱。与此同时,学校还以教研组为主体研发“红色歌曲”“红色节日”“红色课本剧”等微课程,紧接学科地气,构建红色大阅读格局。

3.开展系列化的红色主题实践

学校统一制定年度规划,按月度分解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建立清单。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制订行动计划,搜集背景资料,撰写读书笔记,进行主题演讲,编排红色课本剧、舞台剧等。同时,引导学生、家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参观诸城市党史教育馆、王尽美烈士纪念馆等校外红色教育基地,参加清明祭英烈等实践行动,让红色教育活动得到有效拓展。

二、东坡文化润心,实现文化认同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既能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苏轼,他博观约取的学习态度,“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高雅气质,以及爱国爱民、勇往直前、超然达观等高贵品格,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国内第一本聚焦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作品——《习近平用典》做过一个统计:习近平总书记对苏轼的非凡人生高度关注,书中引用苏轼的典故多达7次。鉴于此,学校便把东坡文化作为东鲁学子学习传统文化的切入口,把“学承东坡,博雅致远”定为学校校训,并以此为基点全面拓展。

1.将东坡文化融入校园整体文化设计

学校建有东坡铜像、东坡诗词长廊、东坡文化展室等校园景点,要求每个班级围绕东坡文化设计班名、班诗、班级格言,让学生浸润于真实可感的传统文化氛围。

2.将东坡文化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组织编写出版了《燕处超然——苏轼与密州》《千古遗韵——苏轼诗词鉴赏》等校本教材;每班每周开设“东坡文化”课,带领学生品读东坡诗词,演说东坡故事,感悟东坡精神。开发东坡特色寻根课程,倡导家长利用闲暇时间,带领孩子参观超然台、苏东坡纪念馆等。加强东坡特色拓展课程开发,成立东坡文化研究会,确立“东坡拓展课程开发”校本小课题等,现已逐步形成以东坡文化为主线,地域传统文化、节日传统文化、拓展活动课程等为补充的特色课程体系。

正是基于这种卓有成效的努力,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东坡文化传承示范校、山东省传统文化教育实验体验校,成为遐迩闻名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三、耕读文化立行,实现品行认同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

学生大多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城市,见识过农村劳动的辛苦,对劳动有着天然朴素的情感。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再加上缺乏后天的引导与教育,劳动意识缺乏、劳动能力弱化、劳动态度“跑偏”等问题日渐暴露,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针对这些情况,学校想方设法克服校园用地紧张、资源有限等困难,通过“深挖校内劳动资源,拓展校外实践基地”的做法,破解劳动教育场地不足、专业师资不足等难题,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劳动技能,树立正确劳动观。

1.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校长亲自抓,全员参与共同抓,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团委和少先队组织开展以“敬业、求精、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认识工匠精神,感悟工匠精神,学习工匠精神,传承工匠精神;推行“设岗育人”的劳动教育理念,各班级设花草管理、讲台保洁、工具间清洁等劳动岗位,学生竞聘上岗,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推行值周制度,每个年级每周利用下午的“阳光大课间”有分工、有秩序地对校园的环境卫生进行治理,培养主人翁意识;依托各级家长委员会发起倡议,倡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明确在家庭中的责任与义务,参与家务劳动,如自己洗衣服、收拾房间、整理书桌、做一次饭、拖一次地等,培养基本劳动能力。

2.开辟学生校外劳动实践基地

初一学生每年抽出一周时间,到诸城市青少年活动基地开展系统的劳动实践、科技创新、挑战拓展等活动;小学部与皇华镇马耳山艾东小学开展结对联建,学生分批次到艾东小学生活、学习,进行农作物种植与管理体验,感受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走上街道清理白色垃圾、植绿护绿,到社区、敬老院开展卫生大扫除等活动,将劳动教育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结合起来,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作为一所地处城乡接合部的普通学校,近年来,学校坚守教育初心,把问题变起点,把压力变动力,聚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需求,以红色文化育魂,以东坡文化润心,以耕读文化立行,让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起点的孩子初步实现了精神认同、文化认同、品行认同,共同成长为“健康、博雅、求进的现代学子”。学校为此先后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尝试教学理论研究”实验学校、山东省教育委员会重大课题“创新教育”实验基地,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实验优秀学校、山東省最具创新力学校,连年被表彰为诸城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文化引领红色文化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加强校园人本管理 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基于文化引领的资源整合探讨
电视节目主持人提升人文关怀与发挥文化引领的路径讨论
基于文化引领的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业务创新浅析
电子商务课程中的文化引领探究
关于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文化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