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规避失分雷区(一)

2020-01-22 06:06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21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意记叙文

2020年高考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考生的作文备考也到了关键时刻。如何让自己的高考作文走出失分雷区,获得高分呢?阅卷老师结合自己的高考阅卷经验及考生平时的写作情况,列举出以下失分误区及规避策略供考生借鉴。

雷区一:审题不准,偏离题旨

审题是考场作文的重中之重,考生如果审题不准,就会导致作文“全盘皆输”。根据高考作文评分规则,第一类作文,是选准角度的作文,符合题意,有希望得到48分以上;第二类作文,是审题稍有偏差的作文,属于基本符合题意,评分在42到47分之间;第三类作文,是审题完全错误的作文,属于偏离题意,评分在40分以下。

审题不准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内涵把握不准确

每个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内涵,考生如果把握不准确就会偏题、离题。如“诚信”二字,其内涵是“诚实、守信用”,包含了两层意思。考生在写作时,应该结合两方面的意思来写,如果只侧重谈“诚”或“信”,都属于理解不准确。

2.题目理解太死板

有些文题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理解,就会出现审题上的偏差,甚至南辕北辙。比如“必须跨过这道坎”,考生对于“这道坎”就应该从“虚”的角度来理解,它指的是生活中的困难或挫折、不幸或痛苦等。有些考生把“这道坎”理解成“低洼的地方”或“坑、沟”之类,显然是没有理解命题老师的意图。

3.材料领悟不透彻

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研读不到位,领悟不透彻,就会造成题意偏离。

【示例】

(2019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失误立意】

1.作家写作要从读者出发,多倾听读者的意见;

2.作家写作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失误原因】

许多考生在写作时忽略了题目中最后一句话——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以致全篇作文都在谈论作家与作品,却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是不切题的。

【正确立意】

1.做好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

2.“我”的生活与别人有关,“我”创造的作品需接受读者的评判;

3.为自己“写作”,也为别人“写作”。

【规避策略】

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作文体裁。高考作文必须“符合题意”,“符合题意”,就是符合题目的“规定性”。所谓“规定性”,就是规定限制必须写什么、怎么写。所以,考生写作的第一关,就是要对作文试题上展示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弄清题目要求(包括作文的体式、主旨、材料、字数等),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做到不跑题且立意准确集中。考生在写作材料作文时,审题立意要从抓关键性词句入手来理解材料,才能准确地把握材料的中心。

《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作文”。这里包括了议论文、记叙文等多种文体。“符合文体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文题目中对文体的明确要求,比如作文题目中明确要求考生写成议论文、记叙文、演讲稿、书信等。二是考生所写的作文要符合自己所选定的文体要求,比如考生确定写议论文,就要按照议论文的文体要求来写;考生确定写记叙文或散文,就要按照记叙文或散文的文体要求来写。

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很多同学写成了一般的议论文,演讲稿格式不全,没有称呼与问候语,自说自话,一味地论证观点,生硬地讲道理,把听众撂在一边。这是典型的文体不清的表现。

一、考场议论文在文体上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⒈作文写成“四不像”

具体表现为:议论文叙例文字较长,缺少议例;有的议论文中的叙述性文字,或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性文字竟超过作文内容的一半,以至于作文的文体不清。

⒉不能正确地使用各种推理形式

作文缺少对论点的必要支撑,轻率概括,以偏概全,机械类比,在论证中滥用权威,或因人废言,感情用事等。

二、考场记叙文、散文在文体上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⒈表达混乱,要素模糊

具体表现为:记叙文或散文中的议论性文字较多,缺少必要的记叙要素。叙事写人方向不清,或则单纯为叙事而叙事,或则单纯为写人而写人。叙述方式混乱,时而顺叙,时而倒叙,时而插叙、补叙,“面面俱到”,让读者如坠云雾里。

⒉文体不明,结构松散

有的考生在写作中夹叙夹议,信笔由缰,导致作文形似而神差,头绪较乱,找不到主旨之所在,文体不明,结构不清晰。类似杂感又不是杂感,同时叙述几件事情,中间还夹杂著考生自己的感想议论。叙事性与议论性的内容并重,把几件事情凌乱地“堆”在一起,议论部分又不能将它们有机串联在一起,未能收到应有的表达效果。

【失误示例】

遗憾的是,现在许多人不仅将劳动简单地理解为打扫卫生,而且对劳动毫不在意,甚至持排斥的态度,说自己参加劳动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这不禁令我想起东汉陈蕃的典故来。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2019年高考湖南考生《扫一屋与扫天下》

【失误原因】

从演讲词的角度来说,这一段内容基本是自说自话,把听众撂在一边,演讲的针对性不强。从论述文的角度来讲,叙议没有很好地结合,过多的叙述掩盖了论述的特征,叙多议少,且议论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升格示例】

遗憾的是,许多同学不仅将劳动简单地理解为打扫卫生,而且对它毫不在意,甚至持排斥的态度,说自己参加劳动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这不禁让我想起东汉陈蕃的典故来。陈蕃从小就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见其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大丈夫处事当扫天下,安事一室乎?”陈蕃欲扫天下的胸怀没错,但错的是他没有意识到“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

【升格点评】

升格作文将“现在许多人”置换成“许多同学”,同时增补细节描写,使所举事例富有画面感,真实可信。浓缩记叙的语句,增强议论色彩,使得主题更加集中,论证更加有力。

【规避策略】

考生在考场作文中一定要注意:

1.文题要求写什么文体就应当写成什么文体;

2.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文体进行写作;

3.认定了一种文体,写作中就要体现这种文体的特征;

4.不要把多种文体的特征综合在一起。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题意记叙文
笑笑漫游数学世界之理解题意
弄清题意 推理解题
审清题意,辨明模型
记叙文阅读专练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如何写好记叙文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