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文性主题历史课堂的构建

2020-01-25 15:48邹文芝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5期
关键词:人文历史老师

邹文芝

摘  要:人文性是历史学科特征之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以人文性为主题构建教学设计,要关注教师,学生,课本中的历史人物这三个“人”的要素。教师通过自身的思考和理解,从学生的角度重构教材,激活历史中的“人”,活跃课堂中的“人 ”,凸显历史学科的人文特性。

关键词:人文性 ;历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5-068-02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课程,新课程标准在介绍其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时都充分强调历史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富有人文气息的历史课程是师生在历史长河中穿梭时心神碰撞交汇成长的最佳载体。但历史教学的现状是:在考试繁多,学科繁重的双重压力下,历史课成为背书的代名词。学生关注和烦恼的是如何把这些书上的知识点记住,考出好成绩,老师们也为了完成应试任务而忘却了历史课程设置的初衷,人文性被最大限度的削弱,从而让历史这门古老而智慧的学科,逐渐变得黯然失色。

如何解决这一困局呢?

2015年12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在吴江高级中学举办的“中国历史教育期刊联合会暨唐秦、戴加平历史名师工作室‘问史论坛”,四大历史教育期刊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沙龙:历史课堂,“人”不能缺失。与会的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在研讨如何挣脱历史课堂目前的困局,浙江省海宁市教育教研室历史教研员朱能老师的发言让笔者获益匪浅:如何提高历史课堂中“人”的存在感,凸显历史人文魅力?那就要求教师是一个有思考力的教师,能够使课堂中的人——教师、学生与历史中的“人”——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在课堂上热情碰撞,打造人文历史课堂。

那么如何将这一观念具体实施到历史课堂中来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思考和理解,从学生的角度重构教材,激活历史中的“人”,活跃课堂中的“人 ”,树立起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从而凸显历史学科的人文特性。

一、从学生的认知兴趣重组教材,激活历史中的“人”

程颐曰:“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中学生求知欲旺盛,学习动机单纯,注重知识的故事性、趣味性。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

1.补充历史教材的细节,丰满历史人物

在八年级上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讲述湘江战役时,仅仅是如下的寥寥数语:“一路上敌人围追堵截,红军拼死英勇冲杀,虽然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人员已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了。”这样简单描述虽然精辟,但是一带而过,无法让学生感同身受。如何丰富这一历史事件,激發学生的兴趣,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体现人文历史课堂呢?

通过翻阅史料和视频资料,笔者决定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补充细节描述,让课本中的红军战士丰满起来,增强情感共鸣:“红军在王明错误方针的指导下,把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整个家当都搬在身上,大到石质印刷机,小到医院的尿壶(学生笑)。他们采取甬道式行军,就是中央红军大部队走在中央,前头有前锋打头,两侧有保护,后面还有断后,毛泽东客气的叫它:‘抬轿子走路,彭德怀则叫它‘抬棺材走路。红军背负了这样的重负,使从前的飞毛腿行军变成了慢吞吞的龟速,因此贻误了良机,没有通过白崇禧有意让出的湘江生命通道,所以在未来的五天里,红军不得不血染湘江,平均每日伤亡六千人,他们中的大半战友,牺牲在了湘江边上。他们也曾是父母的孩子,兄弟的弟兄,和你我一样,是有血有肉、有喜有悲活生生的人。可是就在这湘江边上,他们贡献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贡献了自己的生命,却给红军带来了生的转机!”

这样的细节补充,激活了书中的历史人物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不仅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体现历史课堂的人文性。

2.设置历史人物为主线,连贯教材板块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6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分成三个板块“英国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时间跨度大,空间也是从英国到德意志再到法国,虽然教师认为线索比较清楚,课堂教学也是按照这三个板块有条不紊地进行,可是学生虽然听说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实际上却对其理论并不了解,对社会主义等概念也不甚了解,现实生活又使得学生对于这些问题存在着很多疑问,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课堂气氛沉闷,无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共鸣。笔者自己尝试过重新架构一下教材,但效果不甚理想。在网络上学习其他同行的过程中,发现山东省烟台市第十中学孙静老师这一课教学设计特别棒,让笔者受益匪浅。孙静老师从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出发,将社会主义等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并不是马恩闭门造车,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有工人共同的愿望与希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孙静老师用马克思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用马克思墓志铭:“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引发思考,将着眼点放在“改造世界”上,用三个问题:一、马克思为什么要改变世界?二、马克思是如何改造世界的?三、马克思改变世界了吗?分别对应三个板块,架构巧妙,利于学生理解,教学效果特别好。

二、教师的思考重构传达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活跃课堂中的“人 ”

著名特级教师刘宗华说:“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要富于情感,进入角色,别善恶,辩忠奸,喜怒哀乐、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于色。”历史教师要做有思考力的人,才能在历史课堂中给学生传达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笔者参加吴江高级中学举办的“中国历史教育期刊联合会暨唐秦、戴加平历史名师工作室‘问史论坛”,听取了浙江省学军中学颜先辉老师的一节复习课《抗日战争》,感触特别深。颜老师对自己的课堂有深刻的思考,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使命感,他的课堂一开始,就立意不凡:先给学生展示了很多抗日电视剧的图片,学生立刻笑起来,众所周知,抗日“神剧”在网络上博得多少人欢乐的吐槽!颜老师也在笑,话锋一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回顾抗日战争,进行再思考,还原和神剧不一样的抗日!”出示标题:一寸河山一寸血——抗日救国梦的再思考。学生的情绪也因教师引导,由笑而严肃认真起来。

在课堂中,学生跟随老师语言的点拨引导,通过思考,达到精神上的升华,学习氛围特别好。下课铃声响起,学生地对颜老师报以热烈的掌声!在课后的学生评课环节中,很多学生谈及收获最多的都是:颜老师的课与自己预期想象差距很大,相比于课本平淡叙述,我们在课堂上有了很多精神上的感受和收获,尤其是民族精神,上课的心情一直跟随老师的问题起伏,时而愤慨,时而惋惜,时而激动澎湃。这与颜老师备课时的初衷达成了一致: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教科书这一媒介传递人文价值,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和教学研讨中一些体会和收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探索学习,用底气驾驭课堂,用思考灵动心灵,用朝气点燃热情,锻造人文历史课堂 ,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人性之美!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3]赵利剑 历史:一堂人文课[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年8月

[4]卢静宜.让人文教育照亮历史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12) :57-57

[5]薛伟强.中学历史学科特质述论[J].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6 (1) :19-25

(作者单位: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吴江   215200)

猜你喜欢
人文历史老师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新历史
人文社科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六·一放假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