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冶情,立德育人

2020-02-03 09:33陈青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4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

陈青

摘    要:家国情怀素养的培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本文试从“以史冶情,以情促学”“以史为鉴,立德育人”“以史为智,实施家国情怀素养培育”几方面入手,选择教学内容中恰当的启情点,师生知情并举;在教学方法上,寓教于乐,以情感人;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化处理,创设生动、形象、感人的历史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真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以史冶情;家国情怀;立德育人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印发,明确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一书指出:“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实质。……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蔡元培认为:“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赫尔巴特坚定地认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可见,教育、教学改革都离不开道德,立德在育人中起着关键性的支撑作用。被誉为“人文之母”的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德育素材,能挖掘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因素,以史冶情,让课堂成为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阵地,从而吸引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历史,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立德育人,培植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史冶情,以情促学

触景生情,乃人之常情,人的情感会在一定的环境、场合下产生。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个体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判会直接影响绝大部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倾向”。如讲述航海史上新航路的开辟时,一定会提到郑和下西洋,当教师从历史的角度对二者在事件发生的时间、船队的规模、出航的目的、产生的影响等要素进行比较之后,一定要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了解中国在航海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同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这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和非凡勇气,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而这种精神和品德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动力。又如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面对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暴行和嚣张的侵略气焰,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凭借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团结合作的精神,最终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历史长河,有许多重要事件和关键节点,教师应通过自己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史冶情,以情促学,让课堂成为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阵地,从而吸引学生怀着更大的兴趣学习历史。

二、以史为鉴,立德育人

历史是一面镜子,“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读史可以明智。”第斯多惠指出:“任何真正的教学莫不具有道德的力量。”自古至今,灿烂的文明薪火相传,研读历史,我们能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如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由此,应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要发展、要富强,必须发展科技和教育。又如20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参战国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社会带来了浩劫,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认识到只有和平才能推动社会的發展。作为一名青少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他的先天禀赋和学习基础多么好,但实践中必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挫折,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不可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并取得优异成绩的。这时,可运用历史上杰出人物追求真理、献身科学、锐意进取的生动事例,鼓励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学习,以培养强大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意志。例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吴;李时珍、徐霞客等费尽毕生精力才取得了不朽的成就;贝多芬听觉完全丧失,依然坚持音乐创作,他对生活的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创作的源泉,这正如他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当经济大萧条的风暴席卷美国时,到处可见痛苦、恐惧和绝望,美国总统罗斯福却告诉人们“我们唯一害怕的就是恐惧本身”,正是他的自信和乐观态度,“点燃了美国人民同心同德的新精神之火”。历史上的这些素材运用在课堂教学上,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历史“活”起来,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历史,又能起到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锤炼学生坚强意志的作用。读史,能使人明智,能完善自我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以史为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家国情怀素养的引领下,如何在历史教学中通过以情冶史的做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立德育人,丰富和改善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呢?

1. 选择恰当的启情点,使知识和情感并举

要实现以情冶史,首先应选择恰当的启情点。启情点就是能启动学习者情感的历史事实,它是实施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基本环节,也是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的前提。启情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史实,也可以是史实的某个侧面;更多的情况下,是把一个历史事实最能激发情感的某个方面确定为启情点。中国近代史基本就是一部屈辱史,这是一个很好的启情点。在复习“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一单元时,我抓住列强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再到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历史事实,引导学生思考:中国遭受了这么多的灾难,为什么却没有亡国呢?学生分析后明白了: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但更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抗争史。

选择启情点时,教师既要考虑史实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教育因素,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细的加工、处理时,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巧妙迂回的提问、富有心机的点拨、形式多样的练习等,把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每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使每一项活动都成为学生获得进步的阶梯。

2. 寓教于乐,以情感人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可夫认为:“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够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固有的作用。”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谈话法、角色扮演等,寓教于乐,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以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

首先,教师要“善讲”。教师要善于用语言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的讲述力求声情并茂、以情感人。例如,当讲到古今中外仁人志士时,用铿锵激昂的声调加以赞颂;讲到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的历史罪人时,显得义愤填膺、深恶痛绝;讲到强敌压境,当权者腐败无能、不作抵抗时,感到痛心疾首,甚至拍案而起。只有讲出教师自己的真切感受,学生才会在心灵中激起情感的浪花和心灵的涟漪,才能收到情感教育的满意效果。

其次,谈话法、角色扮演法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谈话法是通过师生间对话,促使师生情感的外向交流,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如在处理“工业革命为何最先发生在英国”这个难点时,我问:“新航路的开辟与发展资本主义有什么关系?”同学们都表示不清楚。“请看第4单元第10课的标题。”我说。反应快的同学一下子明白过来:“殖民扩张、殖民掠夺。”“那么殖民扩张又与发展资本主义有什么关系呢?”“积累资本呀。”有同学小声说。“只是积累资本吗?”我反问。“还可以提供海外市场。”学生异常兴奋。“那么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接着问。“工场手工业满足不了海外市场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质疑、碰撞、颠覆的过程中,学生主动与老师进行交流,从而改变了课堂上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

角色扮演法是教师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模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使其身临其境,置身于历史之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述“‘日不落帝国在印度”这一内容时,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英国舰队打败西班牙”这一素材,请学生表演课本剧《“无敌舰队”之战》,模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片断。在表演中,担当角色的同学塑造出了他们眼中的伊丽莎白一世、德雷克等人物,并凭借这种身临其境的知觉,很快理解了角色在历史中的地位、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从而设身处地地体验到了角色的情感。

3. 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化处理,创设生动、形象、感人的历史教学情境

在历史教科书中,有一些本身就含有显性情感因素的内容,教师必须研究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挖掘课文中的情感教育因素,并通过加工、提炼把它展示出来,使学生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教育,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的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是帝国主义国家分赃的会议,我让学生在这两次会议里模拟瓜分世界的英、美、法、日和被瓜分的德、中等国的外交官,使学生体验到“弱国无外交”的屈辱感,更深刻理解了五四爱国运动发生的必然性。

有些历史教学内容本身并不含情感因素,那么这些教学内容如何处理呢?我觉得,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渲染气氛,让学生在学习这些教学内容的同时,感受到某些情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具体的实践中,对于这类教学内容的处理,我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的有关情感迁移到这类教学内容上来。在讲述世界历史“罪恶的三角贸易”一课时,我播放了美国电视剧《根》中男主人公被掠为黑奴的影视片段。面对屏幕上黑人青年被铁链锁住后拼命挣扎和呐喊的场面,所有学生都被感染了,许多人甚至热泪盈眶;我再配以生动的语言,力求将这种效果发挥到极致,以便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到指向性作用。对初中学生来说,影视资料比文字、图片更具直观性和视觉冲击力。影视资料的使用增强了学生与历史的亲近感,使学生主动去感知历史事件,体验历史中富含的情感。

二是大量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人物故事。教师在讲述有关知识时,要把知识与人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赋予这些内容以情感色彩。如介绍“达·芬奇”这个人物时,先从学生知道的画鸡蛋的小男孩引入,然后补充他偷尸体进行解剖的锲而不舍、刻苦钻研、坚定执着的轶事。这些事例除了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也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唤醒。

在历史教学中,情感因素时时存在,情感因素对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化处理,以达到以情冶史的目的还要注意的是,所有情感目标都应该是学生,亦即《历史课程标准》中说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我们在制定目标时,既要把握整体,从全局出发,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教育的内容,使之形成一定的体系。如立志荡平倭寇的抗倭名将戚继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快哉赴死的谭嗣同等,都是在国难当头之时,或为国御侮,或抗争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世界史上,奥林匹克运动会专设长跑项目以纪念雅典英雄菲迪皮茨;华盛顿在险恶的环境中仍不折不挠,领导人民进行独立战争;科学家巴斯德说出了“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学者却有他自己的祖国”的名言……这些人物都是爱国主义的典范,其中的历史知识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计划地制定出不同阶段的家国情怀培养目标,使之与相应阶段的认知目标和行为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王珍英老师也曾说:“教师和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个体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判会直接影响绝大部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倾向。”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重要事件和关键节点,教师应深刻理解历史教学内容,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情冶史,使历史“活”起来,让课堂成为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阵地,从而吸引学生怀着更大的兴趣学习历史。

历史是记忆,从中能总结经验、揭示规律,更能为未来所借鉴。“读史明智,鉴往知来”,教师应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核心素养理论的引领下,教师必须精心挖掘、巧妙取舍,教会学生把握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鉴往知来,知晓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开拓进取、积极乐观、明辨是非、富有責任感的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冯长运.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宏志.迎接新世纪,重视历史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1(2).

[3]王珍英.历史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中学历史教学,2012(6).

[4]成尚荣.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
浅析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思想,因“家国情怀”而健康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论穆旦诗歌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