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议

2020-01-22 06:06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21期
关键词:陆贽德宗

应考锦囊

奏议是我国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在中国古代社会,奏议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文体,源远流长,蔚为大观。按古代文章学分类,奏议属应用文体的公牍文,几千年间,名目繁多,包括章、表、奏、疏、议、上书、封事、策、札子等。明清时期又有题本、题奏、奏摺等名称,体皆大同小异,只是在功能方面略有区别。随着社会政体的变革,奏议这种文体已经失去它原有的应用价值,但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它对研究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仍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借鉴作用。

一、了解奏议的渊源

我国古代公文最早萌发于夏朝,奏议则可追溯至商周时期。从现代出土的已初具文书形态的甲骨文书来看,商代已经出现了上行文,并包含了萌芽状态的奏议。中国第一部公文集《尚书》中的谟、诰的部分文章就是奏议的最早雏形。西周时,出现了名叫“事书”的上行公文,《周礼·春宫》云:“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其中的“事书”即诸侯、各级官员向周王汇报情况、请示问题的文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列国管理活动的需要,呈报性公文出现了“上书”“丁籍”“计书”“箴”等文种,主要用于诸侯、中央和地方官吏向君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汇报事情、请示问题或上谏规诫。此中的“上书”,就是后来奏、章、表、疏等的前身。

秦朝建立后,李斯等人建议“命为‘制,令为‘诏,臣子向皇帝上书、呈文统称为‘奏”,获得秦始皇允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最高统治者明文划定的公文文体,它为封建公文构筑起了基本框架。汉代定礼仪,对于上行文,在“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章”“表”“议”“疏”等。《文心雕龙·奏启》中写道:“秦汉之辅,上书称奏。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文心雕龙·章表》中写道:“秦初定制,改书曰奏。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由此可见,汉代不仅对上行公文的分类进一步细化,而且对其使用功能及作用进行了具体的规定。除上述几种法定上行文种外,秦汉时期还有一些未纳入法定“礼仪”的上行文,如书、对、封事、露布、笺等。秦汉时期由于经过统一文制礼仪,所以成为中国古代公文体制的确立期,古代公文由此走上了法定化、程式化、规范化的历史发展时期。

二、了解相关背景

任何形式的作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考生阅读奏议作品,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外,还要结合注解对相关历史背景作一定了解。例如,阅读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考生就必须了解唐太宗“贞观之治”以后的思想变化。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之初,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可是到了贞观中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边防力量日益加固。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李世民渐渐骄奢起来,忘记了“以民为本”的初心,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后面隐藏的危机。他在贞观十一年(637年)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被称为“论时政第二疏”。所以,考生只有了解文章产生的这一背景,才能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领略进言技巧

向帝王进谏,“批龙鳞,逆圣听”,很有可能会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所以进谏不仅要有高明的政治见解和高度的责任感,还要有高超的进谏艺术。李密的《陈情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前朝官员,他竟上书拒绝皇帝的一再征召,无视“圣朝”。但李密以晋朝倡导的“孝道”为旗帜,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文章真情流露,委婉畅达,不仅打动了晋武帝,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阅读奏议,考生应当认真揣摩、领悟作者高超的进言艺术。

考题连线

乞校正陆贽

奏议进御札子

◎苏 轼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则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复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链接】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该文写于宋哲宗即位不久。当时旧党上台,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吕惠卿等人弄得面目全非,弊端百出,新旧党之争依然激烈,国无宁日。

陆贽,任翰林学士、宰相,后受谗被贬。唐德宗时,宰相陆贽为政清廉,从来不收受任何馈赠。在与地方藩镇官员的交往中更是从不言利,分外之财分毫不取。陆贽的母亲去世,在3年的丁忧期间,各地藩镇都纷纷赠送厚礼,数量达几百份,可他硬是一份没收。对此,一些想通过送礼巴结他这位朝中重臣的地方官员便老大不满,埋怨他不近人情。这种声音传到德宗的耳朵里,德宗也觉得陆贽“清慎太过”,便私下里对陆贽说:“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概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然而,陆贽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利于小者必害于大,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及,必及金璧。”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伤风害礼,莫甚于私;暴物残人,莫大于赂。”此后,陆贽依旧保持清廉的节操,始终不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

B.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時/

C.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

D.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

2.下列对文中黑体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讲读:讲习诵读。

B.名器:《左传》:“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意即赏赐不可滥。

C.颇:廉颇。牧:李牧。均为战国时名将。晁:晁错。董:董仲舒。均为西汉时思想家。

D.“六经三史”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部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贽为唐德宗时宰相,著名政论家。他的奏议往往切中时弊,为后世所推崇。

B.苏轼进此札子,乞校正陆贽奏议,并建议哲宗反复熟读,从中得到治国的启发。

C.文章写得娓娓动听,很有说服力。如“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都非常切合作者、陆贽、宋哲宗之间的关系。

D.文章认为,陆贽的札子之所以为德宗所用,是因其如“经效于世间”的良药,为“治乱之龟鉴”,若为哲宗熟读,“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

译文:

(2)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

译文:

猜你喜欢
陆贽德宗
“清慎太过”的宰相
“清慎太过”的宰相
“清慎太过”的宰相
从代德父子关系看德宗建中时期政治道路的选择
臣子离婚,皇帝懵圈
唐朝回纥“化俗”政策研究——以德宗时期为重点
乱世名相陆贽
中唐宰相:文官不爱钱的典范
一句良言导致的滥杀
唐德宗:当优秀CEO遇上糊涂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