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点

2020-01-15 08:28
新长征 2020年1期
关键词:体系特色资源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并就此提出6个方面的制度建设要求。其中,“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事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和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全面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对我们党的领导地位的科学界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我们党强大的全面领导能力,来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能够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的行动纲领;来自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自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能够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来自严密且不断完善的制度和组织纪律,具有强大的执行力;来自自我革命精神,勇于刮骨疗毒,永葆党的肌体健康。

——摘自李佑新《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至关重要》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把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基本依托。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制度落实到国家治理中的具体化、实体化。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国家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它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治理能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只有构建起完备的国家治理体系,形成高效的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形成了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内的制度体系,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必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这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同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又可以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摘自陈锡喜《我国国家治理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发展离不开资源支撑,需要开发建设,同时也不能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盲目进行开发建设。需要强调的是,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并不一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很多情况下是未能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所致,其中的关键因素在于人自身,在于人们能否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发展消耗资源,发展也可以带来资源。也就是说,发展过程也可以是资源反复利用并持续产生效益的过程。实现这样的良性增长,需要人类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勘探、开采、利用、生产等方面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保护的难点不是保护某些种类的动物或植物,而是保护生态系统,使其保持自然平衡,免受人类不当活动的干扰。这就要求提升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一些草原、山地和荒漠化地区是生态退化风险较大的区域。但这种生态退化可能并非经济发展导致的,相反,有时是经济发展滞后的结果,因为经济运行效率对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成效有很大影响。在许多时候,经济运行效率越高,发展过程中就越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经济运行效率越低,发展过程中向自然索取就越多,排放也越高。在发展过程中,依靠更多更普遍的创新创造,让生产过程更加绿色,让劳动者拥有更高技能,可以促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摘自戴星翼《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关系》

推动实施跨地区横向生态补偿,可以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定量各区域和特定市场主体所分享的公益性生态环境效益和直接经济效益,并按照收益比例分担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本,最终达到生态共建、环境共保、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经济共赢的目标。

更好地构建生态共建共享机制,应尊重生态系统演变和经济发展运行规律,以生态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为主线,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主体作用机制,健全不同主体和领域的纵向和横向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一是在生态、经济、社会利益关系较为紧密的地区,可将这一地区范围假定为一封闭区域;二是在上一级政府的统领下,区域内各地区协商一致的前提下,统一规划配置和利用生态资源,统一相关政策制度,统一进行监管考核,共享生态资源共建生态系统;三是以“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获补偿”的原则,依据定量各地区和特定市场主体所分享的公益性生态环境效益和直接经济效益,按照收益比例分担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本,最终达到生态共建、环境共保、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经济共赢的目标。

——摘自彭文英何晓瑶《探索跨地区生态补偿的有效机制》

中华民族具有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精神传统。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仁义博爱”“扶危济困”的奉献精神,“诚实守信”“谦敬礼让”的自律精神,“忧劳兴国”“俭以修身”的勤俭精神等。它们培育造就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使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撐伟大的梦想。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传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它们既凝结着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传统,更体现了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深深的民族情结和崇高理想,是在追求兴国强国过程中产生的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当代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期,“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因此,没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发自内心的责任担当,就不可能完成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摘自董振华《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及世界意义》

猜你喜欢
体系特色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资源回收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