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英语言差异的表征及其文化溯源

2020-01-19 00:23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汉语差异思维

罗 燕

(四川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引言

汉英这两种语言分属的语系不同,分别为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因它们的产生、发展以及变化的地理、环境与背景有明显不同,所以在语言表征上,各个层面的差异都比较大。差异的存在就不利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汉语,同时也会阻碍那些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思维方式将语言作为主要载体,并且语言也是思维方式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而思维方式的主体所处的文化背景、地理、历史时期等又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反过来对语言表达形式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语言结构以及文字的不同就是其具体体现。

一、汉英语言差异的表征

(一)在本族文化环境中和外国文化环境中的文化内涵有差异

例如:对比英语中的“politics”和汉语中的“政治”,结果发现两者之间的文化内涵相差很大。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道德、国家当前的主要任务、祖国的前途等都是与“政治”有关的概念;“politics”在英语文化中是指一种职业、策略、手腕等,在卑劣和邪恶中做程度选择的艺术等。与英语的概念不同,“politics”在汉语中的焦点在于集体利益,而英语中的重点则是个人成功。在两种文化环境中,这两个概念也有不同的对应词:“politics”对应的词是“business”“medicine”或“law”,“政治”对应的是“经济”或“业务”。“政治”与“politics”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质量上,而不在于文化载荷的数量。再比如唯心主义idealism,贬义:对客观事物事实的忽视;中性:一种强调观念不切实际的臆想之重要性的哲学思想。龙dragon,褒义:吉祥或王权的象征;贬义:守护宝藏的巨兽[1]。

(二)词汇方面的差异

1.文字

文字的产生是在语言的口头表达形式之后,瞬时性是口头表达的特点,正是因为其表达信息得不到完全保留,所以语言才被人类赋予了形式化表达,由此才产生了文字。汉字造字是以表形、表义、表音为主要特点,汉字的象形文字是二维的,最大程度地利用平面介质的维度。在汉语中,意义关键就在于从单个文字,一直到词汇、句子,最后再扩展至篇章。与汉语对比发现,英语是字母文字,而且单词又是一维的,所以一旦将26个字母拆开,意义就不存在了,只能从开头到结尾将单词中的所有字母都读一遍才能对整个单词的意思有所了解。字母文字也有些词采用了类似的构词方法,但是英语更多时候表达一个新事物时更趋向于去打造一个新词,而不是去利用音形义组合。

2.词汇

词汇应用是汉英语言词汇差异的主要表现。相比较而言,在英语中经常使用抽象名词,比汉语中应用的要多。英语中用以表示动作或特征的名词不计其数,也就是指名词化的动词及形容词,例如,conceptualization、wisdom、modification等,一般在英语中会广泛地应用这样形成的抽象化名词,甚至使用抽象名词已成为英语中比较规范和正式的文章行文的一大特征。然而,汉语中却很少有这样的情况。在形式上,汉语中的抽象名词与形容词动词的使用并不多,更多的是体现于不同的理解方面,由交流者的表达意图和语境这两个方面来决定。以“正确”这个词为例,以下两种表达:“他是正确的”和“正确是相对的”,它们是两种词性,分别是形容词和抽象名词,英语中“correct”和形容词名词化的“correctness”的区分并没有被涵盖在内。差异体现在词汇的层面上,与汉英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也有很大关系[2]。

(三)在句型系统和句式结构上的差异

从句式方面来看,汉语和英语的句式结构与句型系统是各不相同的。英语通常会体现出“焦点视”的构句心理,表达中使用形式的、带有一定语法框架的表达方式。先主后次、头短尾长的线形序列是英语句子的主要语序特点,同时还配合着更多的句法规则。相反,汉语的构句心理属于“散点视”,按照先次后主、头大尾小排列句序,逻辑思维秩序就得到了体现。

此外,两者的不同之处还体现在文章结构以及叙事方式这两个方面。美国学者卡普兰对英汉语言曾做过研究,研究中还分析了汉语学习者写的英语文章,他认为人的思维模式可以通过写文章得到反映。他在经过调查研究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直线型”是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趋势,指的是主题直接切入,先写出要点,再对其分层地展开论述,逐步地去添加修饰语和其他次要的内容,所以在英语文章中会有很多复合句,还有从句套从句的句子,是比较复杂的。但是中国人的习惯通常是从侧面先说明情况,再进入到主题做出具体的阐述,最后将话语的中心意思点出来,得出一个最终结论,“螺旋型”结构是篇章发展所呈现出的特点,这与汉民族追求含蓄、为人谦虚有很大关系。

(四)句法结构的差异

1.静态与动态

由于英语是一种静态性语言结构,经常由同源名词或其他词类来表达动作意义,动态表达是汉语的主要倾向,直接用动词将动作的意义表达出来,高频率地使用动词。动词在汉语中使用得很多,英语刚好与之相反,是尽量少用动词。原因就在于造句功能方面,英语动词比汉语少得多。英语的动词受主谓关系影响,会受到一定限制,在一个主谓关系中,主动词只可以有一个,所以动词在这种限制下致使动词名词化,也就是从动态变为了静态,动词的意义得到保留的情况下使句子更加客观、精练。我们在英译汉时遇到变静为动的情况比较多。例如:I am afraid I can’t teach you swimming. I think my little brother is a better teacher than I.这句话可以译为:恐怕我教不了你游泳,我想我弟弟比我教得好。如果将例句中的teacher直译为老师,那么就无法适应汉语习惯以及原文的意思,所以要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将其转译为动词即可[3]。

2.形合和意合

英语作为一种形态语言,主要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手段及形态变化来实现词语和句子的思想表达及结构关系。借助于连词、介词或关系词来完成句子成分之间的连接,语言逻辑很强,同时还重点强调各成分间的关系,比如从属、平行、对比关系等,该结构是重形合的。汉语表达思想的方式所采取的是以思维直接外化于语言,所以它是一种非形态语言,词和句的逻辑关系是依赖于贯通本身语义和语境来体现的,成分间没有太多的辅助词,更不会刻意地体现各部分之间的所属关系,合理性的语义搭配对其语义信息的准确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这就是重意合的结构。

3.树形与竹形

在英语中,对各种语法关系的表达可以利用很多形态变化去实现,同时还伴有十六种时态变化,再加上连接词的种类多,还有从句,所以句子结构比较复杂。英语句子框架结构是主、谓、宾结构,句子在逐渐扩展中其基点就是基础结构,并且附加次要结构,这样就构成了葡萄树状结构,葡萄挂在了短短的主干上。对比而言,汉语在形态上未产生变化,主要是运用语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动作的先后顺序和语序之间是相互对称的。事实上,要先表达先发生的,后提及后发生的,线性横向排列式结构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利用线性句法单位对某一意义或意群逐步展开叙述,做到层层推进。

(五)汉英语篇的衔接差异

从段与段、句与句的衔接方面来看,汉语和英语都在使用不同的手段及方法。正如以上讨论的那样,英语是一种重形合的语言,语法上比较严密。在篇章中这一点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指的是通常各个句子、语段或段落是由and,but,therefore,as,if这些功能词以及某些特定短语、分句等连接起来的,与此同时这些功能词有不同的意念及功能。各个分句在主从复合句中是主次分明的存在,从属分句由主从连接词进行引导。并列句中主要是利用并列连接词或逗号、分号来连接并列的分句。汉语与英语不同,重意合是其重点。因此,有时无须区分句子或分句之间的主从关系,只要根据意义将它们并列在一起就可以,连接短语或功能词使用的不多[4]。

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性

(一)词汇

在语言的所有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密切,一个民族使用的文字特点能够充分体现出该民族的性格以及思维特点。重综合、重整体、重含蓄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主要思维特征,这一点完全体现在中国人的文字形态上。与中国的建筑一样,平衡对称也是中国汉字所追求的美感,使和谐之美体现在每个字上,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就此得到了充分展示。对比分析西方文化发现,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非常地重视自我。由此可见,西方是个人主义的社会,孕育个人主义的文化也是必然的,强调生而平等、自由、独立,生而就具有存在价值,尊严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在英语语言中,这一切均可以得到反映,表现出有意义的只有大写的“I”,其他英语字母都没有意义。每个字母都是一个个体,是独立存在的,采用不同方式将这些字母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单词,这样才是具有意义的。

(二)思维方式

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对于具体思维和直觉非常注重,他们是综合分析思维,形成一种思维定式。然而,这种思维不重视论证考量逻辑形式。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侧重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重理思维的定式,着重强调以实证为依据的形式论证。在语言表达方面,这些均得到充分反映,比如,在上述分析中我们所讨论的词汇问题,形容词、动词等具体性的词多用于汉语中,而英语在表达相同内容时更加倾向于使用抽象名词。汉语文章在句法与篇章方面的衔接主要利用的是意合方法,重点是强调归纳。因此,中国的文人墨客崇尚的写作理念一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得意而妄言”等思想,由此也成为中国人的思想表述风格。运用形合的手段衔接句法与篇章是英语文章的要求,在篇章上展现出演绎推理的思维。

(三)风俗习惯

以下两种问候语:“How are you?”“How are things going with you?”是英语中用的最多的问候语,多被当作见面时的寒暄语,实质上不是真要问别人的情况。因此,回答时多用以下问候语来打招呼:去哪呀?忙什么呢?吃饭了吗?(熟人之间用的比较多)过得怎样?还好吗?(用于不经常见面,甚至久别的朋友、熟人之间)。在打招呼时,英美人会说:“Hi, Ann.How are you doing? You look nice. You have lost weight.”对英美人来说,“You look nice”(你看上去很好)和“You have lost weight”(你瘦了)是出于礼貌而说的恭维语。但是中国人则不同,他们的前句是招呼语,而后句则不尽然。因存在这一差异,使得西方人认为中国人说的话既啰唆又很难理解,导致很多简单的事情变得很烦琐,是不礼貌的行为;中国人同样也不认可西方人的说话方式,认为西方人不礼貌,说话太直接。

(四)重个体与重群体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哲学始终是以人为中心。对人的首要性的强调不仅仅体现于孔子的“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也有所体现。由于受到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从古至今汉民族都注重的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群体文化一向是中国所主张的人文精神,所以集体观念、推崇社会人格便由此引发,对个人主义和个体人格持有反对态度。在中国人的说话和文章中还体现出含蓄,总是要做一些铺垫,从外围问题入手,最后才能切入主题,以这样的方式以示谦虚、儒雅,做事情留有一定余地。中国人普遍有较强的主体意识,而西方民族则是将自然界放置在人的对立面,所以自然界就成了人们要征服和改造的重点对象。西方人认为人是主宰世界的万物灵长,人生来就要认识自然、统治自然,个人价值的体现就是要凌驾于整体之上。客体意识得到西方人的更多关注,指向外界是他们的思维目标,对外部世界对人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此外,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将重点放在国家以及皇权的权威上;而现代社会将集体主义作为当前的重点来强调,在这一情况下,个人的作用、地位等就在不断地被弱化。将思维和文化的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可以得出结论:用人的词做主语是汉语惯用的方式,用非生物的词做主语则是英语的用法。在语篇结构中,往往将第一人称复数作为叙述视角。

结束语

文章主要对比分析了汉英两种语言的表征层面差异,其中主要包括文字、词语、句型和谋篇布局等,对比发现,这些差异已经在各民族的文化中深深地扎根,其证据和根源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都是可以找到的。如果这两种语言的学习者对二语的差异有充分的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文字、词语、句型和篇章这几个方面,理清不同的思维方式及文化对我们工作和生活产生的影响及指导作用,那么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在跨文化交际、英汉互译以及外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的探究、词汇联想意义的理解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汉语差异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学汉语
思维跳跳糖
相似与差异
思维跳跳糖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