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从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切入

2020-01-18 02:21蔡国香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有情思维数学

蔡国香

摘  要:数学表达有着自身的独特性,这就是严谨、缜密、有逻辑,等等。数学表达与数学倾听、数学交流、数学思考、数学探究是密不可分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寻找关键词、明确发力点、提供工具包、积极地评价等手段方法,有效支持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表达;表达切入

表达,是现代公民十分重要的素养;数学表达,更是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数学表达,主要有两层内涵:其一是表达现实问题,其二是表达自我思维。表达现实问题,是一种外在表达,而表达思维则是一种内在表达。数学表达有着自身的独特性,这就是严谨、缜密、有逻辑,等等。数学表达与数学倾听、数学交流、数学思考、数学探究是密不可分的。从数学表达切入,能有效地支持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寻找关键词:让学生的数学表达“言之有物”

数学教学,应当怎样进行表达?笔者认为,首先要给学生提供表达的话题,让学生逐步学会表达。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的数学表达往往模模糊糊、不知所云。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数学表达缺乏一定的支撑。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关键词,进而让学生的表达“言之有物”。换言之,数学表达首先要解决的是“表达什么”的问题,其次才是“怎样表达”的问题。

教学中,笔者常常将学生的数学表达分为这样几个阶段,赋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时空,让学生的表达从肤浅走向深刻、从感性走向理性。一是让学生表达在新知学习前,二是让学生表达在新知建构中,三是让学生表达在反刍内化时,四是让学生表达在演绎实践后。通过不同阶段的表达,丰富学生的表达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引领。比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学前,笔者首先让学生抓住“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两个关键词表达“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区别”,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在引导学生进行验证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同时”“相同”等关键词,模仿“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表达。有了这样的清晰表达,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对于不同形式的比(如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混合比)的化简过程进行表达。将表达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就能活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学生的数学想象。

数学表达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识。根据学生的数学表达,教师就可以把握学生的具体学情,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外化,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外在表征,抓住了学生的数学表达,就能将学生的思维、想象调动、激活起来。

■二、明确发力点:让学生的数学表达“言之有序”

“数学地表达”是数学表达的内核。换言之,学生的数学表达富有数学味,要能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探究。在数学表达中,教师要明确发力点,让学生的数学表达“言之有序”“言之有向”,这是一个“怎样表达”的问题。在数学表达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应用数学语言,而且给学生提供表达范式,规范学生表达;要营造表达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要创设情境,驱动学生表达。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述”,可以引导学生“转述”,可以引导学生“补充”,等等。要让学生的数学表达富有逻辑性、层次性。比如教学“平移和旋转”(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平移”,学生的表达非常丰富,但都停留在日常表达的层面,如“小船是向左平移的”“小船平移了5格”,等等。在这样的一种表达里,没有将平移的关键要素融入其中。为此,笔者让学生围绕“平移的方向”“平移的距离”这两个方面进行表达,并且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数学表达,即“什么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不仅如此,我们还让学生表达清楚了“为什么是这样平移”,说清楚平移的根据。从“怎样平移”到“为什么这样平移”,学生的数学表达逐渐有序、有向、有理。通过这样的规范,让学生掌握表达的要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当给出“表达的内容”,更要引导“表达的方法”,让学生拥有明确的、清晰的表达方向。

数学语言是学生数学理解、数学交流的载体、工具。只有让学生在数学表达中说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等问题,学生的数学表达才能真正催生他们的数学思考。作为教师,要抓住学生数学表达的内核,形成学生数学表达的发力点。如此,学生的数学表达才会如同呼吸一样自然。

■三、提供工具包:让学生的数学表达“言之有常”

所谓“言之有常”,就是要让学生的数学表达形成一种习惯。从学生的数学表达维度来看,学生的数学表达主要可以分为自我阐释、汇报交流、讨论质疑等几个维度。在学生的数学表达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达包,突出表达的对象、表达的方式,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表达,让学生的表达走向自觉、走向自為、走向有常。

学生的数学表达,可以是对自我的表达,可以是对他人的表达;可以是内部思想的表达,可以是传达信息的表达,等等。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操作性的教具、学具,可以设置一些表达的任务,等等。比如江苏省著名的特级教师张齐华执教“图形中的秘密”一课时,用环环相扣的任务,驱动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探究、数学表达。任务一:张老师首先出示了一个打破了的三角形玻璃,如果让你带上其中的一块玻璃,去配玻璃,你会带上哪一块呢?为什么?任务二:这里有一个长方形,你能按照要求将这个长方形分成两块,通过其中的一块能还原出长方形吗?你能按照要求将这个长方形分成两块,通过这两块都能还原成长方形吗?任务三:这里有一个圆形,如果只带上一小块就能还原出原来的圆,你能画出这样的一小块吗?三个任务,层层递进,能催生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以环环相扣的任务等驱动学生表达,让表达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成为学生内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在学生的数学表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倾听,将其他学生的表达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思维、想象。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表达才能成为一种分享、一种共享。良好的数学表达离不开学生的倾听,也离不开学生的反思、质疑。只有通过倾听、反思、质疑,学生的数学表达才能成为一种动力引擎,驱动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

■四、积极的评价:让学生的数学表达“言之有情”

学生积极的数学表达,离不开积极的评价。无论这种评价是来自教师,还是来自于学生。通过评价,让学生的数学表达“言之有情”。积极的评价,会让学生的肢体语言表达配合数学语言表达,从而形成一种“有情的表达”状态。不仅如此,严谨、简约、富有逻辑性的数学表达,还能够“以智怡情”。以智怡情,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数学学科的内在魅力。同时,通过学生有情的表达,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感染力、说服力。

比如教学“圆的认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其中涉及的概念非常多,如何让学生的数学表达精确化?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肢体动作、演示操作、画图等来协助语言表达。这样,学生的数学表达更生动、更深刻。比如对于“半径”这样一个概念,有学生为了凸显概念的本质内涵,在黑板上扮演,分别连接圆心和圆外任意一点、圆心和圆内任意一点、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有学生通过倾听,将前后学生的数学表达连缀起来,形成了一个三段论:因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又因为圆上有无数个点,所以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等等。这样的表达,确证和表征着学生思维力的提升。教学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善于倾听、接纳别人的意见、观点,对之进行反思、反省、批判。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公式。通过积极的数学评价,让学生的数学表达“言之有情”,从而营造理性的、良好的数学表达氛围。

数学表达,不仅要关注数学知识、技能,还要关注数学的思想、方法,更要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数学表达不能忽略内容的深度,也不能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只有通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常”“言之有情”等方面入手,才能唤醒学生表达欲望,激发学生表达热情,丰富学生表达体验,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有情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浙”里有情,“宁”有大爱
愿你2020有情有钱没病没灾不后悔
落红有情
笔,是有情的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