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感”

2020-01-22 06:06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21期
关键词:认同感角度汉字

模拟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许多人都在不断地寻找认同感——对个体、对国家、对制度、对文化……

要求:①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导航

材料中第一句话界定了“认同感”的内涵,即每个人在与他人和社会交往中的被肯定感,也包括与自己心灵交流中体现出的自我认同感。前者属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的考量,后者属于自我认识方面的思考。第二句话揭示了“认同感”的外延,将认同的范围从个体拓展到国家、文化、制度等层面。“许多人都在不断地寻找认同感”这个信息很重要,它提醒考生不可以否定认同感,如“无需认同,我就是我”这样的立意就属于反面材料,但如果考生在此基础上又强调了在别人不能认同自己时,自己要赋予自己对所做之事的认同就切题了。明乎此,考生可以从如下三个角度进行立意:

1.从认同自我的角度。考生要先树立鲜明的自我价值尺度,然后凸显自我的价值尺度和社会世俗的对立矛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造成这种矛盾的根源,最后强调对自我价值的坚守与认同需要我们拥有哪些素养。当然,考生也可以辩证分析认同自我不是盲目自大,而是要听见不同的声音。

2.从认同他人与社会的角度。考生要有同理心,能推己及人,强调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中,褒奖、理解、尊重对一个心灵的激励和拯救的价值有时是巨大的,善于认同他人也可以让自己生活在快乐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当中,属于互利双赢的行为。考生可以深入挖掘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不愿意认同他人的原因,如有嫉妒心、不信任感、不安全感等。

3.从认同文化与制度的角度。这个角度可以分为对本国的文化与制度、对别国的文化与制度两方面。前者如习总书记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都属于文化认同的范畴,所谓和而不同,强调包容与互利的文化发展观;后者强调文化自信、制度自信,追寻自我民族文化之根,可以反思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的淡忘,由认同民族文化来呼唤留住民族文化之根。

佳作展示一

提高文化认同感

一考生

《淮南子》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思是汉字的出现,使得自然的秘密不再令人畏惧,故“天雨粟”;使得鬼怪的踪迹无所遁形,故“鬼夜哭”。

汉字是我国特有的文字符号,与字母不同,它具有写意性,如“休”字,一个人坐在一棵树下,不正是休息的含义吗?

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现代人提笔忘字的现象却令人担忧,频繁地使用拼音、英文是原因之一,但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文化认同感不足。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英语学习悄然兴起,人们以学习英语为荣,甚至呈现出压倒汉语学习的势头。与国学班相比,英语辅导班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学校还打出全程英语教育的招牌来招生。受其风潮影响,一些孩子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却不知道一些汉语成语、熟语的含义。

这是由文化认同感不足引起的,面对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而多数发达国家通用英语的现实,人们对汉字文化不那么自信了,认为没有英语简便、实用。甚至有人主张停止使用“龙”这个字,因为在外国,“龙”代表着暴虐、血腥、恐怖,使用“龙”这个字会使外国人对中国产生误解。

由于对文化的不自信,对文化的不认同,我们竟要放弃流传千年的“龙”文化吗?“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龙”文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水龙头”“龙属相”……

我们应以龙为荣,因为我们的祖先造出“龙”这个汉字要比外国人所说的龙早几千年。我们应提高文化认同感,因为我们的汉字独一无二,国画独一无二,书法独一无二……我们拥有众多独一无二的文化,我们应在认同中传承并发扬它们。

在印刷术无比发达的今天,陕西的一所大学,每逢夏季,总有许多老教授相聚在一起,亲手用毛笔为新生书写一份份带有墨香的入学通知书。他们对汉字有着极大的热情,其中年龄最大的已有八十多岁,最小的也有62岁。他们不仅亲手书写,还在祥云、花卉等图案的搭配上殚精竭虑,力求让学子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他们坚持这一举动已有12年。他们的努力所收到的反馈也是积极的,甚至开启了许多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大门!

不认同自己的文化,就是忘本,因此我们需要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认同感。

本文以小见大,从对汉字的认同这一视角巧妙切入,论及对文化的认同,可谓“四两拨千斤”。考生在论述过程中,摆的是实事,析的是实情,揭的是实质,亮的是实招,环环扣住一个“实”字。鲜明的现实针对性,使作文彰显出杂文激浊扬清的犀利锋芒。

佳作展示二

苟利国家,不避祸福

一考生

林则徐有诗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读来慷慨凛然,尽显林公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强烈的认同感,体现的是林公对个人荣辱得失与国家兴衰存亡关系的看法。它折射出的是“先大家后小家,先国家后自家”的价值观念。林公深深地认同国家,热爱这个国家,不计个人得失,甘愿为之献出生命。“苟利国家,不避祸福”是真正意义上的认同国家。

当下,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活动的开展,中国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发展正盛,成果丰硕,无数国人为之自豪。但若仅是口头上说“厉害了,我的国”,而缺少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国家认同感,没有将这份情感融于生活,我想,那就还没有真正领会国家认同感的意义。

国家认同感并不是强加于个人的,而是深深地植根于我们内心的。当“偌大的华北再也容不下一张书桌”,为什么“五四”青年以身涉险,奔走呼告?因为他们认同祖国母亲,为她的生死存亡而担忧。他们深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为什么我们观看阅兵式会觉得骄傲?因为强大的国家为我们的安全提供了保障,让我们于危难之时始终记得“我们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从而能够昂首迈步,勇往直前。

真正的国家认同感,应是由内而外的。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抛开个人利益,为国家形象的提升而不懈奋斗。

我国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他一步步地实现着我国肝胆外科從一片空白到位居世界前列的飞越。如今他年逾九旬,依然奋斗在手术台上。鲐背之年,他依然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默默奉献,是谓国家认同。就像布达佩斯世乒赛上的中国选手马龙,他在摘得桂冠时喊出“I'm made in China(我生于中国)”,刷新了中国新形象。

国家认同感,是一种“苟利国家,不避祸福”的家国情怀,是一种奉献与担当意识,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本文以林则徐的一联诗句引出“国家认同感”的议题,进而提出“苟利国家,不避祸福”的论点。然后在深度解读这联诗句的基础上,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两个层面展开论述,事例典型而大气,生发深刻而通透。深邃厚重的立论,契合逻辑的层析推理,显现出考生深厚的议论文写作功底。

猜你喜欢
认同感角度汉字
神奇的角度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护士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