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艺工作者如何用“情”唱响为民之歌

2020-02-01 02:08
新疆艺术 2020年6期
关键词:老百姓基层群众

当前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文艺工作者如何发挥自身特长去反映基层老百姓的生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文艺工作者是照亮群众文化生活的明灯,是群众精神食粮的传播者。音乐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是人们抒发情感、表现情感、寄托情感的艺术;艺术家的真实情感经过提炼升华,与音乐融为一体。只有这种艺术化了的情感,才是音乐表演所需要的。音乐表演,把艺术作品传达给欣赏者,实现音乐表演是活态的、有音响、有动作、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任何表演作品都应是有场地、有观众与表演者互动的艺术。成功,离不开真情实感的表达。而音乐无论怎么表演,表演什么,不管有意或表演中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流露出的无意,往住都有一些鲜活的东西呼之即出。

一、明目标,吹响艺术前进号角

音乐表演艺术的价值绝不仅仅只体现在我们的校园内,不只是在我们学生中。为提高我国国民整体素质,音乐艺术必须辐射到全社会,使全社会都在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提升对音乐的兴趣,从而产生对音乐爱好的动力。人们可以通过丰富的音乐文艺表演,多层次、多角度、从感性到理性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对于社会上的复杂现象有一个基本的善恶观念、美丑标准。音乐文艺表演中有许多对人的美好心灵、高尚道德的赞扬,有许多对先进思想、新鲜事物的歌颂,有对历史事件的描绘,有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也有对坏人的凶狠残暴行径的揭露、控诉,对丑恶事物的讽刺,对不良习俗的嘲笑等等。

二、接地气,奏响群众文化赞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对于我们音乐工作者来说,我们的职责,就是通过音乐文艺表演的方式去表现社会的发展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发展状况,要通过音乐的各种形式让人们更深刻地去了解社会、深入社会。具体做到三个贴近:

(一)贴近实际,表演主题个性化

文艺演出团队要强化服务意识,科学合理制定演出菜单,正确服务群众,弘扬主旋律,反映整个社会发展变化,正确反映现实,书写劳动人民,在人民中发现美、创造美,从生活中汲取诗情画意,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从而将一台台主题鲜明、内容高雅、喜闻乐见的精彩演出送到广大群众中,为人民群众奉献出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精神食粮,使之产生共鸣,达到效果,传递正能量,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二)贴近生活,表演内容亲和化

玛纳斯县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虚心向生活学习是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兴趣之桥,我们可以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去表现身边的人,表演身边的事,要让老百姓感觉非常的亲切,非常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不要去高谈阔论,高喊口号,这些都会让群众感觉离自己太远了,不切合实际。老百姓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要的是看得懂听得懂的,而且是听了看了之后是一目了然的节目。我认为这些文艺作品元素,创作者可以通过去基层亲身体验,到百姓中间去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点滴然后创作,再通过我们演员来艺术加工把这些生活元素搬到舞台上,从而让老百姓们感觉到原来这些文艺作品所体现的就是和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者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是一样的,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并且让他们感觉到确实表现出的效果俱佳,很真实不做假,而这些他们自然地就产生了兴趣。

(三)贴近群众,表演形式多元化

通常的表演形式都是演员单独或组合、群体在舞台上表演,比如独唱、独奏、小品、相声、舞蹈等,而观众就纯粹的是在舞台下面观看。当然这种形式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基本演出形式。因为演员表演目的就是让台下的观众欣赏使观众获得快乐,从而使演员得到掌声肯定。但我认为,在此演出形式的基础之上,可采取“订单式”服务,尊重基层群众意愿,由群众自主选择演出团队和节目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实际需求有效对接,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喜爱的文艺演出,还要力求与观众进行互动演出,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让他们也参与进来表演,不管效果怎么样,至少他们也在其中学到了东西,得到了快乐,而且肯定会得到观众的掌声,因为这个参与互动演出的人是他们(观众)身边的很熟悉的人,容易产生共鸣。以往的演出,演员都是纯粹的在台上演,观众都是纯粹的在台下观看,节目就这样一个接一个进行,太显机械化了,没有一点活力,就像是在完成任务一样,那么就达不到演出所要的效果,更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有了观众的参与,有了演员跟下面的观众互动,那么这台演出就能够产生立体的效果,才是一个整体的成功的演出,而且让观众多多参与之后,作品所表现的意思更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此老百姓更能够更容易接受,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下基层,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觉悟,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没有雄厚的文化力,就无法支撑生产力的再发展,没有精神文明的支持,就不可能持久地保障物质文明的进步。要提高全民素质,须不断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那么怎么样才能把文化渗透到基层老百姓当中去,从而得到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的效果呢?提高全民素质,不只是针对城镇居民而言的,更广泛的是广大农村最基层的老百姓,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所以这个全民的范围非常广泛。现在城镇居民的文化生活相对来说比农村基层丰富,生活水平要髙,那么我们在服务好城镇居民的同时,更需要的是要到基层去,到农村去,他们更需要丰富的文化大餐,从而满足他们的需要。

贴近群众,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上面谈到了音乐文化对老百姓产生的影响,并使他们对其产生了兴趣,而这些该怎么坚持延续下去,要让丰富的音乐文化活动一直在老百姓身边扎根呢?我认为只有不断地把“新鲜的”与时俱进的文艺作品及时送到老百姓中间,送到基层去,使之变成常态化的事情。

我每年都坚持跟单位送文艺演出到基层到农村60 多场,那是真正地走到基层老百姓生活中去,玛纳斯的每个村落都布满了我们演出的足迹。这么多年下来了,最大的感受就是送文艺到基层老百姓现在是特别的感兴趣,特别受欢迎。回顾我们演出的历程,从我刚进单位一开始参加基层演出时,就发现观看演出的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60 岁左右的观众,很少有年轻人来观看演出的。每次演出时的效果,真的是掌声寥寥无几,甚至于观众的声音比演员的声音要大,这就说明老百姓不感兴趣,也说明我们的艺术素质修养还没达到一定的标准。但慢慢地随着我们的演出常年化,老百姓对我们越来越熟悉,加上我们的演出给他们带来了共鸣,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地让他们接受文化洗礼受到教育,更领会到许许多多的真善美,并用所听到看到的这些节目题材去教育自己和身边的人,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并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认可。通过一次次丰富的演出在他们的心中留下很好的口碑,现在每次送文艺演出下乡时的基层观众变得更踊跃了,不管哪个年龄层次的人都有,而且每次都是座无虚席,说明文艺演出已经慢慢地在老百姓心中被认可。

我想,如此一直坚持不懈地演出送先进文化到基层老百姓中去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那么全民素质也会一步步地得到提高,也会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我国目前正处在全面稳步发展的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重要的是文化和文明的快速发展,没有雄厚的文化影响力,就无法支撑生产力的再发展,没有精神文明的支持,就不可能持久地保障物质文明的进步,虽然音乐是文艺演出的一部分,但我认为艺术既然源自于基层,那么就应该回归基层,服务基层百姓。

猜你喜欢
老百姓基层群众
对老百姓好就是对党忠诚——践行正确人民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多让群众咧嘴笑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老百姓的微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