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思考

2020-01-17 14:33胡英华
黑龙江科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动机心理健康心理

陈 婷,胡英华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教育教学是高校“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的全覆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内涵、强化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

1.1 学生方面

从当前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反馈中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欠佳。主要表现为:一些同学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公共课,只要不挂科就行;一些同学存在误解,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针对心理异常同学开设的,心理健康的同学不用学习;一些同学原本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进入课堂后发现教师讲授的知识枯燥无味、实操性低,学习动力逐渐下降。

1.2 教师方面

在教师方面体现出两个问题:一是授课教师的教学观。大多数教师能认同课改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但是落到实处存在困难,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仍以知识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把教授学生心理学知识作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导致学生不感兴趣、不爱学,教学效果不理想。二是师生关系。教授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有学校心理专职教师、兼职心理教师如辅导员等,教师与学生要么是过于疏远,要么是过于权威,师生关系的距离感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1.3 课程方面

一是教学内容虽广泛,但是重心偏向基础知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涵盖的内容较丰富,包括心理学导论、常见的心理困惑和异常心理、学习心理、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是什么”的知识较多,“怎么做”的知识较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教学方法单一,多以案例分析为主。课堂教学模式仍以提出案例、分析案例、交流讨论、知识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不深。三是教学评价刻板。过分依赖最终成绩考核,心理活动是动态的变化过程,课程最终的考核难以全面反映出学生的成长与收获。

上述三方面问题成因启示我们,可以从动机理论出发,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2 自我决定理论的内涵及其在教学中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他们认为当人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内心需求和社会情境时,可以对行为进行自由选择,引导自己从事感兴趣、促进能力发展的行为,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1]。自我决定理论将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学习的外部动机是指与学习本身相分离,以达到外部结果为目的;内部动机是由个体的需要所引起,源于对学习的兴趣。内外动机可以相互转化,学习动机的激发重点在于外部动机的内化。内部动机依赖于个体的三个基本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与归属需要。当社会情境能够满足基本需要时,能使个体长久地坚持某项活动,保持积极的状态[2]。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自主支持、能力支持以及关系支持来满足学生的三种基本需要,进而促使学生动机内化[3]。自主支持就是要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对于学习任务、学习作业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较少的压力感和控制感,充分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获得自主感。能力支持就是在教学中为学生安排难度恰当的学习任务,让其既有挑战感,又能通过自己的尝试和努力而完成,获得胜任感。关系支持就是要在课程中为学生营造平等、尊重、支持的学习氛围,同时将合作要素融入到教学环节中,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让学生获得归属感。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策略

3.1 鼓励思考课程价值,促进学习动机内化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拥有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是个体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课堂上做好课程动员,引导学生思考心理健康与对个人成长的意义;课堂外要结合专题讲座、心理活动、媒体宣传等营造出重视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其次,要与学生坦诚交流,澄清学生的误解,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心理息息相关,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学生认识到课程与自身的联系,认同课程对自我发展的价值,学生才能将动机内化,负责任地为自己学习。

3.2 提供自主选择空间,创设自主学习环境

个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感受到行为是由自己选择的,内部动机才会被促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提供一些可供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参与感、选择感。第一,要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感兴趣、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心理话题,并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适当添加。第二,在固定的学习主题下,给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让其自由决定任务的完成方式、作业方式、任务完成周期等。第三,指导学生时减少强制性的语言,用“你可以试试…方法”代替“你应该…”、“你必须……”,多询问学生的想法,及时将其意见融入到具体教学中。

3.3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胜任感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内容过于简单或困难,都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课程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满足学生的胜任力。第一,要与学生进行经常性地交流,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储备水平,根据学情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第二,要根据不同特点、不同类型的学生合理选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第三,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并通过演示、启发等在必要时予学生以帮助和指导。第四,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的动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成长与变化进行及时、积极地反馈。

3.4 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学习者感受到环境温暖,与教师、同伴关系融洽时,被支持感提升,内部动机增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人际氛围。第一,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理解、欣赏为原则与学生相处,让学生在课堂中敢讨论、敢发言。第二,要悉心关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进步,并经常性地将积极变化、期望鼓励反馈给学生;课堂外教师要主动参与学生的心理实践活动,加大与学生交流的频率,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第三,要在教学活动中增加团体互动的元素,通过如团体训练、小组积分制、互助小组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体会到来自同伴的支持,加强集体感召力。

猜你喜欢
动机心理健康心理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