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之有理 “研”之有效
——幼儿园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实践与思考

2020-01-18 08:53
好家长 2019年11期
关键词:小溪流园本教研

文 徐 陈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重要载体,有效的教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推动幼儿园课程的深度发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包含两个关键要素:“理”和“效”。“理”是指有依据地教研真问题、真理论,“效”是指教研活动后达成的共识是否有助于解决日常的教科研问题或者助推一日活动的科学开展,“效果”是基于对现实问题或者引领作用的达成度。

一、“研”之有理——基于问题的教研计划

每个幼儿园都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和优化园本课程,而教研计划则是推动课程纵向深度发展的关键要素,不仅包含了教师理念的更新,更是指明了组织幼儿一日活动的方向。

(一)梳理现有课程问题

园本课程的建设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优化的依据则是目前存在的困惑。我们首先要收集问题,可采用问卷、访谈、观察实录等方式收集日常课程的问题;接着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诸多问题中的关联点,寻找不同问题背后的实质原因。只有这样的梳理,才能发现幼儿园课程实施所面临的困惑,并将困惑作为教研工作的方向,推动课程的真正优化。

(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园本课程实施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在一学期想解决所有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该优先解决什么问题成了教研计划的重点内容。因此,在梳理园本课程问题时要突出重点问题,通过分析重点问题,制定相应的推进计划,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确定一个户外游戏区为研究重点,将梳理出的材料、教师互动和幼儿学习方式等共性经验逐步推广到其他户外游戏区。

教研计划是“研”之有理的关键要素,一份基于幼儿园园本课程问题现状的教研计划满足了园本课程发展的需求,符合教师日常教研能力提升的需求。

二、“研”之有效——体验式教研

不同的教研方式是实施教研计划的重要载体。日常的教研方式一般分为主导式教研与体验式教研:主导式教研是较快传达教学经验的有效方式,缺点在于教师是被动地接收,不利于教师自身教研能力的提升;而体验式教研更加强调教师运用不同的感官去分析、体验问题,从而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提升教研能力的过程。下面从体验式教研《小溪流》为例,做具体分析。

(一)从室内到户外——教研内容决定教研场地

为了解决“玩什么、怎么玩、为什么玩”的问题,教研组组织了一次关于“小溪流”的教研活动。户外小溪流就是本次教研的场所,真实的场所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观察各类资源与自己的互动效果,从而更好地分析小溪流资源与幼儿核心经验之间的关系。

(二)不同感官的体验——教研原始数据采集

在真实的教研场所里,教师往往会成为一名旁观者,在不打扰幼儿游戏的情况下记录幼儿的真实游戏行为,这是一种获取研究信息的重要方式。此外,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与小溪流进行不同的资源互动,在互动过程中记录自己的发现。这些真实的体验正是日后梳理《小溪流》经验的重要素材。

(三)思维导图梳理方式——分析现象看本质

教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研究信息,包含幼儿的游戏视频和教师的亲身经历等,对诸多信息的处理直接关系到教研目标能否有效达成。思维导图式的梳理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式,可以引导教师更好地理清大量信息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更有效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用与之相匹配的数据来支撑。

(四)项目小组研讨——广度与深度并重

在《小溪流》的教研研讨中,我们围绕“玩什么”“怎么玩”“为什么玩”的要素开展了专题教研。“玩什么”指向小溪流资源的有效开发;“怎么玩”指向幼儿在户外环境中的学习方式;“为什么玩”指向幼儿在户外小溪流游戏中核心经验的发展。每一块主题如果都由全体教研组成员共同研讨,势必在时间和精力上造成一些重复。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将教研组分为三个项目研究小组,针对三个不同的研讨主题进行理论文献、幼儿或教师游戏行为等数据的采集,让各专题研究的原始信息更加充实全面,从而为《小溪流》的深度研讨服务。

三、“研”之有理,“研”之有效——让真教研成为一种常态

(一)基于教研现状的教研制度

基于教研现状的教研制度类似于基于教研问题的教研计划,是有利于真教研实施的有效保障。例如,我们针对教研组师资情况,确定了老、中、青三代的项目小组制度。在项目小组研讨的过程中将不同思维方式进行碰撞,有利于提出更加真实的教研问题。

(二)真教研的“教研模式”

真教研模式有助于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整个教研活动质量的提高。我们结合本园教研活动,确定了一种有效的“四点”教研活动模式。

1.教研起点:问题与资源

以本园户外资源为例,可以从户外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着手,也可以从户外游戏设计与实施的问题出发,两者只是划分的维度不同,但同样是以幼儿园现状为教研起点。

2.教研重点:深度推进

以户外游戏设计与教研为例,教研包含了游戏资源、幼儿游戏方式、材料与幼儿学习方式等内容,并且不同的游戏区(户外涂鸦、户外建构、户外种植等)有不同的教研载体。教研的深度推进必须要确定一个重点教研载体,如研究户外涂鸦区,可以将户外涂鸦区的教研经验推广到户外建构区,更加突出艺术创造类户外游戏的共性经验。

3.教研支点:多种形式

除了体验式教研,达成教研目的的教研方式还有许多。教研方式根据教研内容、教研对象的不同要灵活转换。如在“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学前教育宣传月中,幼儿园教师、大班家长、小学教师都成了教研的参与者,围绕“如何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主题进行研讨,不同角色的教研参与者满足了教研主题的研讨需求。

4.教研论点:共识与疑惑

教研的最终目的是达成教育共识或者发现新的问题,这是一种有深度的循环式教研过程。每一次教研活动都需要做总结性的发言,以帮助组员在思维碰撞过后进行梳理。可以将总结性发言的要点分成两列呈现:一列是已经达成的共识,是每位教师必须去实施的内容;另一列则是异议或者困惑,既是组织者对教研过程的反思,也是教师继续关注的相关要素,为后续持续深入的教研提供方向。

(三)完善教研评价机制

正如一堂好课有一套评价标准一样,不断完善教研评价机制,旨在更加客观地提升整个教研活动的质量。

1.检核表

评价者根据检核表中的各项指标对教研活动中的目标、环节、主持人、组员等不同内容进行“合格、良好、优秀”三个档次的评价,检核表可以让评价者大致了解整个教研活动各个要素的完成度,并以此作为调整后续教研活动的参考。

2.自评

参与教研活动的组员可以根据教研方案中的研修目标,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的情况,对自己的真实感受进行自评,从参与者转换为评价者,更好地促进组内教师的自省。

不管是哪种评价方式,都是以人作为评价者,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让教研活动质量的评价更加综合和客观。我们要做到“研”之有理,“研”之有效,以适宜的教研方式更新教师理念,推动园本课程的发展。

猜你喜欢
小溪流园本教研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小溪流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改进方法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现状的研究
小溪流的歌(一)
小溪流的歌(二)
起底园本课程实施中的“碎片化”现象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