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垃圾分类撤桶并点的“邻避效应”基于南京市玄武区垃圾分类收集点建设困局的调查分析

2020-01-19 15:07鲁斌山李烨
中华建设 2020年10期
关键词:南京市效应居民

鲁斌山 李烨

近年来,由于垃圾填埋趋于饱和,垃圾围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频发,垃圾分类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做好垃圾分类能够减少垃圾总量、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再生资源利用。为此,我国正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到2020年底全国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到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江苏省南京市是2020年率先开展垃圾分类的46个重点城市之一,目前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正以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多部门协作、全民参与的方式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由政府主导的分类收运体系建设,分类处置项目建设已初步成形,但需要全民参与的垃圾分类投放环节一直进展不佳。为此,结合成功国家、地区经验,南京市在垃圾分类投放端开展了小区垃圾分类撤桶并点、垃圾分类收集点建设等工作。由于改变了居民垃圾投放习惯,加之担心影响小区整体环境,工作开展难度不小。因此,本文将阐述居民抵制垃圾分类收集点建设的根本原因——“邻避效应”,分析解决之道,为全国其他城市的小区垃圾分类推进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一、文献综述

1.邻避效应

“邻避效应”指居民或所在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对身体健康、 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不利后果,而采取的强烈、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

2.迎臂效应

“迎臂效应”与“邻避效应”相反,就是居民张开双臂欢迎某种设施到来的意思。垃圾分类收集点的“迎臂效应”是指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认知重构,充分了解其作用与意义后,同意在离家较近的地方,或可能影响自家居住环境下进行建设的一种状态。

3.垃圾分类收集点建设陷入“邻避效应”死循环

“上马——抗议——搁浅”这样的“三步曲”会出现在不少项目中,例如信号发射塔、垃圾焚烧厂等。南京市玄武区9个垃圾分类先行先试小区中,中海玄武公馆小区就出现居民抵制垃圾分类收集点建设,项目被迫搁浅的情况。

二、“邻避效应”原因分析

1.案例背景:中海玄武公馆

中海玄武公馆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铁北新城板块,属新建园林式小区,入住户数近千户。

2020年4月,南京市玄武区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属地红山街道联合多次上门宣传开展居民议事会后,仍有部分居民不支持垃圾分类撤桶并点工作,带头阻挠,混淆、歪曲、散布谣言,阻碍工作推进。目前,该小区无法建设垃圾分类收集点,小区未开展撤桶并点工作。

2.“邻避效应”原因分析

根据作者实地走访调研、加入小区居民微信群调查,发现该小区之所以不顺利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选址争议,居民担心破坏绿地

该小区是2017年新建小区,开发商在规划建设时没有法律规范要求建设垃圾分类收集点用,开发商没有相应的预留地。现在建设垃圾分类收集点需要占据原有规划绿地。居民认为,小区绿地是所有业主共有的所有,属于所有业主的共有财产,不能未经业主允许肆意另作他用。

(2)居民担心有异味影响环境

小区居民认为建立垃圾分类收集点,该设施性质与街边垃圾中转站相似,如果出现管理不当、收运不及时的情况,该生活垃圾收集点的垃圾尤其是厨余垃圾极易产生异味、污水满溢,滋生蚊蝇,势必造成污染,影响周边环境卫生及居民日常生活,尤其是靠近垃圾分类归集点的几幢住户,担忧颇多。部分居民还认为此做法最终会导致房产贬值,损害到自身利益。

(3)居民担心垃圾分类收集点能否满足小区垃圾投放量

现阶段中海玄武公馆的入住率不及5成,每个楼道前的垃圾桶已经出现垃圾未及时清运现象,随着业主入住率的提升,垃圾产生量势必增加,垃圾分类收集点很难满足整个小区的垃圾投放。另外小区老年人不少,老年人没有分类投放意识,很难改变习惯。

综合来看,垃圾分类收集点建设难的主要原因集中在选址问题、环境破坏问题、居民习惯问题上。

三、实现撤桶并点“迎臂效应”的应对举措

实现垃圾分类,必须做好源头分类,推进撤桶并点是最优选项,改变居民投放习惯,让居民自愿的由简入繁,作为主管该项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就需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破解“领避效应”带来的困难,协调各方,促进垃圾分类整体工作的开展。

1.宣传:发动动员,协商议事要让居民有得选

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垃圾分类工作,需要改变行政命令思维,弃用指定选址的工作方式,避免纸上谈兵,造成投放不便、环境不宜等“邻避效应”的麻烦,应当采取宣传、立法、协商、议事多维度推进垃圾分类。

在宣传上,让居民了解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撤桶是垃圾分类的源头,是势在必行的,让居民转变“邻避”意识,认识到撤掉楼道前的垃圾桶后,垃圾分类收集点离家近反而是方便了扔垃圾,反而对自己是有益处的。

在协商议事上,应当充分听取小区居民、物业管理方、收运公司意见,因地制宜,确定垃圾分类收集点的选址,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力量,让业委会、社区等机构参与进来,做到居民可以自己选择合理的垃圾分类收集点地址,得到居民更多的欢迎,实现撤桶并点的“迎臂效应”。

2.立法:同步跟上,做到建设有法可依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地方立法程序明确相关措施方案,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行。2020年6月南京市发布的《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第十六条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标准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已有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不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应当逐步予以改造。第二十八条规定本市住宅区和农村居住区施行生活垃圾定时定点集中投放制度。管理责任人可以采取设立固定桶站、流动收运车收运等多种方式开展垃圾定时定点集中投放。该法将于2020年11月1日落地实施。该条例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的建设工作和垃圾分类投放方式:定时定点集中投放。

3.建设:公开招标,外修美观、内修除臭

南京市玄武区垃圾分类收集点建设方案采取招标方式公开进行,共有11家公司参与。其中垃圾分类收集房为一类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垃圾分类收集亭为二类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

根据《2020年南京市居住小区垃圾分类收集点提升改造实施方案》南京市玄武区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细化规则,要求建设方在建设设计上必须做到收集点美观合理;在功能使用上加强除臭净化系统、细菌消杀系统建设,避免异味的产生,让居民从建设伊始就觉得该收集点并未破坏环境,更闻不到厨余垃圾的异味。

4.管理:及时清运,规范保洁流程

作为小区垃圾分类第一责任人的物业管理方,必须做好保洁工作、及时清运垃圾、规范保洁流程,在垃圾分类后,做到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日清,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一周清两次,有效防止厨余垃圾异味的产生。

另外,物业公司亦可以针对垃圾分类收集点建设实际产生的影响,予以相关住户减免物业费的经济补偿,以保证垃圾分类收集点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

垃圾分类始于投放,难于让每一个人改变习惯,让每一个人参与到源头分类中来,破解垃圾分类撤桶并点的源头分类难题,是垃圾源头分类的第一步,多角度、多维度解决群众难点、痛点,由转“邻避效应”为“迎臂效应”的唯一出路,组织发动宣传,提高管理水平,完善议事机制,设立法律法规,亦是政府开展垃圾分类的必修课。

猜你喜欢
南京市效应居民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南京市江宁区老年大学校歌
石器时代的居民
顽皮的云
懒马效应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南京市长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