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彝族毕摩文化的价值与作用

2020-01-19 08:46丁木乃
红河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彝族民族文化

丁木乃

(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成都 61004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先民用自己独创的文字书写了卷帙浩繁的经典,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毕摩文化是彝族的精神家园,是彝族古老文化的历史记忆,是彝族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分布在西南彝族历史与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农村的兴衰治乱是一个国家稳定与否的基石和标志,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2]190毕摩文化在彝族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在彝族伦理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方面,充分发挥着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的积极作用。传承发展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彝族毕摩文化活力,培育文明乡风,加强毕摩文化队伍建设,为彝族乡村振兴服务。

一 挖掘彝族毕摩文化的当代价值

当今社会,毕摩文化表现出了新价值和新作用。毕摩,是彝语音译,“毕”是诵经之意,“摩”是对有知识的长老的尊称。毕摩是彝族社会中的祭司,父子相传,世代为毕摩,一般都是由男性世袭继承,个别也有拜师授业的。毕摩原由“兹莫”担任。后来由“诺伙”担任,然后由“曲伙”担任。如今凉山还在传承的著名毕摩世家有:阿尔、的惹、吉克、曲比、沙马、依伙等家支,这些家支都是传承历史久远的世袭毕摩家支。后来,有一些非世袭毕摩家支也学习并传承毕摩文化。毕摩家支拥有严格的传承制度、优良家风、传统美德和严格的家教。

毕摩法器主要有法帽、法铃、法扇、经书、神图、签筒、法网、鹰爪、野猪牙项圈以及仪式上临时做的神枝、鬼板、泥偶、草偶等。毕摩主持盟誓、祭祖送灵、招魂、咒鬼、驱邪、治病等仪式上,须借助经典,才能完成各种复杂的仪式。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经典,仪式无法进行。仪式随着毕摩念诵经典而开始,仪式也随毕摩诵完经典而结束。仪式的特点是念诵经典,无论毕摩做何种仪式,都要唱诵经典。毕摩担任着“兴祭奠,造文字,立典章,设科律”的职责,同时肩负着调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职责,在彝族社会中家喻户晓,有着德高望重的地位,是彝族的精神领袖。

毕摩文化,是彝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活化石,是彝族文化的灵魂和社会的精神给养,是中华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先后整理出版了《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中国彝文典籍译丛》《彝文典籍集成》等经典,对社会反响极大。《彝族毕摩经典译注》(106卷)是一套了解、研究彝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对毕摩经典文化的首次大盘点和大展示,对传承和开发彝族宝贵的文化资源,推动各民族文化抢救、保护工作,促进彝族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中国彝文典籍译丛》(10辑),系统收录了彝族人民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独特文明成果,是彝族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巨作,对研究彝族古籍,特别是研究彝族毕摩经典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和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彝文典籍集成》共160辑,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超大型彝文古籍出版图书,是一部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式的彝学大典。

毕摩文化内容丰富,有着独特的宗教思想、哲学思想、教育伦理、民族禁忌、文学艺术、风俗礼仪、医药卫生等内容,对彝族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研究彝族的特殊发展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资料价值和意义,其厚重的文化内涵、特殊的文化魅力必将彰显其民族精神价值。毕摩经典由一代代毕摩传承了几千年,是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规范着人们的生活秩序,具有重要的治理思想,对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挖掘毕摩文化的当代价值,将有力地助推彝族乡村振兴。

二 彝族毕摩文化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3]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和研究毕摩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彝族文化,而且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联结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和睦相处、促进社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维护彝族乡村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彝族毕摩文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往往能够约束人们不良行为,规范人们的伦理道德,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

第一,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毕摩文化较多表现为传承尊老爱幼,明辨是非,颂扬先辈业绩,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使人们在情感心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形成共同尊崇的礼仪习俗,并代代相传,既在主观上帮助人们维持心理平衡,并进行社会教化,又在客观上为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第二,毕摩文化是人们的历史记忆和思想准则。毕摩为逝者超度亡灵所唱诵的经典,认为亡灵滞留在世间,对子孙后代不利,会影响到世人正常的生产生活,所以彝族民间举行一年一度的“尼木措毕”仪式,将祖先亡灵,通过毕摩的诵经超度,并为亡魂教路,亡魂经过一山又一沟,走过一村又一寨,前往祖界与历代祖先相聚。在送亡魂时,让逝者赶着羊牲、猪牲等去祖界继续生活。从表面上看,好像对死者的关心与依依不舍,以及教路使亡灵前往祖界,与世代祖先生活。实际上,是世人对自身的考虑,如毕摩在为亡灵超度完时,还要为活人一一招魂,从此阴阳相隔,亡魂不会再来影响世人的生活。通过毕摩唱诵指路经,将亡魂送走,不影响世人的生活,这样往往能够起到维护社会和谐的作用。毕摩送走亡魂的同时,世人祭祖,并供奉祖先,生者对祖先加以虔诚崇拜,尊老孝亲的思想观念,对约束人们不良行为有着积极作用。

第三,毕摩文化是不断传承发展下来的文化精华,对彝族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毕摩经典与仪式相互结合,使彝族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维持着彝族社会的和平与稳定。毕摩文化有惩恶扬善的思想,人在世时行善积德者,死后亡魂可归祖。而生前行恶者,通过地府进地狱受苦受难,永不得超生。这对生前行善者是一种安慰,而对行恶者无疑起到了震慑的作用,从而对维护彝族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彝族认为,世人自有世人世界,鬼神亦有鬼神世界,通过毕摩唱诵经文,将送亡魂归祖界与祖先相聚,保佑子孙后代平安无事,在思想上构建了人神鬼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第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毕摩文化中有劝慰人们应坦然面对死亡,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还认为今生与前世有着因果关系,表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这种传统思想对善者无疑是一种劝慰,而对恶者则具有震慑作用,因而对调节人与人的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彝族毕摩文化对保护彝族乡村生态环境,对提倡、维护、建设、构建彝族乡村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毕摩吟诵经典,通过结合一系列的仪式构建了一个人神鬼相安无事且平衡的秩序,最终达到和谐的社会。

(二)社会道德教育的作用

毕摩文化反映了民族历史、生产生活、思想情感、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彝族毕摩文化具有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作用以及伦理教育的功能。

第一,毕摩文化是彝族人民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彝族毕摩文化中不仅包含着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而且包含着如何处理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原则。毕摩文化中告诫人们,为人诚信厚道,行善积德,祖灵则会保佑人,行善莫作恶,善恶终有报。

第二,毕摩文化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直接的规范作用。如彝族《接母舅》唱述有娘亲就有舅,人烟繁衍莫忘舅,悲哀之时接舅来,舅舅到来叙根芽;房子牢固靠地基,人之发展靠舅亲。表达了父母去世时,儿女请舅家人前来参加丧葬仪式,晚辈对舅家的尊重,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第三,毕摩文化是不断传承发展而来的,发挥着独特的教育作用。毕摩文化中有关社会生产生活禁忌等内容,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在古今彝族社会中,毕摩文化依然扮演着规范行为的角色,仍然教育着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遵纪守法和伦理规范教育等方面,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毕摩文化与乡村社会治理积极互动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转型期的问题多发、矛盾增加、风险积累。因而关注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创新社会治理,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已成为转型社会的重要议题。当代彝族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毕摩越来越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发挥着其特有的作用和影响力。

探究彝族毕摩文化与乡村振兴的积极互动,有助于彝族乡村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环境的美化以及治安状况的改善。彝族毕摩能够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我们应认真分析彝族毕摩文化,积极发掘积极因素,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弘扬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们精神品位,维护社会道德准则,为彝族乡村社会治理服务。毕摩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内涵、璀璨的思想光芒,从毕摩文化中汲取社会治理的智慧,助力彝族乡村振兴。

三 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文化也是乡村的根脉,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乡村强。乡村文化兴盛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2]173彝族毕摩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真实写照。彝族毕摩文化是经过历史沉淀、实践经验而传承下来的,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彝族文化中的精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毕摩文化已深深地融入到彝族文化的血液中,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反映了彝族世界观、伦理观和价值观,具有独特的经久不衰的魅力,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积极的影响。同时,它对塑造人们的灵魂、启迪人们的思想、鼓舞人们的斗志和增强人们的伦理道德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离不开民族文化,从民族文化中汲取智慧,植根于民族文化,兼容并蓄,凝聚共识,有效助推彝族乡村振兴。毕摩文化,穿越时空,历史弥新。在现代彝族社会发展的语境中,毕摩文化越来越被关注和探讨。不可否认的是,毕摩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治理思想,对建立彝族乡村和谐、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有着积极作用。毕摩文化在当今彝族日常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中有深刻的影响,对调节人际关系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及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们继承彝族传统文化精华,挖掘毕摩文化智慧,激发毕摩文化内在活力,为彝族乡村振兴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

猜你喜欢
彝族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