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磁共振评价年龄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血管重构和斑块负荷的作用

2020-02-03 10:21梁汉祥李新春
安徽医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硬化斑块重构

梁汉祥 李新春

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且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2]。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分辨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MRI,HRMRI)在临床多种疾病的诊断中均发挥较高作用,将其应用于颅内动脉血管的检查,可准确掌握动脉血管管腔以及斑块等情况,且具有高重复操作性[3]。临床对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特点研究较深入,认为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和血管重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4],但粥样硬化斑块构成和血管重构方式与患者年龄相关性的研究较少,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挑战[5]。为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斑块负荷以及血管重构方式与年龄的关系,本研究依据年龄大小,将200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成2组,分别进行HRMRI检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年龄大小[6],将其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与老年组(年龄≥60岁),每组100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通过实施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提示为一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7]者;②患者存在2个或2个以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及吸烟等者;③存在神经缺损症状,如出现单眼一过性黑蒙、肢体偏瘫以及偏身感觉障碍等临床表现者。排除标准:①大脑中动脉完全闭塞者;②经临床诊断不属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如血管炎、烟雾病等者;③病变一侧颈内动脉管壁发育畸形或狭窄程度超过50.00%者[8];④伴有风湿性心脏病、房颤、先天性心脏病等心源性栓塞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HRMRI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3.0T Magnetom Verio磁共振成像系统及标准8通道头颅线圈进行检查。所有患者首先实施三维时间飞跃序列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设定扫描参数:重复时间21 ms、回波时间3.6 ms、翻转角18°、矩阵384×192、视野200 mm×180 mm、层厚0.6 mm。依据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最初图像以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后图像,实施垂直大脑中动脉长轴HRMRI检查,其中T1加权成像实施双翻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设置扫描参数:重复时间713 ms、回波时间14 ms、翻转角180°、矩阵640×640、层数2层、层厚2.0 mm、成像视野140 mm×140 mm。每组患者均进行2次图像采集。所有检查图像均由本院2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进行审核,审核医师在未掌握患者临床资料的前提下,单纯对检查图像实施分析。挑选出现狭窄的大脑中动脉最狭窄部位以及参考部位的HRMRI T1加权成像轴位图,手动勾勒并测量血管面积以及管腔面积。其中参考部位主要是指狭窄近端正常部位,若无法获取狭窄近端参考部位,可将狭窄部位远端作为参考部位。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含性别、狭窄部位、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扩散加权成像和吸烟情况[9]。

观察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斑块负荷百分比、偏心指数以及阴性重构情况。管壁面积=血管面积-管腔面积,狭窄程度[10]=(1-狭窄大脑中动脉最狭窄部位管腔面积/参考部位管腔面积)×100%,斑块负荷百分比[11]=(狭窄大脑中动脉最狭窄部位管壁面积-参考部位管壁面积)/狭窄大脑中动脉最狭窄部位血管面积×100%,偏心指数[12]=(大脑中动脉管壁最厚数值-大脑中动脉管壁最薄值)/大脑中动脉管壁最厚数值,重建系数=狭窄大脑中动脉最狭窄部位血管面积/参考部位血管面积。重构判断[13]:当重建系数<0.95时,则属于阴性重构,当重建系数>1.05时,则属于阳性重构,重建系数在0.95~1.05时,为无重构。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中青年组及老年组两组患者性别、部位、高血压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斑块负荷百分比、偏心指数以及阴性重构情况比较 中青年组患者有29例(29.00%)出现阴性重构,老年组14例(14.00%),两组阴性重构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6,P=0.010)。中青年组患者斑块负荷百分比低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图1、2。

表2 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斑块负荷百分比、偏心指数比较

图1 阴性重构影像表现

图2 阳性重构影像表现

2.3 患者年龄与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斑块负荷百分比以及偏心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患者斑块负荷百分比呈正相关(r=0.581,P=0.013),而与大脑中动脉的狭窄程度及偏心指数均无明显相关性(r=0.208,P=0.064;r=0.212,P=0.059)。见图3~5。

图3 患者年龄与斑块负荷百分比的相关性

图4 患者年龄与大脑中动脉的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图5 患者年龄与偏心指数的相关性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影响人们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重要因素,当患者血管发生粥样硬化时,血管腔内会出现硬化斑块从而堵塞血管,造成动脉管腔狭窄,影响脑组织的血液供应[14]。因此,了解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负荷、血管重构方式与年龄的关系,有利于临床医师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从而达到预防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等临床资料差异不大,但老年组患者斑块负荷百分比为(41.00±13.00)%,高于中青年组的(31.00±10.00)%,表明老年人患者的斑块负荷百分比相对更高,与郭润财等[15]的研究结果相符,同时也表明年龄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大脑中动脉斑块负荷有一定影响。究其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血管内皮细胞逐渐凋亡,内皮功能也逐渐下降,加之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其斑块负荷也显著高于中青年人[16]。此外,年轻时颅内动脉基本无滋养血管,但是随着年龄增加,同时受到各种病理因素的影响,在出现粥样硬化的颅内动脉内可观察到有滋养血管出现,由此推断老年组斑块负荷可能与滋养血管形成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青年组患者阴性重构率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侧面反映了老年患者则往往更易发生阳性重构,因此,表面重构方式可能与患者的年龄存在相关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患者斑块负荷百分比呈正相关(P<0.05),主要原因是因为老年患者动脉血管壁的结构、组成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改变,这种变化特点可能是影响重构方式的重要因素。通过HRMRI技术可无创清晰观察活体细小动脉壁结构,且1次轴位扫描可将颅内主要血管全部覆盖,并可与任意层面对血管壁结构进行清晰观察,可确保最狭窄层面和参考层面图像均垂直于动脉长轴,使测量数据更为准确,因此,可作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特点的重要手段[17-19]。刘慧荣等[20]研究也证实,由于年龄的增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率以及狭窄程度会显著提升,尤其是老年患者需要积极预防。本研究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研究样本相对较少,今后可进一步地扩展样本量,从而获得更加广泛性的结论。

综上所述,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斑块负荷以及血管重构均与年龄有一定关联。掌握年龄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病患斑块负荷以及血管重构之间关系,可为年轻患者疾病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硬化斑块重构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双减”能否重构教育生态?
软斑危险,硬斑安全?不一定
长城叙事的重构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人参皂苷Rg1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