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X线诊断价值分析与临床研究

2020-01-15 00:36刘仰生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8期
关键词:髋臼股骨头股骨

刘仰生 荣 阳

(1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放射科,广东 深圳 518116;2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医务处,辽宁 辽阳 111000)

全髋关节置换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是治疗股骨头坏死、股骨头粉碎性骨折、股骨头下骨折、股骨头囊性病变或肿瘤性病变及髋臼病变的有效治疗手段[1]。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26例,均具有完整的临床X线资料,就其置换术后X线征像及并发症分析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52例患者,男158例,女94例;双侧置换18例;单侧置换234例,其中左侧106例,右侧128例;年龄30~85岁,平均66.3岁。置换病因:①股骨头坏死154例,所有患者均有疼痛、跛行、髋关节活动障碍,病史1~14年。X线表现:股骨头变扁、变形、塌陷、碎裂,股骨颈增粗、变短,部分合并有髋关节半脱位或全脱位。②股骨头及股骨头下骨折84例,其中新鲜骨折58例,6个月以上的陈旧性骨折26例,26例中18例为65岁以上老年人。③股骨头囊性或肿瘤性病变8例,髋臼病变2例,严重退行性骨关节病4例。X线表现为髋关节周围骨质广泛增生、硬化,髋臼变浅、变平,关节间狭窄,关节面不规则,临床有明显功能障碍。

1.2 方法:全部病例置换术后1周内均拍摄骨盆正位Kodak CR或Philins DR正位片,部分拍摄侧位或斜位,收集252例全部X线资料,回顾性观察分析置换病因、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等。

2 结果

2.1 正常X线表现:全部病例置换术后1周内均拍摄髋关节CR或DR正位片,部分拍摄侧位或斜位。X线表现:①人工股骨头位于人工髋臼内中央区,关节间隙等宽,平均0.9~1.4 cm。②人工假体颈领位于小转子之上,紧扣于小转子,股骨头颈领与小转子间距在0.5~1.0 cm,以防股骨头沉降。③人工髋沈通氏线连续,大、小转子无旋转征象。④人工髋臼底部位于原髋臼中央,无旋转,固定螺丝位置适当,不应穿透髋臼刺入盆腔。⑤髋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层次不清为正常术后改变。

2.2 全髓关节置换术后l~4年X线表现:①髋臼缘及小转子骨质密度增浓、增生、硬化,为退行性骨质改变,与置入无明确关联。②髋骨质疏松改变多见于股骨上段、大转子部位。③骨膜增生,骨膜下新生骨形成,为手术后具有一般创伤性损伤修复的特征。④人工假体周围透光带的形成,宽约2~3 mm,其形成一般为机体异物反应致骨吸收所致。⑤髋部肌肉不同程度萎缩。以上改变一般视为正常术后改变。

2.3 并发症及异常X线表现分析:①人工股骨头脱位:为最常见并发症,本组发生18例,占7.1%,主要原因为股骨距切除过多,人工股骨头置放不到位,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松弛,术后过早运动或运动不当亦可发生。置换术后第2天即发生脱位2例,最长时间2年9个月。②股骨上段劈裂骨折:发生率为6%~15%,本组发生14例,占5.6%,主要原因为在进行股骨截骨时用力过猛。股骨上段髋腔较细,扩大不足,插入人工股骨头柄时捶击用力过大而致劈裂;或柄体太粗与髋腔不匹配;此外患者年龄偏大,骨质疏松也可发生骨折。③人工股骨头下沉:本组发生22例,占8.7%,主要为小转子骨质疏松所致,年龄愈大发生率愈高。④人工髋关节间隙增宽或不等宽,人工股骨头活动范围增大不稳,人工股骨头旋转,沈通氏线连续性中断,本组共发生24例,占4.8%。⑤髋臼骨折:本组发生12例,占4.8%,主要原因为人工髋臼位置置放不当,安放固定螺丝时用力过猛。⑥人工髋臼固定螺丝刺入盆腔:本组8例,占3.2%,原因为人工髋置放位置不当或过低,多位于髋臼最薄处或螺钉选择过长。⑦严重退行性骨关节病改变:本组发生24例,占9.5%,表现为置入体周围骨质广泛增生硬生,骨赘形成,髋臼变形,不规则,严重骨质疏松,多见于年龄较大及置换术后时间较长而运动量过少的患者。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广泛用于骨科临床,置换术后X线检查必不可少,也是唯一的重要观察手段。它可以客观地记录和反映置换术后的疗效和并发症。因此正确认识置换术后X线征象,掌握正常与异常X线表现是指导临床及患者尽快恢复髋关节功能,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关键[2]。首先,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一般创伤性骨折修复的特征,如血管损伤、软组织损伤、出血,然后出现骨折修复的改变,如骨痂形成、骨质增生及骨质疏松等改变[3]。其次人工髋关节是由人工髋臼、股骨头、股骨头柄、股骨头颈领等组成。X线检查可真实反映术后人工假体置入的位置、形态、结构,可发现人工髋臼置放位置,是否正确,有无旋转,置入角度是否在正常范围,固定螺钉是否脱落、断裂,人工股骨头有无移位、下沉、脱位,活动范围是否扩大、不稳等并发症[4]。

人工股骨头颈领与股骨小转子之间间距大小是判断人工股骨头下沉的重要指征,如出现人工股骨头下沉则提示人工股骨头即可出现松动,可发生人髋关节不稳或脱位。一旦发生股骨头下沉,临床上患者出现疼痛、跛行、功能受限。患者年龄越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越高,置换术后时间越长,并发症发生率越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既不可大运动量活动或负重,又不宜长期卧床不运动,适当保持一定的活动,以防骨质疏松,尽可能恢复或保持髋关节功能。置换术后1年以上的患者定期进行X线检查,以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征象,尽量避免并发症发生[5-7]。

猜你喜欢
髋臼股骨头股骨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使用金属骨小梁髋臼和组配重建柄对伴严重骨缺损的松动人工髋关节进行翻修的治疗结果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髋臼周围截骨术中包容程度对Perthes病患儿术后疗效影响的研究进展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髋臼周围股血管分布情况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