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长江公路大桥桥墩局部冲刷及安全防护实践

2020-01-18 19:39
治淮 2020年10期
关键词:铜陵河床护坡

一、概述

长江安徽段河道全长416km,沿江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等地已建跨江大桥10 座。在河道内建造桥墩,距桥墩一定范围内会形成壅水和冲刷,对河道及岸坡稳定可能造成不利影响,且近堤段桥墩桩基础施工,对堤防渗流稳定可能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大桥安全运行和防洪工程安全。因此,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桥梁时,应对建桥造成的不利影响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对于发生了冲刷危害、需防护加固的桥梁,由于桥墩局部冲刷的影响因素多,往往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防护方法和对策,再运用河工模型试验和经验公式进行复核。

铜陵长江公路大桥位于长江铜陵河段羊山矶下游约600m 处,左岸对应枞阳江堤桩号63+870 处。大桥于1991年开工建设,1995年建成通车,是当时世界上同类型大跨径桥梁第3 位,也是安徽省境内第一座长江大桥。大桥建成运行数年后,根据监测分析,靠近左岸侧主3 号桥墩基础周围局部冲刷严重,已接近设计冲刷允许值,其余桥墩局部冲刷相对稳定。为保证大桥安全运行,防止遭遇长江大洪水时局部冲刷进一步扩展,建设单位对主3 号桥墩周围实施了安全防护工程,并对左岸不利影响段岸坡进行了防护。

二、铜陵长江公路大桥桥墩局部冲刷及影响

1.主3 号桥墩基础结构

铜陵长江公路大桥全长2592m,其中跨江主桥长1152m,采用主跨432m 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跨江主桥下部设8 墩7 孔,桥跨80+90+190+432+190+90+80(m),墩位从合肥往铜陵方向依次编号,即主1 ~主8 号桥墩。主3 号桥墩基础采用10 根桩径2.8m 钻孔灌注桩,桩基础外侧设外径24.8m 双壁钢围堰,钢围堰采用水下混凝土封底,底部高程-36.6m(黄海基面,下同),顶部直接浇筑桥墩承台,高程-3.3m,桥梁上部荷载由桩基础、钢围堰及河床基础共同承担。根据设计要求,大桥正常运行期间,桥墩钻孔灌注桩外侧的钢围堰底部高程-36.6m 不能被冲空。

2.主3 号桥墩冲刷情况

大桥水下基础部分于1994年完工,由于桥墩阻水和挤压作用,工程初建时在桥墩周围河床产生了强烈局部冲刷,经过2 ~3年河床自动调整后,河床冲淤趋于稳定,并经历了1998年、1999年长江大洪水考验。自三峡水库建成运行后,长江安徽段水流含沙量大幅度减少,含沙量减少约70%,清水下泄明显,河道沿程冲刷呈加快趋势,桥墩附近河床产生了局部冲刷引起新的相对冲淤动态平衡,致使主3 号桥墩基础周围形成冲刷坑。主3 号桥墩周围工程前河床高程-14.6m,1994年9月河床高程-30m,1995年7月河床高程-31m,1999年4月河床高程-30m,2002年5月河床高程-33m,2012年8月河床高程-34.9m,2013年8月河床高程-33.7m。如遇长江大洪水继续冲刷,将严重影响大桥安全运行。

3.冲刷对岸坡稳定影响

河道中建设桥墩,桥墩冲刷对两岸岸坡稳定的影响,与工程所在河段河势情况、地质条件、桥墩距岸边的距离及岸坡现状等因素有关。铜陵长江公路大桥位于长江铜陵河段进口单一段,该段河道宽1.1km,其上游大通河段和悦洲左、右汊分流比近几十年来变化甚微,左右两汊水流汇流进入铜陵河段主流位置也相对稳定,受右岸羊山矶节点控制,多年来铜陵河段进口单一段深泓线靠河道右缘走向基本稳定。根据水下地形监测资料分析,大桥建成运行后,左岸桥轴线上游200m 至其下游2100m 范围内河床冲刷退移,河床由“V”型变成“U”型,断面面积增大,冲刷集中在高程-5.0m 至河床深槽之间,最大冲刷退移250m,最大刷深19m;桥轴线以下-30.0m 深槽向左扩大了150 ~250m,槽尾部向下延伸扩大约300m。左岸岸滩表层为薄层亚粘土层及淤泥质亚粘土,土层呈软塑至流塑状,岸坡抗冲能力较差,高程0m 以下岸坡较陡,局部陡坡坡度1 ∶2.0,处于临界状态。如不采取适当防护措施,有可能引起崩岸险情,影响附近桥墩安全。

三、桥墩安全防护

由于主3 号桥墩周围冲刷严重,河床地形复杂,现有经验公式难以精确计算,桥墩安全防护方案配合河工模型试验确定,并由此观测防护效果及后期河床发展趋势。

1.防护型式比选

桥墩冲刷防护主要有消能减冲和护底抗冲两种型式。由于桥墩局部冲刷的破坏,常规消能减冲措施(如防护桩群等)施工难度大,工程效果难以保证。拟采用护底抗冲措施。

护底抗冲措施是利用抛石、砂袋、砂枕、混凝土、软体排等结构对桥墩基础周围进行防护,以抵挡桥墩前冲击水流产生的底部向下漩流,达到明显折减最大冲刷深度。常用的桥墩防护型式主要有:笼石防护、砂枕防护及水下钢筋混凝土防护等。笼石防护是在桥墩周围抛填格宾网笼石进行防护;砂枕防护在桥墩周围采用“砂枕+袋装级配碎石+护面块石”三层防护体系进行防护;水下钢筋混凝土防护在桥墩周围形成一道完整钢筋混凝土护坦。由于工程区常年水深约40m,现有水下钢筋混凝土防护施工难以完成。综合施工条件、防护效果、后期维护等因素,按照笼石防护和砂枕防护两种型式开展了河工模型试验,依据河工模型试验成果,推荐采用砂枕防护方案,并建议防护区域顶面高程调整至-28.0m,防护效果最佳。

2.防护措施确定

为使防护区域与现有河床平顺衔接,依据最新的水下地形测图划定防护范围,将主3 号桥墩周围-30.0m 等高线范围纳入防护区域,平面形成84.8m×104.8m(垂直水流方向×顺水流方向)矩形防护区域,即沿桥轴线方向桥墩钢围堰以外西侧20m、东侧40m,垂直桥轴线方向桥墩钢围堰以外上下游各40m。防护平台范围内河床高于高程-28.0m,平台直接与现有床面相接,河床低于高程-28.0m,按1 ∶3 坡比与现有河床相接,防护平台总面积7617m2(不含桥墩)。工程结构按照实际经验确定为:砂枕将冲刷坑填平至高程-30.5m,层厚1~3m;袋装级配碎石层抛厚1m;护面块石抛厚1.5m。

3.防护措施实施

由于桥墩部位水流条件复杂,传统的水下抛投方法,无法在桥墩周围形成完整的防护区域。为使施工材料精准抛填到指定位置,达到设计标准,将砂枕和袋装级配碎石盛放于网兜,护面块石制作成格宾网笼,尺寸均为1.5m×1.5m×0.5m,采取水上吊放、水下到位脱钩的施工方法。抛投作业时,按照自上游向下游抛投顺序,分砂枕、袋装级配碎石、护面块石三个工序,每个阶段抛填完成后,立即进行水下测量,控制抛填范围及抛填厚度符合设计要求后,再进行下道工序。

四、岸坡防护工程

本次岸坡防护工程的范围、厚度等参考类似工程经验确定,同时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1.防护型式比选

岸坡防护包括水上护坡和水下护脚。长江中下游常用的护坡型式有预制块护坡、干砌块石护坡、浆砌块石护坡及钢丝网石笼护坡等。由于预制块购置方便,外形美观、施工进度快,防护效果好等优点,推荐采用预制块护坡。护脚结构有抛石、混凝土铰链排、模袋混凝土、模袋砂等。混凝土铰链排整体性强,能有效抵御水流淘刷,护岸效果好,使用寿命长,但这种结构对河床岸坡平整度要求较高,且岸坡不宜陡于1 ∶2.5,岸坡较陡时易整体滑动。模袋混凝土、模袋砂是在模袋内充灌混凝土、水泥砂浆或砂,模袋混凝土适应河床变形能力差、易发生断裂,模袋砂能较好适应河床变形能力,但遇抛锚等情况容易损坏。抛石护脚是长江中下游普遍采用的一种护岸结构型式,由于取材容易、施工简单,与河床的适应能力好,被广泛采用。目前安徽省长江上的大桥岸坡防护工程均采取抛石护脚,运行情况良好。推荐采用抛石护脚。

2.防护范围确定

根据安徽省长江河道上大桥防护工程的实践,大桥上游岸坡防护长度可取主桥墩距岸边距离1~2倍,下游岸坡防护长度可取桥墩距岸边距离的2~4倍,当岸坡较缓且主桥墩离岸边较远时取小值,否则取大值。铜陵长江公路大桥主3 号桥墩距离岸边约250m,根据监测资料可知,左岸大桥上游200m 至其下游2100m 冲刷退移,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岸坡防护范围为桥轴线上游200m 至其下游500m。

3.岸坡防护方案

岸坡防护宽度遵循从滩顶(或堤顶)至近岸深槽,当深泓线距离岸边较近时,护至深泓部位当深泓线距离岸边较远时,护至1 ∶3~1 ∶4 缓坡处。

护坡与护脚以设计枯水位为分界线,设计枯水位利用相邻的大通站和芜湖站12月至次年2月多年水位的平均值,采用直线内插推算为3.23m。护坡由封顶、坡身、脚槽组成,护坡顶部至滩顶,脚槽高程依据设计枯水位确定,为便于施工,脚槽可高于设计枯水位0.5~1m。长江干流新护段抛石护脚厚度宜采用1.2~1.8m,自岸边向江中逐渐增厚,抛石前沿抛防冲备填石,一般15~25m3/m。结合工程段岸坡情况,确定水下抛石护脚均厚1.2m、抛宽80m。经复核,工程实施后岸坡稳定满足规范要求。

五、结语

铜陵长江公路大桥主3 号桥墩安全防护和岸坡防护工程于2015年建设完成。通过近年来监测分析,主3 号桥墩局部冲刷得到控制,左岸岸坡稳定,工程效果明显,可为长江干流类似大桥工程除险加固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铜陵河床护坡
水利工程中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
深水浅覆盖层倾斜岩面河床围堰设计及应用
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探究
河 床(外一首)
亲亲的鸟
生态护坡在城市道路边坡设计中的应用
其实冬天不可怕
缱绻的回眸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