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浅显凝练,论述严密生动

2020-01-22 06:06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21期
关键词:比喻人生

范本呈现

人需要锻炼

◎杨 绛

人有优良的品质。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好比一块顽铁得火里烧,水里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烧又淬,再加千锤百炼,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黄金也需经过烧炼,去掉杂质,才成纯金。人也一样,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说,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他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看到的实情。谚语:“十磨九难出好人”“人在世上炼,刀在石上磨”“千锤成利器,百炼变纯钢”“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说的都是以上的道理。

我们最循循善诱的老师是孔子。《论语》里孔子的话,都因人而发,他从来不用教条。但是他有一条重要的教训。最理解他的弟子曾参,怕老师的教训久而失传,在《大学》章里记下老师二百零五字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句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就是锻炼自身吗?

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有的国家崇尚勇敢,有的国家高唱自由、平等、博爱。中华古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就是说,不能偏心眼儿。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所谓格物致知。

了解自己不容易。头脑里的智力是很狡猾的,会找出种种歪理来支持自身的私欲。得对自己毫无偏爱,像侦探侦察嫌疑犯那么窥伺自己,在自己毫无防备、毫无掩饰的时候——例如在梦中,在醉中,在将睡未睡的胡思乱想中,或心满意足、得意忘形时,捉住自己平时不愿或不敢承认的私心杂愿。在这种境界,有诚意摆正自己的心而不自欺的,会憬然警觉:“啊!我自以为没这种想头了,原来是我没有看透自己!”一个人如能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就老实了,就不偏护自己了。这样才会认真修身。修身就是管制自己的情欲,超脱“小我”,而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能这样,一家子可以很和洽。家和万事兴。家家和洽,又国泰民安,就可以谋求国际间的和谐共荣,双赢互利了。在这样和洽的境界,人类就可以齐心追求“至善”。这是孔子教育人民的道理。孟子继承发扬并充实了孔子的理论。

我上文所讲的,都属“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无论能不能实现,总归是一个美好的理想,比帝国主义、民族主义、资本主义都高出许多了。

理想应该是崇高的,难于实现而令人企慕的,才值得悬为理想。如果理想本身就令人不满,就够不上理想了。比如西方宗教里的天堂:上帝坐在宝座上,圣人环坐左右,天使吹喇叭,好人都在天堂上齐声欢唱,赞美上帝,什么事也不干。这种天堂不是无聊又无趣吗?难怪有些诗人、文人说,天堂上太无聊,他们连宗教也不热心了。我国有自称的道家,讲究烧炼的法术,要求做“半仙”或“地仙”,能带着个肉体,肆无忌惮地享受肉欲而没有人世间的苦恼。这是我国历代帝王求仙的目的。只是人世间没有这等仙道,只能是妄想而已。

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天生万物的目的,该是堪称万物之灵的人。但是天生的人,善恶杂糅,还需锻炼出纯正的品色来,才有价值。这个苦恼的人世,恰好是锻炼人的处所,好比炼钢的工厂,或教练运动员的操场,或教育学生的教室。这也说明,人生实苦确是有缘故的。

(选自《走到人生边上》,有删改)

技法提炼

1.言简意赅显严密

作者以浅显凝练的语言、严密的论述,强调了自我修养于己于国的重要性。在议论文中,要说明事理,就必须有明确的概念,准确的判断和严密的推理。而反映这些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词句、段落,也必须是准确、严密的。议论文的准确性、严密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握语言的分寸感;二是用词贴切,语句规范;三是恰当地进行修饰与限制。考生需要在深刻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在精练上下功夫,做到言简意赅,干净利落。在议论文中,即使是叙述事实、援引事例,也基本采用概括叙述的方法。

2.比喻说理显生动

比喻论证,即运用人们熟悉的、容易理解的具体事物打比方,来论证生疏、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值得注意的是,在比喻论证中,论据是喻体,论点是本体,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特点。作者善用比喻说理,开篇以顽铁炼成钢和黄金炼成纯金作喻,形象地阐明了观点;结尾再将人世比作炼钢的工厂及操场、教室,告诫人们要不怕吃苦,勇于修炼自身。

3.引用论证显丰厚

为了证明修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语、谚语,既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又在信手拈来的引述中使文章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运用引用论证法,考生要注意所引用的名言警句要有针对性,要合理、恰当同时还要简洁,不宜过多。论述是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名言,目的就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

我仿我秀

浅斟慢饮人生茶

◎姚云炀

人生如茶。

若把光阴比作水,人生便是茶叶,只有在光阴的浸泡下,人生才能褪尽铅华,把最纯粹的天性悄无声息地释放出来,融入水中,让生命浸润清香。

然而人生这杯茶,有它最好的饮用期。若太着急,茶叶的味道还没释放出来,或是水太烫,都会让品茶之旅不甚愉快,以至于尝不出人生的本味;拖得久了,茶叶的味道又过于浓烈,或是水已转凉,同样会让品茶之行留有遗憾,尝不出生活的新鲜,人生的美好。

因此,浅斟慢酌,用时光积淀化成的山泉煮水,以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为火,慢煮静待,待时机正好时饮用,方能得其真味。

常有人抱怨,生活太累,工作压力太大,别人都比自己过得好……结果搞得自己满心焦虑,水温未好便着急泡人生之茶,不但茶叶的味道不能充分释放,连喝茶的心情都没有了,最后只能无奈苦笑。这样,非但不能体会到喝茶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还会觉得疲惫。太过关注别人的茶,而不珍惜眼前的幸福,累在“身”,更累在“心”。

还有人抱怨,生活太空虚,自己曾经为了过上好日子而辛苦打拼,等到什么都拥有了,却依旧对未来很迷茫。人生在世不过百年,若太过追求未来而忽视当下,如同烧水时想着喝茶时的享受,泡茶时又想着喝茶时的乐趣,心手不一,便不能全心全意做好眼前的事。人生的每个节点都需要我们用心经营,想得太多,在意太多,自然体会不到过程中的乐趣。

如果太累,那就让心静下来吧。自然地生活,才能“诗意地栖居”。未来自有未来的模样,先品味眼前这杯氤氲着清香的茶,用心寻找生活的乐趣,把握当下,才最有意义。

茶,半分为苦,半分为甜;人,半分回味,半分留恋。

请君浅斟慢饮,人生的苦痛喜乐,都在心间。

◆点评

本文与《人需要锻炼》一文一样,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茶作喻,论述了人怎样才能摆脱劳累,回归幸福的道理。作文立意深刻,文采斐然,兼之精当的比喻、大段的对偶,表现出考生不凡的见解。

【袁慶峰/供稿】

猜你喜欢
比喻人生
比喻有话说
人生中的某一天
比喻最爱
什么是比喻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
黑白人生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