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

2020-01-22 06:06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17期
关键词:山涛贤人扬雄

应考锦囊

进行古代书信体散文阅读技巧的学习,需要考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诸如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等;并且能够大致读懂一篇文言文中所写的人和事,能够准确地翻译出句子的意思。而“书信类”文言文阅读,其实就是将考生所学的文言知识进行迁移与运用。其阅读技巧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文体特征

古代书信一般具有称谓、启辞、正文、结语、祝词和署名六部分(或称“六要素”)。

1.称谓。也叫提称语,例如,“李生足下”(韩愈《答李翊书》),“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辞。在古代,下辈称上辈或同辈相称,均用“足下”。又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阁下”,等同于“足下”的意思。又如“区宇分崩,遭遇灾祸,违离膝下,三十五年。”(北周·宇文护《报母书》)用“膝下”起首,既表达对父母的敬重,又表达眷恋之情。譬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顿首”一般是地位相等的平辈间的礼节。再如,“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意思为“太史公像牛马一样供役使的走仆司马迁再次拜言。”这是司马迁自谦之辞。“拜”,本义为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

2.启辞。即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例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敬禀”的意思是:“我恭敬地禀告的事情如下。”

3.正文。正文的用语格式,此处以“说”的意思为例。向对方说事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和感情的不同,语词运用也不尽相同。表示“说”的词有言、语、告、谓、曰、云等,但它们在意思上也有细微区别。“言”是主动跟别人说话,“语”是回答别人的问话或告诉别人一件事,而“曰、云”后常有引语等。

另外,关于书信中的结语、祝词和署名,考生也应稍作了解,此处不再赘述。

二、把握正文内容

读懂书信的内容,是做高考“书信类”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的根本。“书信类”文言文应怎样阅读呢?以下几点供考生参考:

1.知晓写信缘由。写信缘由,即作者写信的背景。例如,“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常谓之知言。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意思是“嵇康谨启:过去您曾在山嵚面前称说我不愿出仕的意志,我常说这是知己的话。但我感到奇怪的是当时您对我还不是非常熟悉,不知是从哪里得知我的志趣的?”这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写给朋友山涛(字巨源)的一封信,是嵇康听到山涛在由选曹郎调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时,想荐举他代其原职的消息后所写。魏末时期,司马昭阴谋篡权,想招揽夙有名望的嵇康为己所用,就让嵇康的朋友山涛以做官为诱饵写信劝说。生性狂傲的嵇康不愿出仕,便写就这脍炙人口的书信名篇。了解了写信的背景,对这封绝交信以嬉笑怒骂的笔墨表达嵇康对山涛的藐视也就不难理解了。

2.分析书信人物。书信人物,包括写信人(作者)和收信人(读者),以及信中所提及之人。⑴写信人和收信人,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是苏洵与欧阳修的书信,他说了两方面的內容。一是出于“知之特深”的体会评论对方的文章,二是为使对方“知之”“信之”。⑵写信人介绍自己。如,“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夏完淳《狱中上母书》)意思说“自从父亲离我而去,悲痛地过去了两个年头。怨恨惨痛越积越深,历尽了艰难辛苦。”这是作者在清顺治四年(1647年)被捕后,于南京狱中写给其母的絕笔信,开头介绍了自己的情况。

3.赏析书信情理。例如,“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声者众焉。扬雄没而《法言》大兴,马迁生而《史记》未振。彼之二才,且犹若是,况乎未甚闻著者哉!”(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意思是说:“有卓见者多半怀才不遇,死后方可留下好名声。扬雄死后,《法言》得以流传;司马迁在世时,《史记》却不为人知。他们二人才学精深,尚且如此,何况其余不怎么为人所知的文人呢?”作者以西汉著名辞赋作家扬雄和史学家司马迁为例,启示读者“为文之士”,必须坚持“探其深赜”,不能气馁,并暗示要像扬雄和司马迁那样,加强自身修养,才有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情与理交融,感人肺腑。

总之,对于高考“书信类”文言文阅读,考生要先读懂写作背景,明确收信的对象,接着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作者写信的目的。最后,还要分析作者表达的褒贬与情理。

考题连线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苏 洵

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合而为一。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势,奔走于小官。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以为斯人之去,而道虽成,不复足以为荣也。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矣,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年,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嘻,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

B.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

C.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

D.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

2.下列对文中黑体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是旧时书信中对收信人的敬称。

B.范公指范仲淹。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C.士君子指读书人。

D.《洪范论》是苏洵评论《洪范》的文章,文已不存。《洪范》是《尚书》中的篇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当初认为天下的人,不可能都是贤明的;当他亲眼见到这些事情后,就经常神情恍惚地忧愁,仰天叹息,非常失望。

B.苏洵以为以前众多的君子因有好人推荐才被朝廷任用,所以只要世上有好人,自己就可以修养身心,使道德学问有所成就,等待任用,不会有遗憾。

C.文章写了苏洵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不学无术,一直到二十五岁才读书;此时,他明白自己年纪大了,于是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总是认为自己的学问差得太远。

D.文章还写了苏洵自己在求学过程中,曾经烧光以前写的几百篇文章,再取出孔子、孟子等圣人、贤人的文章整天阅读,时间长了,读得更加精通,胸中豁然明朗。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复足以为荣也。

译文:

(2)与己大异,时复内顾。

译文:

(3)已而再三讀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

译文:

猜你喜欢
山涛贤人扬雄
竹林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嵇康 山涛 绝交于江湖,相知于内心
刍议扬雄笔下的蚕桑及民生观
扬雄的蚕丛说与史学价值
贤人喝贤酒
西汉扬雄《太玄》律学思想的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