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表演行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2020-01-18 20:14张哲扬
关键词:玩偶时装服装

张哲扬

(湖南师范大学 工程与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在《说苑》中引用墨子佚文道:“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1]由此可见,“衣食住行”在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被满足的前提下,会进一步提升为对美和艺术欣赏的高级需求,这一现象,在“衣”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尽管关于服装的起源学术界存在多种学说,从服装功能的角度,都将落实在满足基本需求和高级需求两个层面。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消费者对于服装的需求以及选择服装的途径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于服装的设计者、生产者和销售者而言,如何通过对服装的展示更加走近、贴近消费者,成为服装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正是基于对服装展示重要性的普遍认同,服装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被纳入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并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对服装展示历史的回顾、服装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以及现代服装市场运营模式变化的判断,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服装表演专门化人才培养的思路,为经济发展、文明进步提供更为有利的人才储备和保障。

一、西方服装表演历史的简要回顾

早在1391年,法国国王查理六世的王后伊莎贝拉赠送给英国国王理查德二世的王后安妮的新颖宫廷服装礼物,就是穿着在用木材、粘土制成的如真人般大小的人体模型上。[2]这应该是可考究的最早的服装展示案例,这种人体模型,在当时被称为“时装玩偶”(Fashion Doll)。时至今日,在服装卖场中随处可见的人体模型,都是起源于当时的时装玩偶。从十四世纪到十九世纪末期,时装玩偶风靡欧美时装市场,伦敦、纽约都承办过较大规模的玩偶时装展示活动。客观地说,作为一种静态的手段,玩偶时装表演在历史上曾经获得过极为绚烂的时装展示效果,而且随着玩偶制造成本的降低,时至今日,玩偶时装展示在服装表演领域依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服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艺术,而面对艺术,人类的语言往往面临着无法准确描述和表达的窘境,或者不得不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掩饰。语言对艺术的“无能为力”,在1846年无意中催生了服装表演历史上第一位真人模特:法国巴黎一家服饰店的工作人员沃斯在面对订货商时,觉得用语言无法准确介绍自己的作品,情急之下请店内的女职员玛丽·威意娜披上披巾,现场向客人展示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3]1858年沃斯与其瑞典合伙人奥斯·鲍勃格在巴黎开办了一家高级女装店并继续使用真人模特进行服装展示,从而成为了服装表演业公认的开山鼻祖。

从时装玩偶到真人模特,是将服装的展示由静态推向动态的一次进步,然而某个时装店狭小空间的真人模特展示,在流动性方面存在的不足限制了其影响力的发挥。沃斯创建了服装沙龙马车,以流动商店的形式将服装展示和文艺演出结合在一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时装店真人模特服装展示的不足。

可以说,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无论是时装玩偶还是真人模特承载的服装展示,其主要作用还是服务于商业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向更多的受众推介服装产品。

服装展示从商业行为向艺术表演的首次升华,出现在1900年:在巴黎时装协会主席帕坎夫人举办的大型时装展览会上,专用的时装表演舞台首次亮相。[4]在随后的十余年时间内,基于舞台表演的服装展示在形式和规模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14年,现代T型台的雏形出现在美国芝加哥服装生产商协会主办的时装表演盛会之上。自此,服装表演以为服装产品推销做广告的商业意味不断淡化,逐步演变为和音乐、电影等相类似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二、服装表演在我国的出现及发展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中包含了璀璨的服装艺术。但由于中西文化观念之间的差异,与西方创建的“服装表演”完全相同的服装展示形式,在我国古代鲜有文字记载或流传,这或许也与投入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数量稀少不无关联。在《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中有记载:“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5]这段描述,大致可以推测早在春秋战国期间,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服装表演或者通过服装展示人体美的艺术雏形。

严格意义上的服装表演在我国出现于二十世纪30年代,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时装表演系美亚丝绸厂总经理蔡声汉为庆祝建厂10周年在上海举办。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80年才由上海市服装公司创建了首支专业时装表演队,1991年成立了中国服装艺术表演团。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我国的服装表演跨越了商业化气息相对浓厚的玩偶时装、时装店真人模特等阶段,直接步入以时装舞台表演为代表的、更强调时装表演的艺术性的阶段。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我国服装表演行业出现时间较晚,缺乏相应的历史沉淀,因此,无论是在服装表演的功能定位理解如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上,还是在服装表演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上,都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

三、我国服装表演人才培养的现状

模特,是服装表演行业的核心组成要素,服装表演人才的培养也主要是围绕模特的培养来展开。在西方国家,模特的培养已经形成了以专业化模特经纪公司为主体的商业模式,模特的挖掘、培养以及推介,都依托公司进行。我国的服装表演行业起步晚,商业化运作模式基础相对单薄,在服装表演人才培养方面,则是主要通过高等教育的方式开展。

1989年,原苏州丝绸工学院首次开设三年制大专服装表演专业,随着时装表演行业的迅速发展与繁荣,有研究者统计表明,2020年我国共有100余所高校开设了服装表演专业。[6]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分析,我国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开设,旨在培养高素质的服装表演人才;从能力结构看,我国服装表演专业人才应兼具时装表演、形象设计以及服装设计与管理能力,毕业后既可以从事模特、表演策划,也可以从事形象设计以及服装设计、管理等相关工作。有研究者把我国服装表演专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酝酿、起步、兴盛和发展四个阶段,并认为二十一世纪以来服装纺织业及时尚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壮大,极大地刺激了市场对于服装表演类人才的需求,是我国服装表演专业得以兴盛的推动力,而人们日益提高的对服装艺术“美”的追求,则是服装表演专业进一步发展的源泉。在短短30年时间内,我国服装表演人才的培养,依托各有关高校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培养体系,为服装表演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四、我国服装表演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30年来我国服装表演人才的培养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但科技的进步、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服装表演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服装表演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服装表演人才的学科定位模糊

目前最为常见的服装表演过程,基本上是由模特穿上设计师设计的服装及饰品,以特定的步伐和节奏在T型台上走动,通过动作和造型来展示服装。在一次完整的服装表演中,牵涉到多环节、多元素:服装的设计与制作、T型台的搭建、舞美设计、配乐、模特展示等等。因此,即使仅以舞台时装表演为考量对象,服装表演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并且包含了大量的科技元素。为服装表演行业培养专门化人才,首先面临的将是学科定位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服装表演专业开设在艺术、设计等不同学院中,但从学科门类的归属看,如果针对的是模特培养,则以表演能力培养为侧重点,属于艺术类;如果针对的是服装、舞台、舞美设计,则属于工程学科;如果面向的是服装表演过程的组织,则偏向管理学科。很显然,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是无法在如此大的学科跨度下实现一专多能的,结合毕业生市场需求与走向明确专业学科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是服装表演专业开设高校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

(二)对服装表演市场发展趋势的研判不足

与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相比较,服装表演专业是我国所特有的高校专业,创办时间短,缺乏足够的历史沉淀。与此同时,从前述的行业发展历史看,服装表演历经了由商业化行为向艺术表演形式演变的过程。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服装表演依然需要兼顾商业性和艺术性目标,既服务于服装的推销与推广、品牌的打造和推介,又需要给消费者带来艺术的享受。

如果将服装表演市场大致划分为走秀市场、广告代言和平面杂志拍摄市场、综艺类活动市场三个主要类别,高校服装表演专业毕业生在这三大市场上曝光的频率是难以与“职业模特”相提并论的。与模特经纪公司签约的职业模特,或许有部分毕业于高校服装表演专业,但只有在通过模特经纪公司的包装与运作,才能更好地进入服装表演市场的事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服装表演人才培养有待加强的方向。

服装表演是一个受市场需求牵引极为明显的专业,开设有服装表演专业的高校,有必要对服装表演细分市场变化的趋势进行及时的研判。例如,近年来走秀市场呈现出一定的萎缩趋势,2017 秋冬季巴黎时装周日程压缩、纽约时装周出现品牌不断退出的现象,这究竟是临时性的偶然,还是走秀市场整体走向低迷的标志?不同市场对模特质量、数量需求的变化究竟如何?对这些变化的科学判断,将有助于高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策略,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科技进步对服装表演行业的冲击

我国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开设的课程中,大多包括了诸如台步基础、形体训练、舞蹈、音乐、化妆、摄影、台词、发型、舞台表演、T台表演、时装表演、编导策划等课程。北京服装学院开设了服装表演系列课程、职业模特社交礼仪、大赛指导、音频制作与视频制作、音乐赏析、舞台环境艺术、服装表演编导策划、整体造型设计等课程。大同小异的课程体系中都隐含着一个核心指向,即“舞台时装表演”。

值得注意的是,舞台时装表演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无论多大规模的舞台时装表演,能够到现场观摩的消费者人数有限,而且能够在现场感受到最佳效果的位置同样极为有限。在电视作为主流传播媒介的时代,一个舞台时装表演及成功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参演模特的数量、展示服装的数量、现场观众的数量,更取决于其收视率的高低。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影响到对舞台时装表演是否成功的评判的同时,对舞台时装表演市场也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舞台时装表演作为服装艺术欣赏最佳形式的地位或许暂时无可替代,但作为服装展示与推广的渠道,则受到制作成本更为低廉的平面拍摄服装展示的挑战。电商平台的日益普及,网络传播方式的日益丰富和拓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渠道了解、筛选和购买心仪的服装。如果高校服装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仍然聚焦舞台时装表演,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难免会出现人才供给供过于求的现象,不利于专业的持续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服装表演市场带来的改变,再次体现了科技进步对人才培养体系可能造成的影响。继互联网技术之后,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也逐步由理论研究向应用技术转化和推广。这些技术对各行业的不断渗透,极有可能导致部分传统产业、人才市场的颠覆。外形完美的机器人代替真人模特活跃在时装表演舞台上的时代如果来临,高校目前针对时装表演模特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受到冲击。

五、关于服装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历史上服装表演的产生,无疑是实用性需求推动的结果,换言之,实用性是根植于服装表演行业内部的本质属性。服装表演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存在的时间较短,其发展的趋势、前景仍然需要细致的推敲与探索。如果高校服装表演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为了培养艺术类人才,那么,对于服装表演的艺术内涵需要进一步的深度挖掘,并且通过对音乐、舞蹈、影视、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门类的对比,研究、探索出服装表演艺术发展的道路。如果高校服装表演人才的培养,是出于实用性目的,则需要对服装表演市场演变的规律进行深入探讨,根据市场实际需求的变化,随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

(二)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新兴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其课程体系的调整。服装表演专业创建的历史短,国际上又几乎没有同类型的参照。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科跨度大,通过高等教育本科或者专科阶段的教育培养服装表演通才显然不现实。根据我国高等教育阶段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高校在设置服装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时,有必要明确人才培养在艺术性、实用性方面的定位侧重,对于侧重艺术性的专业人才,课程设置方面应着重提升其以舞台呈现力为代表的动态展示艺术素养与能力,而对于偏重实用性的专业人才,则需要充分考虑到科技进步对服装销售市场的影响,在全面夯实学生艺术基本修养的基础上,着重关注以平面设计与造型为代表的表现能力。

总而言之,高校要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服装表演行业自身变化与发展的规律,准确设定并适时调整服装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为实现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奠定基础,更好地完成高等学校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任务。

(责任编辑 黄 芳)

猜你喜欢
玩偶时装服装
让人心碎的服装
杨亚州“玩偶”六十载
动一动,手指玩偶
当当心爱的玩偶不见了
时装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放肆玩酷街头时装客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时装问答
时装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