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美境界
——浅谈幼儿游戏的策略

2020-01-18 08:52王亚芳
好家长 2019年11期
关键词:泡泡材料游戏

文 王亚芳

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先生也曾说过:“玩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所以,教师要不断地为幼儿创造玩的机会,使他们不但乐于玩,而且善于玩,在玩中收获经验。而作为成人,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成为幼儿“玩”的支持者、帮助者和保护者呢?

一、让幼儿想玩

(一)充分提供玩的材料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玩的材料,充分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因此,在投放游戏材料上,教师要深入研究幼儿的特点和需要,不包办代替,而是带动幼儿共创游戏材料,因为幼儿准备材料的过程也是一种游戏角色的融入过程。例如,小班幼儿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卡通玩具,于是我们在小班区角开设了“宠物区”“娃娃家”,幼儿们可以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与同伴进行分享。幼儿之间通过分享增进了了解,也减轻了分离焦虑。同时,我们注重个体差异,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准备不同的材料。例如,在“我给娃娃穿项链”的游戏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珠子、线绳等材料,幼儿在游戏中自由选取不同的材料,自由操作,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恰当选择玩的场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场所,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因此,我们应从幼儿的需求出发,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玩的场所,如活动室、走廊、草地等,并精心去构建每一个地方,让每一个场所成为幼儿能力发展的小天地。例如,我们在走廊里创设了“小小建筑师”“理发店”,在活动室创设了“小医院”“小厨房”,在草地上摆放轮胎,搭起帐篷……幼儿在这些活动场所里玩得开心,也玩出了智慧。

(三)全力营造玩的氛围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新课程背景下的师幼关系是平等、和谐、互动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幼儿参与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而营造这一氛围,不是要把幼儿带到老师设定的圈子里,求得一个预定、统一的答案,而是要把幼儿真正引到学习的主体位置,对幼儿的行为给予尊重、支持和鼓励,实现幼儿当家做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充分体验“玩”的乐趣,才能不断激发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好玩的电线》一课的教学导入环节,我首先带幼儿玩了一个他们最喜欢的机器人游戏,让他们用身体变出很多造型。接着,我提问:“你看我们的身体能做出这么多变化,你们想不想让其他的东西也来变一变呢?”这一问题导入自然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我借机入题“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电线,你们也去想办法让他们变一变”,这时幼儿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良好的教学氛围随之形成。

二、让幼儿会玩

对于幼儿来说,玩并非完全是自发的活动,同样需要模仿和学习。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更需要成人的适当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根据记忆、表象,运用素材去丰富游戏的内容和情节。

(一)熟悉玩的材料,掌握玩的基本方法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与幼儿一起玩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诱导和启发,激发幼儿好学、好动、好玩的天性,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得到欢乐,获得知识。有的幼儿看到新玩具时特别好奇,可是拿在手里摆弄了半天却不知怎么玩,最后只好把玩具放回了原处。这时,教师就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了解玩具的玩法,逐步提高他们玩的能力。

(二)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投入玩的氛围

《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在“精神环境”创设方面,重点强调了三种人际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师幼关系,要求教师要尊重、热爱、理解幼儿。教师要先拥有一颗童心,才能深入幼儿的童心。每次玩的时候,我们会创设生动的活动情境,引导幼儿进入情境,以便幼儿更加投入地参加活动。例如,在组织小班游戏“小鸡做客”时,我为每个幼儿戴上了小鸡头饰。而我也戴上了母鸡头饰,我说:“今天小狗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可是妈妈不认识小狗的家,小狗告诉妈妈他的门上有标记。鸡宝宝们,你们愿意帮妈妈去找小狗的家吗?”在平等、愉快的氛围中,幼儿们积极参与活动,通过门上的不同标记,找到了小狗的家。

(三)“玩”中有效,培养幼儿的自主合作意识

游戏的关键在于自主性,幼儿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自己选择游戏伙伴。没有外部条件的限制,幼儿才能够真正放松,积极投入活动进行探索。在生活中,有的家长总是担心幼儿不会玩,担心幼儿玩时会受伤,所以总会陪伴在他们身边。时间一长,幼儿就养成了依赖大人的习惯,不会自己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幼儿滋长霸道自负的行为,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在幼儿游戏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

小班开学初,凯君小朋友在玩区角游戏时,总会向老师发出求助的信号:“老师,我不会玩,你和我一起玩,帮帮我!”于是,我们一步步开始实施“帮助”计划。“老师很忙,不能只陪着你一个人呀,你看班里有那么多小朋友,他们也需要老师帮忙呀。”看着他有些听懂了,我继续对他说:“你得学着自己一个人玩,当你不会玩时你可以请旁边的炜炜帮忙,你和她一起玩,好吗?试试看,老师相信你一定会玩的!”我想此时教师的鼓励加上同伴的帮忙是对凯君最好的帮助,这样才能培养他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事实证明,凯君在区角游戏中越来越会玩了。

三、让幼儿能玩

(一)玩出问题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培养幼儿善于在玩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在玩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来限定幼儿玩的内容和方式,应该让幼儿在无拘无束的玩耍中,发现问题,鼓励他们奇思妙想。一次打扫卫生时,几个幼儿看到一盆倒入了洗洁精的水,他们将小毛巾放在盆里洗了起来,盆里出现了一串串白泡泡,他们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于是,科学游戏“奇妙的泡泡”生成了。游戏前,我们准备了清水、洗洁精、肥皂水及各种小工具,幼儿们都被吸引了过来,纷纷动手开展各种实验,比一比看谁制造的泡泡多。后来,他们发现有一个碗里的水冒不出泡泡,有的幼儿说:“因为这个碗里盛的不是肥皂水,是清水。”他说得到底对不对呢?这个问题引发了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于是带着问题来请教我。我一改以往将答案直接告诉幼儿的教育方式,而是准备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找答案。我为每个幼儿提供三个碗,三个碗里分别投放水、肥皂、洗洁精等材料,让幼儿自行配置。经过实验,幼儿自己总结经验,证实了清水是不能产生泡泡的。在实验中,幼儿还发现肥皂、洗洁精和水调配量的不同,会影响泡泡的效果。在玩的过程中,幼儿只有通过自己探索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为他们理解并消化吸收。

(二)玩出花样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儿童的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智慧和见解得到印证,自己的创造获得赞许。在生活中,教师并不需要告诉幼儿“你要创新”,而是适时引导,让他们自己玩出花样,玩出创意来。在《好玩的轮胎》这节游戏课上,我先让幼儿自己去玩一玩轮胎,要求他们玩好后将自己的玩法告诉大家。我给予幼儿充足的探索时间,让他们充分体验玩的快乐。没过多久,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玩法:过小河、跳房子、开汽车……为了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我给予他们第二次探索的机会,而他们也果真玩出了各种新的花样,如:在很多轮胎上爬,把轮胎竖起来“钻山洞”,用多个轮胎叠起来“盖房子”……通过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地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地做到了玩中学、学中乐。

玩,使幼儿展翅翱翔;玩,使幼儿无忧无虑;玩,使幼儿健康成长。在幼儿的玩耍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我们应该努力让幼儿“想玩、会玩、能玩”,有效地运用策略,让幼儿在“玩”美境界中成长、收获!

猜你喜欢
泡泡材料游戏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巨型泡泡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材料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