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上你的当”
——“防拐”演习教育活动带来的思考

2020-01-18 08:53
好家长 2019年11期
关键词:陌生人阿姨志愿者

文 李 菊

在幼儿园里,幼儿的安全是一切发展的保障,只有在幼儿生命健康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其身心健康地发展。从3~6 岁儿童的年龄特点来看,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和认知水平的局限,对他们进行说教式的安全教育显然不是一个良策。为了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我们将安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开展了一次小班组“我不上你的当”防拐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幼儿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方案审议

为了确保“防拐”演练活动顺利进行,活动前小班组成员集中审议了“防拐”演练活动方案的细节。在确保活动不伤害幼儿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共同商议并创设拐骗情景,确定活动细节,联系班级家长志愿者,告知活动内容,讲明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各种“诱拐”的策略等。各班志愿者们准备好零食、玩具等物品,以不同的方式“引诱”“拐骗”幼儿。

二、情景回顾

为了力求情境活动的真实性,家长志愿者们精心准备了丰富的零食、动感十足的玩具、炫目的电子产品等“道具”。在幼儿正常活动的情况下,家长志愿者们纷纷来到各班的活动区域。教师有意避开,家长志愿者各显神通,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骗术”,利用糖果、礼物、玩具和“找爸妈”“替爸妈”接等借口引诱幼儿离开,“危险”正在一步步向幼儿靠近……

情景一:幼儿们在操场上玩得不亦乐乎,这时一位手里拿着气球的陌生阿姨,走到一个女生面前说:“小朋友,我这里有漂亮的爱心气球,还有可爱的小熊气球,你想要吗?”有两个幼儿看到气球就凑了上来:“我要,我要!”接过气球的幼儿开心地玩了起来,旁边的几个幼儿放松了警惕也围了上来,说:“阿姨,我们也想要。”陌生阿姨接着忽悠:“可是我手里没有了,这样吧!你们跟我去商店里买,好吗?”幼儿毫不犹豫地就准备跟着陌生阿姨离开了。这时班上另一名幼儿看见了,连忙跑去喊老师:“老师,有几个小朋友跟着不认识的阿姨走了。”老师追上前严肃地问道:“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位阿姨吗?”一名幼儿说:“老师,我们去买一个气球就回来了。”老师表情凝重地说:“我们能跟陌生人走吗?”这时幼儿们才反应过来,赶紧回到老师身边,有的幼儿低下了头,有的幼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情景二:在某个班级的“娃娃家”区域里,一名陌生的阿姨来到一个男孩的身边说:“你好,我是新来的苹果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啊?我这里有好多玩具,我们一起玩好吗?”很快这个男孩就跟“苹果老师”玩起了玩具,旁边的几名幼儿见状也都围了过来。陌生阿姨收起手中的玩具说:“我家里还有好多有意思的玩具,你们想不想要?”“想!我要毛绒玩具,我要小火车,我要遥控车……”幼儿们你一言我一语。陌生阿姨马上说:“好好好,每人都有,但是你们要排队,跟我一起回去拿哦!”就这样,一批幼儿有说有笑地和陌生阿姨朝着幼儿园大门走去!来到门口,保安师傅问:“你们是哪个班的幼儿?认识这位阿姨吗?”幼儿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时钟老师走了过来,一个幼儿委屈地说:“她不是苹果老师吗?”钟老师蹲下抚摸着幼儿说:“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情,要先问问老师,不能跟陌生人离开,明白吗?”幼儿们点点头,把手里的玩具还给了陌生阿姨,跟着老师回班了。

情景三:一位志愿者奶奶来到小(五)班的美术区,拿出棒棒糖说:“你们要吃我的棒棒糖吗?酸酸甜甜的很好吃。”幼儿们看了看,摇摇头。奶奶志愿者又拿出小火车:“你们要玩小火车吗?”浩浩刚想接过火车,旁边的楠楠说:“我们不认识这个奶奶,不要玩陌生人的东西。”浩浩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不再理会志愿者奶奶,继续游戏。志愿者奶奶不放弃,又继续问其他幼儿,楠楠看见了,便叫来了蒋老师,蒋老师礼貌地请奶奶离开了。如果不是机灵的楠楠,后果不堪设想……

三、情景分析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我们要结合生活实际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教给幼儿简单的自救和求救的方法;要加强家园合作,形成立体化的安全机制。这样才能促使幼儿逐步提高安全意识与自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教师经常会通过谈话、视频、图片、故事等形式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表面上看幼儿都已掌握安全知识,但是在实际情景中幼儿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在“糖衣炮弹”的诱惑下,家长志愿者跟幼儿们拉关系、套近乎,幼儿们的防线也一点一点地被瓦解了。有的幼儿听说可以去游乐场玩,还有很多好吃的,随即心动并愿意和陌生人离开;但也有一部分幼儿,面对“拐骗者”手里的糖果和小玩具,并不为之所动,反而劝身边的小朋友不要和陌生人离开。我们从家长那里了解到,这部分安全意识较强的幼儿除了在幼儿园,家长在家里同样也常常进行安全教育。本次小班“防拐”演练共有398 名幼儿参与,有83 名幼儿因为各种原因被“骗”走。尽管平时教师一再跟幼儿强调: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陌生人的礼物和玩具,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幼儿也都知道说不能跟陌生人走,可是实际的演练中还是有好多幼儿禁不住诱惑,跟着陌生人离开。

四、深刻反思

(一)在生活体验中,通过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陈鹤琴先生认为“健全的身体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在日常生活和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中,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建构“安全经验”。家长带幼儿外出时,别让幼儿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不轻易将幼儿托付给陌生人看管,不让幼儿单独留在家里、车里。要重视幼儿的安全教育,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幼儿的安全意识。教师在生活中,学会从安全的角度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发生的各类事情,尝试在各个环节,关注随机事件并调动幼儿体验的热情。在生活实践中及时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感知并体验安全的重要性。如在户外活动时,结合幼儿攀爬时出现跌落的现象,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这样做有什么危险?我们应该怎么做?帮助幼儿获得正确的安全认知,幼儿还可以和教师一起整理需要注意的事项,共同制定玩攀爬游戏的规则。

(二)在活动经历中,从“认知”转向“行为”

歌德曾说:“经验是永久的老师。”灌输式的教育不适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需要在情境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经验。因此,在幼儿园应该开展安全教育主题系列活动,为幼儿开辟获取安全经验的重要渠道。受安全教育的复杂性、随机性和幼儿年龄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的安全认知与行为表现会出现不同步的情况。在“防拐”演习中,每个幼儿都知道不能跟“陌生人”走,但面对“陌生人”高超的骗术和诱惑,幼儿的防备心理逐渐消失。针对此类现象,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情景,让幼儿亲身感受体验、辨别,从而建立正确的认知,并实现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在活动中,教师通过视频、图片、案例、模拟练习,教会幼儿识破骗子的骗局。教师在开展安全活动时鼓励幼儿投入情景中,帮助幼儿提高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从而保证活动的实效性。

(三)在活动体验中,增强自护能力

在关注安全认知向行为转化的同时,教师要关注安全教育中的细节体验,慎重考虑教育细节对幼儿心理产生的影响,让幼儿在参与整个过程时,增强感性体验。首先,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告诉幼儿:“刚才的‘陌生人’其实是家长志愿者扮演坏人来考验我们的小朋友会不会跟陌生人离开,他们不是真正的坏人。”同时,教师通过活动中拍摄的幼儿们的视频对幼儿进行防拐骗、防走失的教育,逐渐让幼儿走出“受骗”后的不愉快。其次,将今天的“防拐”演习告知家长,家长配合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教育;在班级群与家长交流幼儿安全认知与行为情况。当发现幼儿在认知过程中有不良情绪产生时,家长要和教师一起了解原因,及时利用倾听、转移、谈心等方法进行疏导,引导幼儿去分析和判断,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强化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对于幼儿和教师来说,这次“防拐”演练活动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幼儿们在亲身体验中掌握了一些基本安全技巧,有效地增强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猜你喜欢
陌生人阿姨志愿者
志愿者
我的“话痨”阿姨
我是志愿者
“牛人”钟点工王阿姨
《老阿姨》剧照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